小年
就這兩天,南方北方的朋友們又要打起來了。和「粽子是甜的還是咸的」、「豆腐腦是甜的還是咸的」這樣的問題一樣,「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又一次成為了分裂中國的政治問題。其實不用争得臉紅脖子粗,日子都不重要,還有人正月十五過小年呢。我們追求的是個氛圍,畢竟,小年來了,春節還會遠嗎?
詞條内容:
提到小年,就必須先說說神仙里的「基層干部」灶神,民間俗稱「灶王爺」。灶神是早在夏朝就已樹立的神祇,到了殷商時期,「祭灶」被列為國家最重要的「五祭」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了。相傳每家每戶都有守護自己的灶神,而小年這一天則是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全年情況的日子,直到除夕,灶神才從天宮「回家」。
小年這天的傳統食物,其實也與灶神的傳說有關。無論是東北的「灶糖」還是北京的「糖瓜」,這些食物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粘住灶神的牙,堵住灶神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所謂「灶糖」或「糖瓜」其實都是粘度很高的麥芽糖,外表凝固的十分堅實,里面有有些微小的氣泡,都是空心的,軟化之后非常粘牙。
關于灶神的起源,一直都是一筆糊涂賬。有人說是一個姓張名單字子郭的人,因為有歌謠為證:灶王爺本姓張,騎着馬挎着槍;有人說是火神祝融;有人說是個美女;更有人将灶神直接安在了三皇五帝的頭上,包括黃帝、炎帝、颛顼等等都在傳說之内。不過從史料來看,灶神的形象倒一直是頭戴发冠、闊臉長須的富态模樣。
小年的時間問題也是南北方「不可調和」的問題之一,民間有着「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其實清朝以前,小年基本上都是臘月二十四過的,到了雍正年間,由于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在坤寧宮祭祀,作為著名的「吝啬皇帝」,為了節省開支,雍正干脆在同一天把灶神也拜了。此后,王公貴族紛紛效仿,小年在官民之間也就變成了不同的日期。
除了南宋之外,中國古代的主要政權基本都在北方,因此北方受官氣影響較重,大都将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三。而遠離政治中心的南方則普遍保留了臘月二十四的傳統。由于朱棣的「靖難之役」名不正言不順,作為朱允炆大本營的南京一直對朱棣的統治并不認可,人們在正月十五舉行燈會暗自懷念朱允炆,于是元宵節成了南京的小年。
至于小年的習俗,盡管各地不同,但表達的意思除了表達對灶神的恭敬之外,主要都是提醒大家春節快到了。無論南北方,最重要的活動都是掃房,北方叫「掃塵」,南方叫「撣塵」,寓意掃除一切不順遂,以新氣象迎接新年。此外還有剪窗花的傳統,主題無非是喜鵲登梅、三陽開泰、鹿鶴同春等,意在讨個吉利的彩頭。
記叙小年的詩詞并不多,最著名、也記叙最詳細的當屬宋代詞人范成大的《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