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寒食节》封面图片

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1-2日,所以又称“百五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纪念介子推之死而举办的说法流传最广。起初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并逐渐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词条内容:

 
民族宗教:寒食节

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

 
民族宗教:寒食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肉为他充饥。待到登基分封群臣之时,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放火焚山,想逼他露面,介子推却死也没出来。为了纪念这位他,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民族宗教:寒食节

最早提到介子推事迹的文献在《左传》,但《左传》中说的是他与母亲一起归隐,并没有说其被烧死。《吕氏春秋》也只是说了介子推耻于求赏,去做了隐士。《史记》的记载和《左传》相一致,不过指出了归隐之地是绵上山中,隐居而死。可见种种文献都表明,介子推是善终的。

 
民族宗教:寒食节

寒食节原本只是山西的一个地方习俗,原发地是介休绵山,而时间也长达一个月之久。东汉末年曹操掌权时期,曾明令禁止寒食,违者罚俸或坐牢。但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禁火寒食的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3天。同时,把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民族宗教:寒食节

随着后世的发展,寒食节中逐渐增加了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寒食节又与清明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而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民族宗教:寒食节

寒食节因吃而得名,寒食的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除了饭食,寒食供品也是冷的,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等等。

 
民族宗教:寒食节

但从健康的角度讲,中医认为,寒食的做法并不妥当,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清明前后,属于肝气当令,非常容易克伐脾胃,因而脾胃功能相对要弱些。如果此时过多吃寒凉的食物,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食物正常消化和吸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