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列文森文集)约瑟夫·列文森【扫描版_PDF电子书_下载】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封面图片
书名: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作者:[美国]约瑟夫·列文森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译者:劉文楠/刘文楠
出版日期:2023-6
页数:672
ISBN:9789882372924
0.0
豆瓣短评

前往下载

当当正版

知乎搜索

全网资源

内容简介:

傳奇歷史學家列文森經典名作,全新完整譯本

「書寫歷史的行動本身即是一種歷史行動。」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列文森之子托馬斯.列文森(Thomas Levenson) 作序

葉文心、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董玥、黃樂嫣(Gloria Davies)、齊慕實(Timothy Cheek)、白傑明(Geremie R. Barmé) 聯合撰寫長篇導讀

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才華橫溢的美國歷史學家,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他以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半個多世紀以來持續為中國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三部曲》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聚焦現代性衝擊之下的近代中國那「渾然一體又岌岌可危的智識世界」。全書分三卷,先後出版於1958 至1965年。第一卷《思想延續性問題》和第二卷《君主制衰亡問題》分別從思想和制度的角度探討儒家中國的消亡和傳統的斷裂;第三卷《歷史意義問題》則分析儒家的「遊魂」如何在新的意義上為經歷了現代革命的中國提供延續性。

作者简介:

約瑟夫.列文森 (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首任Sather講座教授,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列文森從真誠的人文主義關懷出發,致力於在舊的問題中探尋新的意義;同時突破西方漢學和社會科學的畛域,把人類文明的普遍視角與中國經驗的獨特性融匯起來,從而將中國歷史的書寫推進到世界歷史話語的範疇之中。他以一系列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在他因意外身故後的半個多世紀裏,持續為中國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1987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創設「列文森圖書獎」,以紀念他的學術貢獻。

譯者簡介

劉文楠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民國史和新文化史領域的研究。

目  录:

「列文森文集」主編序(董玥) / ix

漫長的回家之路(托馬斯.列文森) / xiii

三部曲總序 / xxv

第一卷

思想延續性問題

序言 / 5

引言 特殊與一般的歷史追尋 / 9

第一部分 近代早期中國智性文化的基調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經驗論的夭折 / 21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會的業餘愛好者理想:

來自繪畫的證據 / 35

插 曲 儒家與道家聯繫的終結 / 75

第二部分 現代蛻變中的中國文化:思想選擇的張力

第三章 中國本土選擇範圍內的折衷主義 / 79

第四章 「體」與「用」:本質與功用 / 89

第五章 今文經派與經典的認可 / 111

第六章 保守與革命:

近代古文經派對維新今文經派的反擊 / 119

第七章 民族主義在擺脫過去中扮演的角色 / 129

第八章 強調一般正確性(上):對傳統的捍衛 / 145

第九章 強調一般正確性(下):對傳統的攻擊 / 155

第十章 共產主義 / 173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強與中國革命:文化變革的政治方面 / 187

結 語 新詞匯還是新語言? / 197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問題

序言 / 211

第一部分 殘餘物的啓示:儒家與君主制的末日(上)

第一章 君主制神聖性的消散 / 219

第二部分 張力與活力

第二章 儒家與君主制:基本衝突 / 243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化 / 255

第四章 儒家與儒家:基本衝突 / 273

第五章 儒家與君主制:專制君主控制的種種局限 / 285

第三部分 張力線的斷裂

第六章 不為社會革命所動的官僚:儒家的作用 / 303

第七章 官僚的脆弱性:思想上的攻擊 / 313

第八章 太平天國動搖儒家的「天」 / 329

第四部分 殘餘物的啓示:儒家與君主制的末日(下)

第九章 時代錯位的產生 / 349

結 語 日本與中國君主制的神聖性 / 369

第三卷

歷史意義問題

序言 / 379

第一部分 離開歷史

第一章 小人物的一生:廖平及儒家與歷史的分離 / 383

第二章 井田辯:儒家辯論場的瓦解 / 397

第二部分 進入歷史

第三章 用歷史研究為中國共產主義者定位 / 439

第四章 孔子在共產主義中國的位置 / 455

第三部分 歷史意義

第五章 理論與歷史 / 485

最後的結語 / 511

譯後記(劉文楠) / 529

在21 世紀閱讀列文森:跨時空的對話(葉文心等) / 543

參考文獻 / 585

索引 / 6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