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孙逸仙(又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他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孙逸仙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孙逸仙虽然身死但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词条内容:
三民主义是孙逸仙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组成,是孙逸仙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对中国近代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三民主义的目标是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孙逸仙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孙逸仙年少时接受的是西方式的近代教育,这促使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在起义失败后孙逸仙被迫亡命海外,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中国国民党是孙逸仙创建的,信奉三民主义为基本纲领的资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在孙逸仙领导的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积极合作,并欢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大体指武昌起义爆发至孙文(孙逸仙)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临时政府,孙中山(孙逸仙)出任临时大总统。此后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不久孙中山病逝。其继任者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统一中国,中华民国进入黄金十年。
1924年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逸仙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武”即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逸仙先生创办的一文一武两所学堂中的“文”,指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中山大学已有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逸仙先生亲笔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