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

《心学》封面图片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词条内容:

民族宗教:心学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由心之四端生本性(仁义礼智),故人性本善,而今人有性恶者,“皆失丧其性故也”(人性迷失不认本性)。孟子所说的心是本体论上的心,具有四善端,是“我固有之也”,这与佛家所说的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殊途而同归。孟子的四端说及性善论是心学的开端。

民族宗教:心学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从人之性,必出于争夺而归于暴。故必有师法之化而归于治。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贫愿富,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圣人积思虑,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荀子说的人性生于本体,论证过程并无论及本体,荀子的性本恶与孟子的性善论不是一个层面的论述。

民族宗教:心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把客观精神的理和主观精神的心共同看作是本体;综合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即性善论,当天命之性通过“气”降落到人体时产生气质之性,由于气禀清浊不同造成人的贤愚,感悟是思维的结果,“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这类似于性恶论的“积思虑,化性起伪”。二程的学说在主旨上一致,程颢以心解理开了陆王心学一派,程颐把理与心相对来论述开了朱熹理学一派。

民族宗教:心学

程颢的思想核心是识仁、定性。“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存久自明,此道与物无对。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所谓定(性)者,无内外。天地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内外两忘,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万物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识仁,即理),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定性)。

民族宗教:心学

南宋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思想接近程颢。“四端者即此心,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西南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陆以心为宇宙本体,万物都是心的派生物,理即在心中,由此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认识路线,这与朱熹的先博览而后归之于约的观点针锋相对。

民族宗教:心学

明朝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的方法,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主张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晚年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被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民族宗教:心学

后来很多名人都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包括明朝名臣徐阶、张居正,清代的曾国藩,民国的蒋介石,解放后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知行合一的演绎。王阳明的心学传到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三杰、伊藤博文、涩则荣一、石原莞尔都非常崇拜王阳明,以心学为指导推动日本现代化发展。19世纪中期吉田松阴等人将心学和武士道结合,东条英机便是其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