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雄·胖虎症候群”

关于“大雄·胖虎症候群”封面图片
阅读:
大雄·胖虎症候群(日语:のび太・ジャイアン症候群)是日本针对先天性脑机能障碍中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及[[注意力缺失症(ADD)这类精神官能障碍的名称。ADD是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也就是注意力缺失症;ADHD是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也就是俗称过动儿的过动症。

前者所指的就是大雄在《哆啦A梦》中的性格,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散漫以及做事常失败,而造成容易被欺侮的对象。后者所指的就类似胖虎在书中的性格设定一般,冲动、不容易冷静且有暴力倾向,是个霸凌其他同学的过动儿童。

日本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另一种翻译,以大雄和胖虎各自的性格指代ADHD的两种优势型。

大雄型(のび太型):无自我主张,畏首畏尾,做事易失败。
胖虎型(ジャイアン型):冲动易怒,情绪容易在瞬间爆发。

最早由司马理英子提出,因在日本影响巨大,甚至作为专有名词收录在DSM-IV中。

“大雄·胖虎症候群”这种的称呼的正式出现是由司马理英子所出的儿童精神方面书籍而来。

在《哆啦A梦》中,大雄与胖虎这样的彩排与设定也是一部分人所认为不妥的地方。他们认为学生不应该阅读这样有校园欺凌现象的书籍,容易造成小学生有样学样的欺侮问题发生。

不过这类评价也有人反驳大雄有哆啦A梦的协助,而且胖虎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应该不至于有负面影响。同时在大长篇中,有许多情节反而显露出大雄另一面所隐藏的坚毅与有勇气的性格,并非一面倒的就能认定大雄等于被欺侮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胖虎并不只是欺侮大雄一个,可能因为大雄为绝大部分故事的主角,所以大雄被胖虎欺侮的场面相对其他人物特别地多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