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封面图片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发生在公元1597年,当时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多艘,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词条内容:

 
历史:鸣梁海战

海战发生的大背景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92年-1598年的「壬辰倭乱」,日本的丰臣秀吉政权想通过占领朝鲜为跳板,最终侵略明朝而发动了这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最终因丰臣秀吉的病逝,日军从朝鲜撤退而告终。

 
历史:鸣梁海战

日本侵朝伊始,为了夺取完全的制海权,发动了闲山岛海战,但战争结果让日本事与愿违,日本海军主力丧失殆尽。而朝鲜方面则在抗倭名将李舜臣的率领下痛击倭寇,这场大胜日后被称为「闲山岛大捷」。

 
历史:鸣梁海战

「闲山岛大捷」后,李舜臣因一系列军功被屡次升官。而日方因为海战的惨败和陆战被明朝援军所压制不得不与朝鲜和谈。而就在和谈期间,日本利用朝鲜的党争,以「谋反」离间朝鲜国王与李舜臣,最终导致李舜臣险些被处死,在朝臣力保之下才保得性命,被贬为士兵,白衣从军。

 
历史:鸣梁海战

经过几年的休养,丰臣秀吉依旧不死心,于1597年再次水陆配合大举侵朝。由于当时朝日双方仍处在和谈期,日军在漆川岛向朝鲜海军发动突袭,而朝鲜海军没有丝毫防备,主帅遭炮击身亡,几乎全军覆没。

 
历史:鸣梁海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朝鲜全国上下一直强烈要求重新启用李舜臣,而当李舜臣重回「三道水军统制使」的职位时,留给他的只剩下12艘军舰了。李舜臣将迎击倭寇的地点选在了鸣梁海峡。海峡宽不到300米,海水湍急,每隔数小时海水流向会发生逆转,而且涨落潮声音很大,故名「鸣梁」。

 
历史:鸣梁海战

李舜臣巧用地利,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埋伏圈,先炮击日军,再利用铁索和木桩拦住日军的去路。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的战舰是当时可以视作「外挂」级别的龟船。龟船上的孔洞可以放枪、炮或射箭,背覆铁架,铁甲上有很密的刀和锥形的铁签子,船头还可喷出烧硫黄和焰硝等毒气,几乎是当时亚洲最为先进的军舰。

 
历史:鸣梁海战

关于鸣梁海战的实际战况和意义,应该是朝鲜战船12艘,改装民船百余艘;日方战船130余艘,另有后勤船200艘。这场战斗的确是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海战,它的意义是有效地切断了日军从黄海对稷山之战的供给,使日军最终撤退。

 
历史:鸣梁海战

在那段历史期间,真正歼灭日本海军全部主力的其实是露梁海战。这场海战由明朝大将陈璘和副将邓子龙领导,在李舜臣的配合下几乎全歼日本海军。尽管邓子龙和李舜臣皆战死,但对此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鸣梁海战

2014年,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电影《梁鸣海战》上映,马上就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突破一千万观影人次、一千亿韩元票房纪录的本土电影。影片的票房甚至击败了《阿凡达》,还获得了青龙奖的最佳导演奖,以及韩国电影大钟奖的9项大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