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胡蝶》封面图片

原名胡瑞华,民国第一美女,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丽泰· 嘉宝”。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国内外。她几度息影,又几度复出,留下一百多部影片,也留下一段传奇。

词条内容:

人物:胡蝶

1924年初,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牌式的作品《孤儿救祖记》在上海公演,16岁的胡蝶被深深打动,同年就投考了由顾肯夫等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电影学校——上海中华电影学校,成为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学生,系统学习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代戏剧史以及导演、化妆、舞蹈、唱歌等十多门课程,还有骑马、开车之类明星必杀技,她尤其喜欢表演课程。毕业后进入影坛,改名为胡蝶。

人物:胡蝶

1933年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可说这是胡蝶的成名之作。同年夏天,中国第一部片上发声的影片《自由之花》摄制成功。该片演的是京华名妓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爱情故事,胡蝶在片中扮演小凤仙一角,好评如潮,影响极大。

人物:胡蝶

胡蝶是最早投身于左翼电影的演员之一,对于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贡献功不可没。1933年,夏衍推出左翼电影的开山作《狂流》。这部电影堪称胡蝶演艺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中国黑白影片的经典之作。影片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长江大水灾的“狂流”为背景,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景象,被誉为“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以左翼为旗帜,摧枯拉朽的新时代。实际上她是国民党员。

人物:胡蝶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通讯社为了转移目标,引起国人对张学良的愤慨,所以造谣中伤张学良。谣言称张学良于“事变”之夜,正在北平六国饭店与赵四、朱五、胡蝶等人跳舞。民国教育家马君武闻讯,激于爱国义愤,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哀沈阳》。诗曰: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实际上张学良与胡蝶终生都未谋面过。

人物:胡蝶

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办者特别邀请胡蝶作为代表赴会。电影节上,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空谷兰》两部影片,胡蝶一亮相,便吸引了国际影坛惊奇的目光。她身穿立领、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开衩、下摆垂地的扫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被誉为“中国的葛丽泰· 嘉宝”。 会后,胡蝶在苏联参观,又赴法、德、英、瑞、意等国观光考察,归国后,她撰有《胡蝶女士欧游杂记》一书,由良友公司出版。

人物:胡蝶

1959年,她应邵氏电影公司之请复出,在香港、台湾先后拍摄了《街童》、《两个女性》、《后门》等片,其中以《后门》一片最为出色。它是一部伦理教育片,由导演李翰祥执导,胡蝶在片中扮演女主角徐太太。196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该片再获日本文部大臣颁赠的最佳电影奖。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

人物:胡蝶

1986年,为了回报观众多年来对自己事业的热情关怀,胡蝶请她的英语老师刘慧琴帮忙撰写了回忆录——《胡蝶回忆录》。同年台湾金马奖评奖委员会鉴于胡蝶一生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授予她金马奖,此举使隐遁几十年的胡蝶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