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

《彭加木》封面图片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广东番禺人,1980年失踪于罗布泊。彭加木的一生与边疆、与罗布泊有着不解之缘。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我国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

词条内容:

1947年,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专攻农业化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1957年,彭加木患恶性肿瘤,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1964年彭加木第一次进入罗布泊,他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绕罗布泊一周,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中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

人物:彭加木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人物:彭加木

彭加木第二次进入罗布泊是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

1980年彭加木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第三次进入了罗布泊。他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乡泽国,无法穿越。1980年6月5日,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到达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科考队采集了标本和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6月11日完成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片刻后,即刻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6月16日,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考察队就地找水未果,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因为送水对国家消耗太大。6月17日,彭加木留下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后再也没有回来。

人物:彭加木

彭加木的失踪总是联系着一个词——双鱼玉佩。据说考察中有一个重大发现——找到了一个基本保持完整的工程设施,内有大量设备,大部分都失效了(或者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个别设备的功能被甄别出来了,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双鱼玉佩。其得名并不是因为外形,而是因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初次发现它灵异的功能时,是用一条鱼做实验的时候,玉佩突然启动,一条完全相同的鱼被复制出来。而彭加木,带着这个秘密消失了。

彭加木失踪后,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