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封面图片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词条内容:

人物:纳兰性德

<br>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很多人都会把《红楼梦》与纳兰家族联系起来。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洲贵族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汉学带入满清皇朝。

人物:纳兰性德

纳兰一生懂骑射好读书,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说纳兰“平生塞北江南”一点也不为过。纳兰见识过城市的繁华,也见识过边塞的苍凉。由经历而影响写词内容,纳兰便造就了清词历史上最好的一批边塞词。例如“寒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时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这批边塞词诚可直追宋人,和纳兰的悼亡词双峰并峙,十分出彩。

人物:纳兰性德

<br>纳兰勤学上进,享誉文坛,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考上二甲进士。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快乐。天子为了将文武全才的性德留用身侧,仅凭个人兴致便轻易改变了性德的生活道路。身在宫廷的他,目睹官场险恶,朋党倾轧,他无意功名,不想趋炎附势,秉守正气和良知。然而一身的才华无法施展,最后郁郁而终,年仅三十岁。

<br>纳兰性德于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死后葬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上庄地区是纳兰性德家族几代人生活、归宿之地,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br>

纳兰性德的最擅长的就是悼亡词,他的悼亡词虽然悲伤哀婉,但是却不矫作,给人的感觉如清风拂面。比如“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人们经常见到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出自纳兰性德之手。

人物:纳兰性德

小说《七剑下天山》中也有对纳兰性德的描写。“这位少年是鄂王妃纳兰明慧的堂侄,也是有清一代的第一位词人,叫纳兰容若,他的父亲纳兰明珠,正是当朝的宰相(官号太傅)。纳兰容名才华绝代,闻名于全国,康熙皇帝非常宠爱他,不论到什么地方巡游都衔他随行”《七剑下天山》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清朝初年,以凌未风为首的天山七剑和反清志士一起为推翻清廷暴政而多方奔走的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