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司马懿》封面图片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词条内容:

 
人物:司马懿

司马懿出身世家,他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而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

 
人物:司马懿

建安六年,曹操正任司空,听到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七年后,成为汉相的曹操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畏惧,只好就职。但曹操始终认为司马懿「有雄豪志」,且有「狼顾之相」,心里一直很忌讳,也并未十分重用司马懿。

 
人物:司马懿

尽管曹操对司马懿十分猜忌,并屡次告诫曹丕「司马懿不是甘为人下的人,必定干预我们家族之事」。但曹丕却始终十分信任司马懿,总是回护他。于是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也让曹操暂为安心。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封为魏王太子,司马懿也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被赞曰「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人物:司马懿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看似是一系列的偶然,却早已被司马懿算定。刘备继取汉中后,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曹操为避关羽锋芒,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苦劝。认为曹仁、于禁的失利并不碍大局,主动迁都会让民心不稳。而孙刘联盟外亲内疏,关羽势大必然招致孙权不满。不久,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将关羽斩杀。

 
人物:司马懿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弃城。司马懿则算到孙权刚打败关羽,正是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定不敢为患。而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但曹丕并没有听其建议,还是命曹仁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人物:司马懿

黄初七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孙权得知曹丕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司马懿击退孙权,又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之后,被升为骠骑将军。

 
人物:司马懿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北伐」成了诸葛亮报效先帝的唯一方法。而他的敌手正是司马懿。七年时间,诸葛亮五次北伐皆未能一统天下,最终在五丈原含恨而终。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魏军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作势回击,司马懿以「穷寇莫追」退军,自此有了「死诸葛走活司马」的民间笑谈。但纵使诸葛亮竭忠尽智,最终还是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战略目的。而曹魏则在司马懿等人稳健的防御下,逼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人物:司马懿

237年,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马懿率四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命多树旗帜于辽河南岸,虚张声势,造成准备渡河的假象,把敌人的主力吸引过来。而在暗中却将主力泛舟潜渡,逼近敌营,对敌形成包围之势。敌将卑衍见魏军突然出现在其后方,主动向魏军进攻。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是年底,辽东平定。

 
人物:司马懿

魏明帝逝世前,托孤于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让他们辅佐少主曹芳。而曹爽为了专擅朝政,一直排挤司马懿。从此司马懿称病不问政事。曹爽起初也担心司马懿是装病,派人拜望司马懿,得到司马懿「形神分离,不足虑」的回禀后,曹爽更加肆无忌惮,开始为篡权谋划布局。249年,曹爽及亲信随曹芳扫墓,司马懿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尽管收到报信,曹爽却并不在乎,随曹芳回京。司马懿率军合围,最终将曹爽及其党羽以谋反罪诛灭三族。

 
人物:司马懿

司马懿于25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后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谥号后改为「宣文」。在魏太祖庙中,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而司马懿的显赫一生也为后世子孙篡魏埋下了伏笔。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晋朝建立后,为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