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楚辞》封面图片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词条内容:

文学:楚辞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最晚在汉代前期就已经有了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以其运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文学:楚辞

《楚辞》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16篇。后收集者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文学:楚辞

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汉代汝阴侯夏侯灶墓遗址中,发现过两片《楚辞》残简,一为《离骚》,一为《涉江》,墓主在世时间距屈原之死约百余年,这是有实物证据的最早《楚辞》文本。

文学:楚辞

《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学:楚辞

《楚辞》的版本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地位,使其从辑录之前到流传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产生或曾经产生不同的歧说。在“五四运动”前后疑古思潮泛滥情况下,甚至连屈原的存在与否,也曾引起争议,亦有全盘否认《楚辞》有先秦作品的。

文学:楚辞

《楚辞》很早就流传海外,特别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学—中华文化圈”。《楚辞》传至外国,最早是在日本。在《古事记》等古老的日本史书中就出现了收在《楚辞》中的《渔父》的辞句,《日本书纪》中又有《河伯》的辞句,《万叶集》中的反歌就源于乱辞。之后,日本人进行了翻译解说,即和训本。

文学:楚辞

到了1581年,利玛窦来华,东方文明遂远播重洋,《楚辞》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1840年鸦片战争后,欧美世界开始广泛注意《楚辞》。迄20世纪中,相继出现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辞,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译,其中以《离骚》为最多,甚至同一语种有不止一个译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