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张仲景》封面图片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在巨著《伤寒杂病论》中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和灵魂。

词条内容:

 
人物:张仲景

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人物:张仲景

张仲景公元205年写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他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症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另外《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

 
人物:张仲景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后人根据对《伤寒杂病论》残部的整理,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目前这两本书还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人物:张仲景

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人物:张仲景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由于求医的人太多,他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医生们也把药店取名为同仁堂、九芝堂、世一堂等某某堂,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人物:张仲景

隆冬季节,张仲景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把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人物:张仲景

与董奉、华佗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是东吴名医,治病不取钱物,只要病愈者在山中栽杏几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来源于此。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