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封面图片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词条内容:

交通: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比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除了服务军事,还有经济以及政治。隋统一后,内忧外患,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以及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向北方供应粮草,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是由于运河常常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

交通: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河道,成为了奠定江南运河走向的重要河道。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交通:京杭大运河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刺桐港(福建泉州)。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济宁商业手工业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徐州、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

交通: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度为苏伊士运河的9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第一条“黄金水道”是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长江。长江全长约6300㎞,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和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是横贯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长江可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的4市,山东省德州等5市及微山县,江苏省徐州等8市,浙江省嘉兴等3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至2012年,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2014年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交通: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横跨于古运河之上,是杭州古运河终点的标志。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拱宸桥也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交通:京杭大运河

2005年12月,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91岁古建专家郑孝燮、82岁文物专家罗哲文、62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三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市市长发《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积极回应,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