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纲》李定一【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中华史纲》封面图片

内容简介:

《中华史纲》是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李定一创作的中国通史杰作,起于上古传说时代,止于近代辛亥革命巨变,记叙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

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中华历史划分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创始与发展、新陈代谢、定型、发展和没落六个时期,以司马迁式的典雅简练文笔,对几千年的史事进行了浓淡分明的叙述,虽为史纲,但“简得其当”。

对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作者皆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新颖的见解。如从全球文明史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于后汉士人只知有家庭、朋友、师生的士风中,探讨东汉末年分裂格局形成的时代因素;从北魏孝文帝的教养背景中去探寻他力行“汉化”的原因;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断里寻找鸦片战争爆发的缘由等。此外,对于一些似有定论的“史实”,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篡汉、五胡乱华、大运河的修建等,他都根据翔实的史料做出了可能更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与判断。如此等等,至足彰显他独特的思辨史观、高远的历史格局和浓厚的文化情怀,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品味历史的意蕴。

作者简介:

李定一(1919—2002),字方中,重庆铜梁人。台湾当代知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知名教授,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四十余年,专精于中国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系,受教于钱穆、陈寅恪、张荫麟、邵循正等名师。毕业后由钱穆先生推荐,在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哲史研究部担任研究助理。

1946年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的国际关系史学者韦伯斯特(韦伯斯特曾经指导费正清确定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求学期间,于伦敦、巴黎与罗马教廷所藏图书档案中多方探求史料,奠定了其日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独具一格的基础。

1953年整理一百五十余万字中国近代史手稿,抽绎要义,以精辟的论史方式显现多年史学研究心得,完成《中国近代史》一书。此书颇受史学界重视,英译本于1970年出版。

1955年成为台湾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为保存前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与知名学者包遵彭、吴相湘等共同编辑《中国近代史论丛》两辑十八册。

1956年获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指导该校中国近代史博士班学生的学术研究,且开始注意近代中美外交史问题。

1960年,《中美外交史》(第一册)出版。

1963年,应钱穆先生邀请,赴香港任教,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历史学系系主任,1966至1968年兼任文学院院长,与严耕望、全汉昇、牟润孙、罗香林等知名学者一起,为香港史学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1969年后定居加拿大。曾于1971年至1972年到杜鲁门总统图书馆阅读中美外交档案。

1976年,应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之聘,返回台湾任教。

1978年,修订出版《中美早期外交史》。

1986年,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三十余年之久的《中华史纲》出版。

李定一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史德”,即对历史要秉持客观、持平的态度。作为教授,他是学生眼中“有个性的历史学家”,他讲的课是学生追捧的名师之课;作为历史作家,他用慧眼考察史事,使一般读者均能获得巨大启发。

目  录:

第一编 中华民族文化形成时期

第一章蒙昧时期 18

神话:先民心目中的“历史” 19

五帝:传说时代 26

第二章三代:历史的肇始 36

夏代(前2070—前1600) 37

殷商(前1600—前1046) 40

西周(前1046—前771) 54

第三章春秋时代(前770—前481) 66

霸政的兴起 67

霸政的发展 73

各国的变化 79

第四章战国时代(前481—前221) 84

战国变法图强 85

诡谲的国际斗争 92

社会的激剧变动 98

孔子:民间讲学的创始者 102

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112

第二编 中华世界之创始与发展——秦汉三国与魏晋(前221—317)

第五章“中华世界”的创始 126

秦王政时期(前246—前221) 127

秦始皇时代(前221—前210) 133

对秦始皇的评论 138

复古与维新的斗争(前209—前202) 145

第六章中华世界的确立与发展 154

文景之治:大一统局势的奠定 155

武帝的兴革 160

中华世界的巩固 166

王莽兴起的背景 172

王莽时代:一个理想的破灭 178

第七章衰颓时期(25—220) 188

光武帝的政策 189

黯淡迷惘的士风 193

外戚、宦官与名流 201

长期分裂的前奏 207

第八章大分裂的序幕 214

曹操的志事 215

三国的人物 222

三国鼎立 230

西晋:统一的幻象 235

第九章中华文化概述 242

农业情况 243

工商业发达 248

学术与科技 253

第三编 新陈代谢时期——“五胡乱华”与南北朝(317—589)

第十章大动乱局势(304—439) 262

西晋边境的情势 263

匈奴称雄时期(304—350) 269

羌氐称雄时期 275

北魏的统一 281

第十一章江南的开发与繁荣 288

南渡后的政局 289

东晋的北伐 297

南朝的政局 303

新天地中的旧文化 317

第十二章旧文化的再生 326

孝文帝的华化 327

中原的分裂 336

新民族的旧文化 345

第四编 中华文化之定型——隋唐与两宋(589—1279)

第十三章辉煌的唐代 356

大一统盛世的前奏 357

唐初的政局 366

由盛而衰的经过 377

唐代之衰亡 387

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399

第十四章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408

唐代的经济社会 409

唐代的文化 417

第十五章国势式微时期 426

五代十国的概况 427

宋代开国的政策 436

变法图强 445

南宋的苟安 455

第十六章两宋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464

宋代的经济社会 465

宋代的文化 472

第五编 中华文化之发展——元明清之长期统一(1279—1842)

第十七章元明两代之大势 486

蒙古人统治中国 487

明太祖的开国政策 496

明初政局 506

明政之衰与张居正之改革 515

明成祖的海外发展 527

元明两代的文化 535

明代之衰亡 546

第十八章大清帝国 554

一统中华 555

清初的统治 563

由盛而衰之历程 572

早期中外关系 584

中西文化交流 596

清代的文化 610

第六编 中华世界的没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2—1911)

第十九章西方势力的入侵 624

鸦片走私问题 625

鸦片战争 633

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643

大清帝国的解体 653

第二十章全国大动乱 670

太平军的勃兴 671

太平军的政治策略 684

满汉政权的转移 696

第二十一章自强运动 712

“师夷之长”的发端 713

基督教再度传播 726

自强运动的阻碍 736

第一次中日战争 747

第二十二章救亡运动 764

开民智运动与百日维新 765

义和团事件 784

辛亥革命 793

国民革命之顿挫 802

已经过安全软件检测无毒,请您放心下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