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作品系列(全七册)》马克思·舍勒【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舍勒作品系列(全七册)》封面图片

内容简介:

舍勒(MaxScheler)出生在德国南部名城慕尼黑(1874年),其父信奉新教,其母信奉犹太教,舍勒却自己独立选择了信奉天主教。在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和耶拿大学修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时,舍勒先后师从当时的学界名流狄尔泰(W.Dilthey)、西美尔(G.Simmel)和欧肯(R.Eucken),并在欧肯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895)和讲师资格论文(1897)。1907年,舍勒在慕尼黑大学任编外哲学讲师,参与慕尼黑现象学小组,成为史称“现象学运动”的早期主要成员,参与主编《哲学与现象学年鉴》。自1911年起,舍勒论著迭出,名重学坛。次世界大战期间,舍勒受任德国外交部出使日内瓦,战后受聘为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兼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组织知识社会学研究项目。舍勒个性热情、才思敏捷、思路开阔,讲课颇富吸引力。1928年,舍勒受聘为法兰克福大学哲学讲座教授,未及上任,猝然病逝,年仅五十四岁。此时,舍勒已计划到日本做客座教授,并接受了赴苏联、中国和美国讲学的邀请。《舍勒全集》中生前未竟之作占三分之一,海德格尔惋惜舍勒的早逝不无理由。舍勒的第三任妻子终身以编辑《舍勒全集》为业,校勘、索引和注释颇为周详,使舍勒留下的杂乱手稿得以问世。

舍勒学术博杂多方,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的传奇人物。舍勒身逢社会理论和现象学哲学这两大20世纪主流学术思潮初兴之时,以其卓越的思想才华将现象学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思想方式广泛应用到传统的哲学、伦理学、神学领域以及新兴的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甚至出人意料地将现象学哲学的“直观”与社会理论的“视域”结合起来,凭其天赋的深邃哲思和敏锐洞察迭拓新题,建树广却不流于浅泛。社会理论的创始人韦伯称舍勒为“现象学家,直觉论者,浪漫的浪漫论者”,言下之意,舍勒的社会理论并不纯粹。社会理论的另一位创始人特洛尔奇(E.Troeltsch)则认为,舍勒哲学尽管深刻之见与浅泛之见混杂,但“总体看极有意义”。同样,在某些现象学家看来,舍勒的现象学直观搞得并不纯粹,偏离了胡塞尔的教旨。然而,同样因偏离现象学原教旨而成就为盖世大哲的海德格尔则说,舍勒哲学具有超强的力度。伽达默尔(HG.Gadamer)甚至感叹舍勒有如一个“精神的挥霍者”,浑身都是学术才华。事实上,正是凭靠将现象学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思想方式应用到传统学术论域,舍勒学术才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力——新教神学大师蒂利希(P.Tillich)称赞舍勒著述具有的“伟大直觉力”,就来自现象学直观与社会理论视域的结合。凭靠这种结合,舍勒思想成了天主教神学大师巴尔塔萨(H.U.vonBalthasar)所说的“世界观的聚盆”。如果我们不是要成为现象学或社会理论的原教旨主义者,而是检视这两种理论构想的思想效力,那么,舍勒学术至今仍是思想界尚未充分消化的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遗产。

舍勒的学术思想历程被史家分为三个阶段。起初(1899—1911),舍勒关注的是伦理、逻辑与心理的关系,这一问题意识明显受当时在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新康德主义派的支配。然而,当舍勒接触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和韦伯、桑巴特、特洛尔奇的社会理论,便果断抛弃新康德主义,彻底否定自己已有的研究思路。桑巴特、特洛尔奇曾为舍勒谋得教职做过努力。在随后的短短八年时间中(1911—1919),借助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舍勒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神学乃至政治学诸论域纵横捭阖,论著迭出,被称为“现象学的施魔者”。关于舍勒思想发展第二阶段的中止期,论者见解不一,另一种主要的见解分期为1911—1922年。本文依M.Frings的分期说。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自己生命的后阶段(1919—1928),舍勒致力于开拓自己的学术创构:在哲学领域提出了“哲学人类学”构想,力图整合心理学、生理学等新兴实验学科的知识成果;在社会理论领域开辟了“知识社会学”方向,力图化解历史主义的巨大挑战。舍勒思想的确堪称现代思想的“聚盆”,其中聚集的思想品主要有:费希特、欧肯和俄国思想家索洛维耶夫(V.Solowjev)的唯心论道德哲学,洪堡的文化—政治哲学,尼采、柏格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韦伯、桑巴特、特洛尔奇的历史—社会理论。不过,舍勒仍然有自己的思想立足点,这就是经帕斯卡尔上溯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心学传统。可以想见,舍勒曾试图据此整合现代西方思想的各条路径——由于不幸盛年早逝,舍勒终没有让后人看到他为成熟的思想成果。尽管如此,德语学界认定,舍勒思想的力度堪与帕斯卡尔、克尔恺郭尔、尼采一类思想大家相提并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舍勒著述就在德语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哲学家海德格尔、哈特曼(N.Hartmann)、盖伦(A.Gehlen)、普勒斯纳(H.Plessner),社会理论家曼海姆(K.Mannheim)、舒茨(A.Schulz),天主教神学家D.vonHildebrand、斯太茵(E.Stein)、皮茨瓦拉(E.Przywara)、伍斯特(P.Wust)、弗里斯(H.Fries),新教神学家朋霍费尔、蒂利希等各路学术思想家,都承认受到舍勒思想的影响或激发。舍勒对天主教神学的影响尤为显著。大半个世纪以来,舍勒思想一直是西方学界的专著、论文和博士论文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从各种角度讨论其思想的方方面面。在英、美、法、意、西班牙、波兰、俄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学界,舍勒要著都有译本,德国因此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在朋友们的鼓励下,舍勒遗孀玛利亚(MariaScheler)在舍勒逝后不久即着手编辑《舍勒全集》(由海德格尔主持)。由于舍勒留下的未竟之作多为手稿,识读和整理工作进展缓慢。1968年玛利亚去世后,芝加哥大学舍勒研究所所长弗林斯(M.S.Frings)教授接手主编,后编成全集十五卷。舍勒思想既纵横捭阖又不乏细腻的精辟之处,其首要关注乃现代性的心性气质及其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谁如果对这样的时代大问题具有自觉的学术抱负,阅读舍勒著述仍然是再好不过的思考训练。舍勒著述论域宽广,阅读舍勒也有助于我们避免在学术专业分工日益制度化的时代成为一个学术技工。因此,与海德格尔著述一样,舍勒著述迄今仍是青年学人学习如何思考哲学问题的范本。

文选分七个专题选辑舍勒论著,各专题分卷单行,旨在突显舍勒学述的多维重点。舍勒文风既艰深又恣肆,精细、缜密的现象学分析,历史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生理学、自然科学的知识运用,与先知般的宗教激情掺和在一起,汉译殊为艰难。文选的选编和翻译成于15年前,这次重印作了若干校订,谨此对各位译者的辛劳再次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8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颠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今人编有《舍勒全集》,美国芝加哥大学设有舍勒研究所,德国成立了国际舍勒研究协会。

目  录:

哲学与现象学:

编者前言

先验与形式

现象学与认识论

一、现象学观点

二、现象学与心理学

三、“现象学论争”

四、现象学哲学与认识论

五、现象学与科学

自我认识的偶像

引 言

一、假象的本质及其与错觉的区别

二、假象与内在感知

三、把握和说明假象时的一般性错觉

四、内在感知的假象的一般根源

同情感与他者:

编者前言

同情现象的差异

一、所谓同情伦理学

二、同感现象中的差异

论他者的我

一、论题的意义与种属

二、“你”的明证

三、对他者的感知

历史的心性形态中的宇宙同一感

受苦的意义

懊悔与重生

德行的复苏

恭 顺

敬 畏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编者前言

道德建构中的怨恨

引 言

一、论怨恨的社会学和现象学

二、怨恨与道德的价值判断

三、基督教道德与怨恨

四、怨恨与现代的仁爱

五、现代道德中的怨恨及其价值位移

论害羞与羞感

引言:羞感之“所在”与人的生存方式

一、身体羞感出现的先决条件

二、害羞与相近的感觉

三、羞感的基本形式:关于羞感起源的学说

四、性羞感及其功能

五、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心灵羞涩和身体羞感

关于羞感的残篇

爱的秩序:

编者前言

死与永生

位格永生信仰的跌落

死的本质和认识论

永 生

位格延续的哲学信仰之类型

附录:死与永生

爱的秩序

一、周遭,命运,“个体使命”和爱的秩序

二、爱的秩序之形式

三、爱的种类及其实现的要求

爱与认识

域与上帝理念的实在设定

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的可能性和自我传达的理念

域、“形而上学癖”、者之形而上学,以及对上帝之自行传达的信仰

上帝之自行传达的形式

附录:域与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

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编者前言

文化社会学导论

世界观理论、社会学和世界观的确立

楷模与领袖

引 言

一、楷模与领袖问题综述

二、人类群体构成中的位格精神

三、圣 者

四、天 才

五、英 雄

六、文明之“领导精神”

七、“享受艺术家”

论知识的实证论的历史哲学

哲学的世界观

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的道德条件

一、哲学的自律

二、哲学的精神举止(或哲人的理念)

三、道德涌动的分析

四、哲学的对象和哲学的认识立场

资本主义的未来:

编者前言

所谓社会保险金神经症的心理学和针对不幸的

合法斗争

资产者

资产者与宗教力量

资本主义的未来

先知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论三种可能的社会原理

引 言

讲座的计划安排

部分 所谓的个体原则

第二部分 普遍主义(社会主义、组织主义、集体主义等)

第三部分 我们的看法

基督教的爱理念与当今世界

一、爱的律令与博爱主义

二、基督教的集体理念

三、基督教的集体理念与当今时代的关系

附 录

舍勒生平和主要论著年表

舍勒著作目录全编

哲学人类学:

编者前言

一种生命哲学的尝试

论人的理念

一、人的统一体

二、自然人

三、人与性别

女性运动的意义

论悲剧性现象

一、悲剧性与价值

二、悲剧性与悲哀性

三、悲剧结

四、价值毁灭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引言:“人”的观念的问题

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三、观念化的本质认识作为精神的基本行为

四、关于人的“消极的”和“古典的”理论

五、论人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与“宗教”

知识形式与教育

“谐调时代”中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