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寻味东西:扶霞美食随笔集》【上海译文出品!陈晓卿作序推荐!跟扶霞一起吃东吃西,跨越东西饮食版图,打破舌尖上的偏见!】 (译文纪实)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仙境兔子不忘记
    仙境兔子不忘记2022-03-11 18:29:21

    “译过”

  • 木卫二
    木卫二2022-08-14 09:48:48

    与鱼翅花椒可眼见的最大不同,来自文体。篇幅不一的专栏、随笔,属于引发兴趣、激起好奇的报章杂志文体(但由于纸媒衰颓,当下时的中国读者食客会有所陌生),而鱼翅花椒是叙事性的,关乎异国人与本土川菜的邂逅与奇遇,如同生抽与老抽、中式酱油与日式酱油之类的差异区别。扶霞写在大理吃生皮生肉的心悸焦虑,也引发了我相似的经验反应。只是常人如我,是不可能有重现几千年前饕餮大餐,品吃藏红花宝藏遗骸的机会。

  • 伍德斯托克
    伍德斯托克2024-06-09 23:50:08上海

    左宗棠鸡那篇挺有感触,这道菜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制造正统”的历史,背后是一个湖南——台湾——美国移民家族复杂的奋斗历程。(得到电子书2022.8.26-2024.6.9)

  • 鼻涕牛儿
    鼻涕牛儿2022-04-02 11:53:35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鱼翅与花椒》。

  • 马国兴
    马国兴2022-12-03 10:55:32河南

    p148第一段,丁宝桢卒年,1866年应为1886年。译者手滑笔误。

  • 原生麦子🎄
    原生麦子🎄2022-12-13 14:41:16四川

    【2022104】梅干021|3.5·读扶霞和读何伟一样,可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比方说一顿家常菜,荤素搭配+清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其实这种习惯已经是包含了元素平衡的智慧。扶霞致力于将地道的中餐推广出去(下水一点不可怕),也带着中国朋友尝试西方美食(在酒店和大厨们尝试奶酪),她像是一个破墙者,打破双方对于对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能感受到扶霞对(中国)美食的热爱,比我敢吃也比我能吃,甚至能在自家后院杀鸡…太强了。吃生皮那部分笑死,美美吃完然后开始担惊受怕。前两个部分更好看一些,最后一篇写朝鲜的很感慨,尤其是说他们每一餐都吃得酒足饭饱,像是在告诉他们“此处无饥馁”——而真实情况永远不可能被体验到。 “我对中餐最钟情的方面:既有着‘敬天惜物’的节约,又结合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 丛林宜歌
    丛林宜歌2022-04-17 21:07:43

    就像高罗佩写古琴比99%琴人写得好,扶霞的美食随笔也好过99%的中国厨师,外来者视角,较少利益人情权衡,对问题的看法更透彻,不会妄自尊大动辄以正宗自诩,看她写自己在伦敦公寓门口杀鸡杀得血淋淋、强作镇定驯服下开水就勃起的鹿鞭、企图用美食助攻有好感的男性屡屡铩羽而归,每每忍俊不禁。看到她感叹自20岁后第一次这么长久地离开中国,再看到她回忆了一句与中国朋友在上海本地的餐馆,以非常松弛的姿态,就着一桌子丰盛的本帮菜品尝欧洲美酒——唏嘘得眼泪都要掉出来。改变都在一瞬间,太快了,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

  • 叶酱
    叶酱2022-06-22 14:24:36

    带着三位第一次去西方国家的川菜大师吃“法国洗衣房”,光想象这画面都很有意思了。通过外国人的眼睛来看中餐有意想不到的碰撞。看完特别想立刻下厨做一盘宫保鸡丁,馋了。

  • 思郁
    思郁2022-04-02 23:02:36

    报刊杂志上的美食随笔集结,很多比较单薄,有些有软文的嫌疑,有几篇还能看。翻翻就行。

  • 喜喜
    喜喜2022-05-13 12:08:20

    虽然不及巅峰《鱼翅与花椒》,但是也很不错,这本不局限于中国的美食,更是有了许多好玩难得的经历,值得一读。

  • 毒妇脸少女心。
    毒妇脸少女心。2022-04-20 10:00:13

    这本囊括了更多中西方在饮食上差异化的那种互动和体验,扶霞以她作为西方人的视角观察,笔下场面真的很难不觉得真切而时不时引发我的嘎嘎乱笑,用书里的话讲就是“完整的感官体验获得愉悦享受”。除了这些,有关“奇菜异味”的特别感受、美食与智识与人性的观点输出,扶霞的写法既保持了如菜品般稳定发挥的水平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多样性并且饶有趣味,以及学到了不少冷知识,例如,雷司令搭着宫保鸡丁喝特别美味。非常美好且在当下无比治愈的体验,让我们谢谢扶霞,谢谢何雨珈。

  • 喜儿喂鸭正经地
    喜儿喂鸭正经地2023-01-21 09:40:56意大利

    前几篇不错,后几篇类似于新闻报道的文章写得很一般。。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2024-06-14 15:28:01上海

    内容比较杂,但还是写得挺有趣——“左宗棠鸡”的考证,各种“鞭”的惊心烹饪,偷吃文物残渣,果然有一颗有趣的灵魂。翻译依旧加分,译者对作者最大的爱莫过于此了,且在译后记中的总结堪称最佳评论——“她饱含赤子般的好奇、天真与浪漫,美食家对人间烟火的热爱,研究者深入田野又刻读资料的严谨执着,以及一个可爱人类的亲切与美好。她拥有在中西文化的海洋中寻找交融之处的有利位置与高超水性,也有在文化差异的壁垒之间碰撞的勇气。”

  • 游佐中
    游佐中2022-07-27 22:44:24

    这本蛮好看的,因为本身扶霞写东西还是散文那味儿,用散文集形式呈现,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反而读起来比较轻松。是很多篇报刊杂志刊载文章的集合,其中挺喜欢她妈妈规定她只能选择3个不喜欢的菜,以及她对臭苋菜的描述。但臭苋菜的原料应该是刺苋吧,怎么也不能是马齿苋,这里是一处错误。总体我觉得挺值得读的,看一个外来者是如何解读的,讨好也好,真爱也罢,都是另一个视角。

  • 宅蘑菇Moku
    宅蘑菇Moku2022-06-12 19:25:34

    ▫️看的津津有味!完全没想到一个英国人写中国菜可以这样让人口水横流,作者对食物的各种细腻描述精妙又生动:“脆”是鸡脆骨的湿滑又爽脆,“酥”是一口咬下去就碎成渣,有极好弹性的牛肉丸则弹牙而游走在脆的边缘;用双唇和牙齿去嘬、吸和撕撤则是吃鸭脖的乐趣。 ▫️关于滑溜、黏糊、脆爽、弹牙、弹韧的种种描述,对于我们这种说一个食物“好吃,很好吃,非常好吃”词汇贫乏的普通人来说,作者和译者都让人钦佩!看这本书的感受就像作者对中餐的描写:“高低起伏、光影交错,温柔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交相辉映。” ▫️但因为原是刊登在不同杂志上的文章,时间跨度又很大,里面的很多内容和观点是不断重复的,作为一本书重新编纂之后不免有点影响观感。

  • 2koo
    2koo2022-06-22 18:19:02

    或许扶霞在这场“吃下中国的一切”的旅途中,还应该再加上一道咸酸菜炒牛欢喜。这样当她下次再做鹿鞭全餐的时候,就可以经受住友人“但你会吃阴户吗”的灵魂拷问了。

  • 黄蠢蠢
    黄蠢蠢2022-04-03 14:41:52

    连扶霞试图用食物“勾引”男人都会惨遭失败!

  • 書呆子
    書呆子2022-04-01 14:59:30

    【2022/03/31-04/01】2022年阅读之BOOK41。扶霞真的不让人失望!已读两部部分的随笔真是好看又好馋!那些她所经历过的围绕美食所发生的趣事,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第二部分的《“鞭”辟如里》,吃动物老二这一篇,在书房狂笑停不下来。何雨珈老师的翻译也优秀得不行,“磨刀霍霍向‘老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的笑出声!

  • 拧发条鸟
    拧发条鸟2022-04-02 08:40:02

    读到的第三本扶霞作品,从“举箸思吾蜀”的《鱼翅与花椒》,描写江南饮食文化的《鱼米之乡》再到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随笔集《寻味东西》,除了享受满满烟火气赋予的愉悦感外,读着读着总想吃东西也是常有的事。食贯东西,腹吞南北,地区饮食差异不见得单单是对食材不同处理方式,对口感、滋味的不同感受,也是历史文化气候的差异。但既然愿意尝试,也就不必刻意强调“异”甚至“差(Chà)”,试着用更包容的心态去体会感受并且尊重,在品尝食物滋味中探索文化差异不也有趣。有几篇读着好快乐哦,一直咯咯咯笑得停不下来~

  • Eva
    Eva2022-04-02 23:28:20

    正南齐北地说,读完这本书好馋,想吃左宗棠鸡!本书是扶霞过去在刊物上发表的随笔文章集结,可能不是每篇都非常有趣吸引,有些会偏向记录和考究。扶霞在书中讲到正是妈妈和外祖父在品尝美食方面的国际化,才在有了她之后饮食多样化。妈妈知道小孩子都会挑食,但她会给孩子选择三种不吃的食物,条件是其他所有东西都得吃。在循循善诱+耳濡目染下,扶霞逐渐培养出了对美食的热爱与对均衡饮食的注重。妈妈对下厨的热爱从未丧失,也总能传达这种感受给孩子们。读到给男朋友做菜和一个人吃生蚝的两篇,会让我感叹找到能吃到一起的人了真不容易。不清楚扶霞是否找到了像童书女主角泽拉达遇到的食人魔,但我认定她对中外美食的热爱、好奇和不断努力钻研,最终会找到属于她的那个食人魔。食物确实不只是作为支撑生命的养料,也可以是爱的力量,带来灵性的顿悟。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