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英)齐格蒙特·鲍曼【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mumudancing
    mumudancing2021-11-19 23:46:35

    本书宜与以下书目一同服用,疗效佳,速度快,看完你一定更加不想工作也不想消费(甚至不想交社保)。这些书是: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马克思《资本论》。

  • 椰椰子
    椰椰子2021-12-10 22:49:25

    简单问题复杂化,好多显而易见的概念非要用各种复杂的生造的名词来回包裹以显得很学术专业,其实说了半天信息量非常低,就跟我们学生时代为了凑论文而硬要把话说得看似高深实则就是废话的文字一样…………

  • Candice🦄
    Candice🦄2024-04-30 09:59:11上海

    字字泣着血泪,被工作伦理和消费主义操纵的新穷人的一生。从西方到东方,太阳底下无新事,从"劳动最光荣"到"及时行乐",多少人所谓的自我意识觉醒,也只是跟随设局人的目标,从一个圈套跳进另一个圈套

  • Flint
    Flint2021-09-13 19:01:26

    鲍曼被誉为“最会用英文写作的社会学家”,但他的文风并非讨人喜欢的那种。英国教授泰斯特说“鲍曼格言式长句的写作偏好,使他的著作风格独树一帜”。如果解读一下,等于是“鲍曼对多重定语的使用堪称一绝。阅读他的长句,仿佛开解孔明锁。躁急者慎入”。或许,鲍曼觉得只有多重定语迭加才能精确表达文意,又或许,他就打算把读者圈定在一个愿意用心倾听的群体。从豆瓣万人点评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读者慢读、细品这本书,沉浸于鲍曼设计的思辨游戏,获得了强烈的精神感受。相反,极少数读者囫囵吞枣,所获甚微,甚至因噎废食,实在令人遗憾。鲍曼的英文句究竟有多长?不妨来个呈现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93780/discussion/637243220/,以飨读者

  • 宇凡
    宇凡2021-09-27 10:22:06

    欧洲社会学家时刻感觉自己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反衬美国社会学家真是太多保守。

  • 赫恩曼尼
    赫恩曼尼2023-08-15 22:41:22北京

    说是振聋发聩也不为过了,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人为什么必须要工作?穷人阶层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内在逻辑有没有不堪一击的链条?如果有,那么如何在个体身上对抗它?鲍曼讲得明白极了:工作之体面、道德、崇高化,是一场事关控制和服从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它和社会规训、父权制、经济收益牢牢捆绑在一起。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变,让经济水平成了评判人价值和尊严的标准,让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成为少数精英阶层的特权,再将穷人说成是懒惰、无能、危险的他者,贫穷是他们咎由自取,将结构性困境个体化,以此逃避道德的责难。最终更加庞大的底层被制造出来,作为过剩的“人类废弃物”被抛弃、驱逐、分类处理。西方世界的危机在于不再质疑自己。我们呢?

  • Swallow
    Swallow2021-09-30 20:57:49

    常读常新的书,虽然部分理论因为时过境迁和新方法的出现需要重新定位。 从社会学,尤其是社会伦理的角度对经济体制及其思想逻辑进行分析,从而证明在工业社会后,“穷人”逐步成为一个类似于“敌人”一般用于区分敌我的“异质体”。 鲍曼阐述了从劳动伦理到消费伦理的演变中,“穷人”是如何从“被社会厌恶但仍被有目的地救济(解决劳动力不足)”转变为“被社会完全视作不安定因素而遭到政策及认知上的暴力性排除”,并推导出这种演变背后资本主义及支撑其在全球扩张的社会体制(两性地位、自我认知等)各方面的变化。 这书很多理论都可以用在边缘人群、抑郁症患者,乃至少数民族问题之上,是本非常厉害的著作。大学时读完本作后,直接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

  • 阿食梨
    阿食梨2024-04-30 16:08:49广东

    知道翻译已经尽力了,仍然能体会作者对文字的使用态度,因为实在拗口,而这点,降低了本书的可读性,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 豆腐仔
    豆腐仔2021-11-26 23:08:54

    一本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的社会学著作

  • yaosir
    yaosir2021-10-10 10:15:02

    有点为说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人工不工作首先是生存问题,不管是何种场合工作,不工作意味着没收入,也会没饭吃,跟工作伦理的关联性不大,扯什么工作的意义跟个人价值等,很牵强,这个社会没人强迫你一定要去工厂上班,多样化的谋生手段都能帮你圆个人价值。即使跟工作伦理有关联,个人认为也是高福利国家的社会问题,不工作也可以靠高福利生存的很好,这个时候才会把工作伦理拿出来讨论讨论。

  • 有机物
    有机物2023-12-30 21:41:27青海

    感觉翻译得不好

  • 撒旦的表妹
    撒旦的表妹2024-03-22 17:59:51内蒙古

    我还以为内容会是警示消费主义陷阱,事实上它有深度得多,所谓消费者社会,是把消费者欲望作为解决冲突和秩序维持的主要手段。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自由,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他们可以拒绝无限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除了“必须作出选择”之外。没有消费能力的人成为“废弃物”。在世界这个巨大的垃圾场流水线之下,消费主义不值得反思,对普通人来说除了被裹挟没有第二个选择。

  • ♬ CaR
    ♬ CaR2021-12-09 16:25:56

    写得太好了,好到全文划线那种,道理说得清楚,语言还优美,一步一步让人毛骨悚然。这就是我最近在想的问题,工作究竟意义在何,所谓工作伦理工作道德究竟存不存在。另外读这本书之后想读昆德拉的《告别圆舞曲》:“向往秩序就是向往死亡,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不断破坏秩序的过程。或者换句话说:对秩序的渴望是一种堂皇的托辞,是强烈厌世的借口。 ”

  • malingcat
    malingcat2022-07-06 22:34:50

    在中国,本书2010年第一版还没有这么火,而去年9月的这一版到现在已经是第11次印刷,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新穷人队伍发展壮大了。鲍曼此书出版于1998年,是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剖析消费者社会生产和定义“新穷人”的机制,也对福利国家的衰落发表意见,最后的乌托邦药方相当大胆:收入权利与收入能力脱钩,我觉得那需要漫长的思想革命了。鲍曼对于“审美统治”的探讨一语中的:“是美学,而非伦理学,被用于整合消费者社会”。消费的美学价值,我认为与商品社会一起诞生,但工作的“美学价值”,的确是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只有看起来很美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只有看起来很美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鲍曼晚年的关键词是“流动”——“流动的现代性”、“流动的时代”、“流动的生活”、“流动的恐惧”,资本驱动的自由,代价如此。

  • 铁面人
    铁面人2021-10-06 23:52:09

    穷人是有缺陷的消费者,而消费者是孤独的

  • 霹雳石矶
    霹雳石矶2021-10-05 00:18:41

    工业社会前期的哲学,无法解决工业社会后期的问题。

  • 哈哈侠
    哈哈侠2021-12-14 23:52:54

    人被异化、工具化、过渡强调自我又没有自我,过往的社会化关系都被资本一一瓦解。看到项飙一篇文章的标题“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这本书再出版真的很适合现在的我,现实看似给了许多的选择,其实是被选择,几乎所有的思想行动都被消费观念绑架,很难想象不被消费观念包围的自己是怎样的。不要停止思考,调动主观能动性。

  • Amo
    Amo2024-05-23 09:02:51重庆

    “经济发言的时候,道德最好保持沉默。” 读完后发现,原来天赋人权、平等自由这些西方国家一以贯之、引以为傲的信念,只是少数人的权利,符合游戏规则、自己人的权利。被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的人,要么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要么被驱逐、淘汰。《美丽新世界》的故事原来一直在真实世界上演

  • 陶浪
    陶浪2024-04-14 15:48:28湖南

    原以为是写消费主义产生了新穷人,实际写的是社会对穷人的不同阶段的处置方式。不管是福利社会,还是典狱化,都是非穷人出于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的给予穷人的路径。穷人能做什么呢?抓住机会咸鱼翻生,虽然这机会少的可怜。

  • 项平
    项平2021-12-03 02:18:08

    3.5,全书有点像“扶贫先扶志”的反题:志是恶的,贫是政治的。Bauman先给出核心预设,即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的转变;前者自是韦伯,后者相较鲍氏其实更像本雅明。消费为个人带来集体身份,但它同时最孤独。一言以蔽之,后现代消费者社会使工作伦理失效,“穷人”是不消费(从而丧失身份合法性)的人。究其原因,技术进步使经济与就业成为结构性矛盾,带来对working/lower/under class的新区分,后者与其“底层社会”不再隶属传统的贫困问题,而是福柯所指理性社会的敌人。随着穷人被驱逐出道德义务世界(福利国家同时衰落),社会问题转为法律和秩序问题,本书摇身一变,讨论起全球化维度下现代生活与移民议题。结尾则仓促推出ethics of workmanship所谓自然倾向,不知欲“返璞归真”向何处。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