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魏泓【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陆钓雪de飘飘
    陆钓雪de飘飘2021-04-12 21:49:12

    《古兰经》用阿拉伯语写成,所使用的字母很可能是Nabataean创造的。纳巴泰人于公元前1千纪中期在约旦的佩特拉附近建立了一个王国。已经发现的使用这种字母的阿拉米语铭文,其年代为2世纪。较晚的文本则写在莎草纸上,表明它已经向手写体发展。几个世纪后,这种字母演变成阿拉伯字母。最早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是一则三语铭文,分别使用了希腊语、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写于512年。尽管《古兰经》之前的一些文献(以诗歌为主)保存了下来,但作为书面语的阿拉伯语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而发展和繁荣起来的。最初的字母体系在阅读时会出现很多含糊不清之处。几乎可以确定,按照教规制作的书面版《古兰经》至少是推动这套字母体系完善的一部分原因。《古兰经》写本所使用的字母直到11世纪才以伊拉克的库法为名,被称作“库法体”。

  • ly的读享生活
    ly的读享生活2021-04-21 14:37:13

    丝路著作大热,难免良莠不齐,尤其这类物品和文化交流史,容易写成百度百科式的、资料堆积的词条解释。这部作品很不错,大量相关的考古、历史文献证据,整理得细致紧凑,不浮于表面,是下了工夫的。技术、贸易与历史背景结合得也很好,论述没有脱节感。十件古物,最后一件,是奴隶。那个时候,奴隶也是物品。回头品味前面九件古物的讲述,可以发觉,技术、贸易与历史背景结合得也很好,论述没有脱节感。十件古物,最后一件,是奴隶。那个时候,奴隶也是物品。回头品味前面九件古物的讲述,可以发觉,作者不止是在说物,是有历史观察和历史分析容涵其中的。

  • mumudancing
    mumudancing2021-05-21 16:23:47

    合上书我仔细一想,如果没有文字的话,这本书就是彩页中的9张照片。然而有了文字,它从照片变成了东西,变成了东西的来处,变成了东西制作的过程,变成了那一整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最后一章非常震撼:人是东西吗?不是。可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甚至到现在),是的。

  • 后浪
    后浪2021-04-20 13:30:25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 伊卡洛斯
    伊卡洛斯2021-06-09 17:30:20

    器物的流转实际上就是人的流转、文化的流转、时间的流转,每一次流转都在与它们遇到的文化产生新的影响。器物并不是中立的表达,它向人们揭示了看待历史的新视角。

  • 陸鰅痷
    陸鰅痷2021-05-01 12:16:51

    对于作者来说,此书近于学术散文,又因其散,不像《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那般着力。但对我来说,正是要取其散,利于我因写作而实施的撒网式、检索式阅读。另外,由于作者的史学思想终究是凝聚的,所以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作者在书中多次提示读者注意,古代某些禁令的反复颁布,可能恰恰说明禁令针对的行为根本无法杜绝,法律有时候是指明了理想方向,而现实却不甚理想。总计十章,在我看来,各章水准并不一致,似乎逐步提升。无论如何,作者还是很能打的。

  • 伲凹
    伲凹2021-05-04 00:31:59

    从“十二种唐朝人生”到“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魏泓再谈这连接中国和远东,中东及欧洲的贸易路线网,这一次不仅是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更是沿着丝绸之路的人与物之间的一次对话。

  • Lucius🥐
    Lucius🥐2021-04-22 03:54:14

    浓缩且凝练,每一章其实都能单拎出来出本书。citation非常有参考价值,可以当作一本科普书单

  • #暗蓝#
    #暗蓝#2021-05-28 09:27:35

    纪录片式的历史叙述,扎实好读,从器物入手,勾勒出与丝路相关的漫长而芜杂的种种历史碎片。这部作品其实不太能提供一种精炼简洁的历史认知,相反,它是从沧海之中捞取粟实,在聚焦于一点的同时又展现了沧海的博大、复杂和无从定格——这样的历史还在书写,而我们都在其中。另一方面,我们熟悉了所谓“人的历史”,这样的物质史书写反倒显得新颖,但实际上能够代言历史的,长久以来都是物质——作者选择“奴隶”作为最后一件“古物”,无疑让作品更具深意。

  • 汗青堂
    汗青堂2021-04-22 14:32:43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8幅高清彩色地图与43幅精美图片,十件古物自述十段各异的冒险“人生”。

  • 冰淇淋小白
    冰淇淋小白2021-07-18 20:55:40

    很喜欢这种以几个物件为切入点来书写历史的方式。可是作者提到斯坦因的时候一口一个“考古学家”,开始看着有点难受,到后面也习惯了……

  • 韧勉
    韧勉2021-06-02 21:30:44

    作者选取的十种欧亚大陆上跨地域而留存至今的媒介物作为载体讲述欧亚大陆不同时代中,物质文化的传递与更迭,甚至包括被当做物品对待的奴隶群体,有些文物本身就作为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比如第九章言及的“中国历日”,它最早的造型来源于湖北荆州的周家台秦简,之后又在敦煌藏经洞中有所印证,最后此种图像文献流转到大英博物馆,这一层层流转之间也是千百次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只有在这些穿越空间、时间的文物中才能让世人理解生动的丝路文明史的千年发展。

  • 🌵伊安
    🌵伊安2021-07-17 17:22:54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以一件器物去写历史,跨越文化和地理分界,以沙粒见星河。这也是丝绸之路的魅力吧,天然的就是世界史格局,不可能局限在一个文化一种语言中去研究。

  • 匪廢費·老🐰
    匪廢費·老🐰2021-06-11 17:53:46

    讓文物自己開口說話自己是在文化接觸與衝突中如何被製造、傳播、保存、變形的,也是很有趣的小冊子了,更偏於科普性而非學究性,順便傳授了很多考古學的基本常識。大英博物館在文物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愧急先鋒。謝@hinabookhqt 📚 #讀而益#077

  • Biomass
    Biomass2021-06-02 10:16:24

    内容并不是很简单,所以非常考验翻译。看似是讲了十个单独的故事 其实还是可以串出一套中央欧亚为核心的器物交流史。

  • 贺兰天马
    贺兰天马2021-04-30 15:18:10

    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往往需要借助一些介质,通过文字图像是一种方式,通过实物物质也是一种方式,这就是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本书就是从十件古代器物里,以小见大,讲述丝路文明的不同侧面。 本书强调器物和人的移动性,移动性正是丝绸之路最大的特点之一,古往今来中外的众多商人、强盗、使团、军队活跃在这条浩瀚无边的道路上。真正留存的下来的器物非常稀少,因此也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 争上游
    争上游2022-03-27 22:21:28

    用十样文物贯穿丝路文明确实在操作层面上非常难得的事情。选择哪种文物作为代表,如何书写历史,知识面得多广泛才能完成,而且书本身也不厚,好难啊……整体选择的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甚至我前段时间还在看展的时候看到了……但是作为读者读感一点也不好!贵霜钱币窖藏,蓝色古兰经,中国日历,写得我喜欢!最喜欢的是不为人知的奴隶,一点没想到这个将奴隶作为贯穿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看题目时,一下想起不少文物,甚至想到唐传奇的昆仑奴了!对于西方作者来说,写这类文章我觉得还是挺值得考虑下,再买书阅读的。这书的配图好少啊!

  • WilliamJunkie
    WilliamJunkie2022-04-04 17:55:59

    通过“十件古物”,讲述物质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将一张宏大的“丝绸之路”交流网铺展开来,揭示了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欧亚大陆和非洲大地上各地区、各文化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联系。

  • 破晓
    破晓2022-02-20 19:05:10

    这才叫“以小见大”,《捡来的瓷器史》作者好好学学。磅礴而细腻的历史视野,传统文献和考古资料地饱满运用,事实与想象地自如穿插,以及不俗的翻译手笔,使本书成为《撒马尔罕的金桃》之后最出色的中外物质交流史著作之一

  • deneb
    deneb2022-02-28 07:00:09

    不知道是写得糟糕还是翻译得糟糕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