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Paul A. Cohen)【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BOXING2017-08-05 19:19:02
數年后重讀。中國中心觀早已延伸出微觀史、「向下看」或區域史等眾多議題,衝擊﹣反應,傳統﹣近代,帝國主義等框架也被談論頗多。借柯文寫作思路,或可追問,衝擊﹣反應等框架如何為中國學界乃至官方「利用」,如何演化為大眾常識。此外,如何把柯文和後現代史觀並置討論?Review範文。
- 我就是楚囚2017-08-21 08:36:16
收的第3个版本。再次重读此书已无当年的激动矣,毕竟许多观点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了。
- 慢慢走2018-06-30 09:31:47
薄薄一册书有近一百页的前言,罗列了大量西方汉学解构方法,系统阐述了作者的思路:冲击回应(双变量完善),以中国资料为核心(去标签化),横轴以区域为主体(由外层入内),纵轴偏向中下阶层。 看完的感觉是,之前那本《历史三调》需要二刷了。
- 怀疑的一代2017-09-17 06:42:44
蛮可以和《重构近代中国》对照读,此本考察美国研究中国近代问题的三个范式,而《重构》也如是。
- vanguard2018-07-25 20:25:47
真正影响过学术界的重要著作,可惜甲骨文的情况就是如此,经典得分并不高,《地中海三部曲》之类的历史小说倒是捧得不得了。
- 愚公∞2020-09-02 10:42:33
柯文,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本书撰写于八十年代,是对于二战后美国中国研究的综述性的批评。他将二战后的美国中国学研究取向总结为:刺激-反应,传统与现代,帝国主义。通过分析三种研究路径,他分别进行针对性的评述,认为刺激-反应,还是太过强调外部影响对于中国产生的影响。认为传统和现代模式,是照搬美国现代化研究的思路。认为帝国主义这样的研究,是过于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每个主题,他其实都是有针对性的。至于最后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其实是想超越前面三者,并试图找到一条更加接近于中国的研究路径。虽然,他对于前面三种研究取向有所批判,但是三者其实差别并没有那么大,比如刺激与反应,所刺激的恰恰来自于船坚炮利,而这恰恰是来自于帝国主义现代化的刺激。中国为中心,其实是探讨中国系统
- 秋山雪見🍁2024-05-24 14:07:57福建
超越以60年代费正清代表的哈佛东亚研究“冲击-回应”模式的外部因素决定论,主张从内部而不是从外部着手来研究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准绳来决定研究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并“横向”分解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把前近代东亚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最后,也是需要超越历史学的学科藩篱,以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来探索东亚近代化研究新的可能性。
- 蠊2024-05-29 01:03:19江苏
非常好综述。柯文实际上采取了一种类似于拔河比赛的策略:你说是“西方冲击”,我偏要寻找中国历史的内在动力;你坚持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我则抹去两者之间的差异;你认为帝国主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好是坏,我就要淡化帝国主义的影响力。「内在连续性」怎么判定?「地方史转向」中得出的任何一个微观经验如何与宏观经验接榫?「反东方学的东方学」,又如何能跳出既有的一系列二元对立?
- 匿名2021-02-27 18:59:59
从以西方为中心(冲击—反应;传统—近代;帝国主义) 走向 以中国为中心
- 乞次2020-03-26 13:54:35
学术界撕逼指南
- Chosen 12021-03-12 21:36:30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受老师推荐来看。读完后感觉更像是历史学方法论或者说史学理论。从冲击—回应、传统—近代、帝国主义等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和分析。前两部分还比较好懂,第三章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涉及太多海外中国学的史家,像文献综述,看的昏昏欲睡。到最后的总结部分就豁然开朗了。 此外,这是我第一次采取先看正文再看前面各种序言的阅读方法,感觉很不错。不然之前看书经常被又臭又长的序言搞得云里雾里……
- 薠蘅2022-08-07 11:46:56
重读,真心觉得柯文厉害,写本好综述,实在嘉惠学林。
- 三清喵2022-10-07 10:23:06上海
绝大多数学者对此书的高度赞扬,在于其对冲击回应论、传统现代论以及DGZY论的总结与反思,有力抨击了笼罩在西方近代史学界数十年之久的西方中心论。其实,中国中心观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走出“崇洋”时代,回归“本土”话语。
- Ophelora2022-07-14 17:25:43
看完只想喊牛逼。牛逼之處可能在於歷史學對我來說是一個未曾踏入且曾經抱有偏見的世界,是這本書邀請我走進去並使我主觀上推翻了那些狹隘又愚蠢的偏見,還目睹了其中精彩絕倫毫不亞於我心目中只屬於文學和哲學領域的,直指人心和問題本質的論斷。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邏輯謬誤的樣本,作者耐心地一一指正(儘管有他自身立場的制約),並很清晰地闡釋了每一種觀點或學術框架背後的前提假設——這種邏輯功力對於任何一個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習者來說都必不可少但是難能可貴。
- 轩羊羊2017-08-01 13:38:11
三分之一的序言加导读,正文匆匆翻了一下,都是各种引用别人的话再反驳的,作者就是想说中国的近代史要从中国史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学术的理论,讲真,这本书水准特别一般
- 粟阿姨2018-12-25 17:25:47
专业性太强了,看着好累好累。
- 北河沿井斯塔2019-09-14 17:28:01
大致了解了美国汉学发展趋势,如果以后有人能把其他国家的汉学纳入比较就好了。冲击-回应模式影响了美国的东方问题研究,对“近代”分期观的质疑和反思不止发生在中国历史领域。什么是西方/中国?什么是传统/现代化?这些概念都不是静止、单一、二元对立的。所以区域研究开始盛行,随之越来越强调学语言,接近人类学后,又容易忽略宏观洞见。总体来说很适合做历史专业必修课reading,可重点读译者序和第四章。
- 江海一蓑翁2017-08-01 22:42:15
美国学者柯文关于海外中国研究方法论探讨的名著,在对冲击—回应说、传统—现代说和帝国主义说这三种西方中心论学说进行详细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采取尊重中国现实的中国中心史观的观点。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学术史和重要文献的梳理性论著,值得细读。
- 替替No.42019-01-01 22:32:00
高中历史课上就已经教过这个观点了,此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将美国学者对于【帝国主义】,【近代化】,【西方中心论】的反思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之下去考察。
- 忽左忽右2017-12-13 21:51:01
回家路上看了一部分,晚上看完,也没有特别仔细地阅读。对于书中评价的史家都不是很了解,但可以看出来这是本很牛逼的综述,对于美国的清史研究也不是非常了解,所以读起来未免有些 隔。很可惜,之前看过一些知网论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很大程度被曲解为“以中国视角写作历史”。柯文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提倡的开放式的研究,内外视角的结合,对于“物自体”(对象)的多方位的观察,找寻原有框架解释范畴以外的史料,以此为基点进行研究,而不是以大量史料填充原有框架,进行重复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