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Sophie bian
    Sophie bian2020-08-17 10:01:56

    移民与难民,愿世界平等自由博爱

  • 中信大方
    中信大方2020-08-24 17:33:19

    施米特用轻松诙谐甚至想象力来探讨生命的议题,心怀对黑暗时刻的悲悯,却没有沉溺、抱怨和哀伤。难民自动降格为奴隶,听凭偷渡途中任一环节的掌控者支配。概率上,此种情境必然催生罪恶,但萨德在这个利于成长、不利于保持善良的环境中,仍勉力保有思辨和希望。

  • 我打算在27岁那年步行去巴格达
    我打算在27岁那年步行去巴格达2020-08-18 10:11:06

    地中海上整船翻覆的难民们之人生缩影,写得太情真意切了,如果作者不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还以为是第一人称的纪实文学。

  • 周周
    周周2020-08-29 19:51:30

    读完《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再读《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似乎任何经典文学作品IP只要遇上巴格达,就会笼罩上一层阴霾,荒谬的人设更加荒谬,戏谑的嘲讽更加刻骨铭心!无论是主人公姓名的双重隐喻,还是偷渡之路与尤利西斯归家之路的相互照应,都隐含着作者对难民现象和殖民历史、人类文明发展边界变迁和“自由、平等、博爱”伪命题等等的思考。

  • 顾挽尘
    顾挽尘2020-10-05 01:26:12

    如果我对你说那儿不好,你会感到失望,陷入萎靡不振之中,因此忘了活着。相反,我要是声言那儿挺好,你就会希望辞别人世。保护着你的人生的,正是你死亡的现实依然是个谜。是无知在捍卫你的生存。

  • hazarsamek
    hazarsamek2021-01-08 23:37:44

    译本真好,是我喜欢的文字类型。萨德(阿语里"幸福" 英文里的"悲伤")的逃亡故事让我想到前几天看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其中他不停做着无意识的选择,还有那宿命式的悲剧(特别是前半部,蕾拉失踪、侄女病死、父亲和姐夫们意外离世,仿佛伊拉克版的《活着》)都让我觉得撕裂。故事在结构上非常简单,顺序叙事,中间插入与文学迷父亲的对话,"尤利西斯"便是最核心的故事,只不过他是回到家园,萨德却是逃离。好在结尾作者保留了充满希望的结局,也或许是对于政治难民的深切人文关怀吧。里面的人物塑造很棒,走私者、和萨德同甘共苦的非洲好友,伪善麻木的联合国官员,善良的西西里女人、故意放他逃的海关官员...

  • 春夜熄魚
    春夜熄魚2020-08-26 11:44:02

    过去的经历不是个能随意抛下的国度。

  • 岛与陆
    岛与陆2020-08-15 12:42:03

    读后,真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和丰盛的时代,没有动乱、饥饿、穷困和潦倒,不用忧患那般的生活和境遇,不会沦为大局势背景下的牺牲品。

  • 伊夏
    伊夏2020-08-25 15:50:45

    施米特作品系列中最沉重的一本。一个名字,在不同语言中含义完全相反,这样的一生,究竟会被撕裂,还是要靠自己从此岸到彼岸?读虚构如读某种自传乃至纪实。无助是每个个体在当下的境况,而努力泅渡本身,即有意义。

  • 格子June
    格子June2020-10-28 03:33:40

    Sad but hopefully.

  • Ravers
    Ravers2020-10-04 16:42:37

    Ulysses不止来自巴格达,还来自中东和非洲的其它国家。讲World Federalism的时候,我以John Leonnon的Imagine作为开场。世界和平,或者说世界大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我们不能因为它遥不可及就放弃实现它的努力。

  • 这里是软
    这里是软2022-01-30 01:16:33

    我觉得有点硬,没有想象中的深刻。 首先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对于巴格达这段历史有很少的了解。所以有点很难代入到主人公的视角中。 而且感觉,作者更加想强调的是一种,视力感。 而且主人公作为一个难民,他所遭遇的一切。并不是只有悲伤,也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事情。 但是主人公出于自身的原因,选择了拒绝。 我其实更喜欢书中关于一些,比如说国家和民族的讨论。 似乎回归到哲学的本源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

  • 一杯暮雪
    一杯暮雪2021-11-05 12:35:42

    我心中曾有画卷一幅,画着它模样。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想着这首歌,这句歌词。向往的远方真的会如向往中一般美好吗?尤利西斯是回家,萨德是离开,但本质上都是在找寻靠岸的港湾。

  • vergessen
    vergessen2022-01-14 09:16:19

    没有意外,结局如此现实

  • å°éè
    å°éè2022-01-11 11:37:45

    以前喜欢旅行,动不动就想流浪,看完书感恩生活,去哪都可以自由选择

  • 信然
    信然2023-07-03 20:16:15广东

    “这便是我们国家被他摧毁了的东西:信任。因为他不相信任何人,他建起了一个很像他的社会,一个人人自危的共同体。” ——比他的短篇差了一点。

  • ✨冥王星🌙
    ✨冥王星🌙2023-11-25 22:23:31重庆

    大概是作者笔法太温和浪漫,读着更像寓言而不是小说。以为阅读体验是《再度觉醒》实际更像《朝圣》。简单好读,参杂了很多作者本人的哲学思考。施米特讽刺起自己人来也是毫不留情…智慧算不算自由的一种退化?大雁的天空没有国界,角马的迁移没有边境。 PS∶此刻想读《奥德赛》的心达到了巅峰,加入日程。

  • K.
    K.2023-10-27 17:21:30加拿大

    “「相比之下,我在伊拉克度过的童年、丧事、赤贫,以及我躲开的混乱仿佛只是个童话故事,好像是宝菜坞的电影。”」確實是本相當法式浪漫主義的童話,「作家并不如实描写世界,而是在描写人类能够营造的世界。」

  • Cat D
    Cat D2023-10-19 18:16:40安徽

    这本真的是算是施密特的书里我最不喜欢的一本了,我能理解作者想去表达的东西,可是战争和难民这个议题就是复杂的,国家的边界这种讨论,夹杂了太多的问题在其中,不能说海关忠于职守,就是坏人,也不能说在西西里帮助他的人就是好人…………结局也算是意料之中,也符合现实……不推荐这本

  • 路易大叔
    路易大叔2022-05-31 19:56:45

    有的人回归,是找到回家的路,而有的人只能去寻找新的出路。萨义德一心想要前往自己的命定之地伦敦,他选择了忘记自己的本名、忘记自己的国家,变成没有来历的尤利西斯。美国人的到来“解放”了伊拉克,却断掉了萨义德的退路。最终萨义德抵达了自己的目的地,而伊拉克也被美国变成了废墟。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