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 & 林凯玄【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琥珀工作室
    琥珀工作室2020-08-04 17:21:26

    同为“90后”,有人在宿舍的床板上躺尸,有人在三和的大街上挂逼。抛开生活条件不谈,二者又差在哪里?三和大神不止在三和。

  • 伊夏
    伊夏2020-08-11 21:38:04

    先提醒一下:这本书的分类是“纪实文学”。这个分类是恰切的,这不是严格的社会学著作不要带着读浙江村的期待。开篇对“大神”定义的搁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半本叙述上的轻微混乱及现象罗列等简单化倾向。另一面:这样稚嫩的田野调查叙述这样的“白描”(我理解多数内容的写作者应是93年的林凯玄同学)对多数拿着课题费的高校研究者是一种“耳光响亮”。近切的话题和人群,以这样“自费倒贴”的方式交出了第一份回应,如果后续有批评者要聊本书深度不足,请优先考量作者们的觉知和勇气。三和的明天,需要更多相关学者“进场”。

  • danyboy
    danyboy2020-08-21 08:40:46

    前几天出差来回路上读的。1、诚如作者在后记所说,这是一个工作笔记,流水账式的叙事,简单的归纳总结,深度和高度明显不足。而且,不知道是没写还是被删,完全没有涉及性问题,你去三和贴吧看看,性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2、但还是读的津津有味,与最初知道三和大神,看过一些视频的感受不同,没有猎奇的眼光,也克制着自己用何种或左或右的视角的评判。不知不觉间竟然与三和青年产生了某种共情:如果时代动荡,我能不能坦然的扯一张硬纸壳席地而眠?他们厌恶流水线打卡,我又何尝不厌恶?3、还是要说,这些青年并不是左派话语里潜在的反抗者,也不是追求个人自由,他们的自甘懒散也不能用勤劳自尊进行道德评判,如今什么价值都在解体,多说无益。打个比方,这个时代犹如一个运行的车床,他们是制造零件时被抛出的碎屑,而我等工薪者就是零件。

  • 赫恩曼尼
    赫恩曼尼2020-08-09 13:28:38

    有这样一群人,无法融入城市却又回不去乡村,渴望落脚却又没有技术和能力做工,不甘心做工厂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被克扣和压榨,又没有更好的生存方案。他们或出于无奈、或出于所谓的“自由”终日挣扎在生存边缘,看不到外界,也不被外界看见。他们组成了一个高流动的小社会,不安感、追求短期回报、鄙视劳动、相互利用、自我麻痹。他们是被发展落下的群体,被主流话语嘲讽、忽视、屏蔽。这本“白描式”的研究报告展现出了“三和青年”生活的样貌,不牵涉太多理论,也不做道德评判。难能可贵。

  • yan
    yan2020-08-23 14:04:35

    一星给选题,一星给田野,但作为一个实证研究成果出版,实在不够格。写作太差,分析太弱。

  • 懒洋洋在云端
    懒洋洋在云端2020-08-24 11:33:59

    这本《三和青年调查》作为田野笔记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调研是“卧底”做出来的,研究者没有暴露身份[衰]社会学家不是记者,研究伦理要跟上啊……此外,调研是研究生做的,书里基本都是田野笔记,而书的一作是教授。。所以作者顺序是怎么分配的?

  • 张嘴吃糖
    张嘴吃糖2020-08-12 13:32:31

    居高临下。

  • vandu
    vandu2020-08-20 16:08:22

    作者一看就是不太可能挂逼的人,没那味

  • 客尘
    客尘2020-08-16 22:36:36

    只做了半年田野,就能有这么丰富的见闻,着实不易。不过材料整理并不系统,理论阐释也十分匮乏,此外,关于三和青年群体的形成历史、三和青年的“性”、三和青年与故乡及原生家庭的关系等内容都非常空白。我想作者如果调查清楚了这些,是不是能少些文中居高临下的主观臆断。希望第二作者能读博,在三和以及那些青年们的老家多待待,写出比这本厚重一倍的研究成果。

  • 虚清
    虚清2020-08-17 12:52:53

    白嫖赫獭老师的书。对三和青年衣食住行的全景式展示,值得一看。写作不太成熟,每陈述一个事实就总结显而易见的结论,结论常常是事实的同义复述。越往后读越感到书写者看似隐身,实则难以脱离外界社会的“正常”之尺,带有cctv感的批评和劝导时常令我感到不适。

  • 电胆马
    电胆马2020-10-13 10:36:55

    嘴上说着要还三和大神们以异质性的真实面貌,实则用居高俯角撇了最多两眼,就草草画就千人一面的无聊无同理心的廉价肖像——没有比标题党公众号多做什么。

  • 飞骑斥候
    飞骑斥候2020-09-03 21:47:55

    很可惜的著作,作者没有人类学的功底,就连所说的白描也没有实现,因为无法分离主客观。 不过也是能够给人一些启发。三和大神确实成为了一种亚文化,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一种生活方式,像一个光溜的滑滑梯,每个人进来的人都不断滑落。 有两个问题,可以思考: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三和大神?三和大神为什么没有女性?

  • RO
    RO2020-12-31 10:06:39

    热评第一条给选题加了一星,其实大可不必。早几年那篇后来登在读库的那篇《三和大神》才是第一次让这个群体走向大众视野,且有足够深度和合格的行文逻辑。在本文中反而被污蔑成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私人为,这一本从选题到匆忙结集出版才恰恰是为了热度。这本所谓社会调查有以下几个缺点:1,各种解释啰嗦重复,注水十足。2,搬出一些理论概念生套,套不上的就成未解之谜了。3,没有人物深度跟进,预设立场,蔑视被调查对象。多处意淫。4,一本专著竟然没有其他角度的调查,比如中介用人公司城管等。5,研究范围定义错误,只将常驻青年定义为“三和大神”,对回乡/找到正经工作的三和青年剔除后讨论“他们为什么不离开?”,然后全盘归咎于惰性。总之,很不负责。

  • 阿西
    阿西2020-07-29 21:22:28

    很扎实的研究笔记,其实假如加工下写成非虚构作品或许会很抓人很畅销,只不过这毕竟是学术作品。对于学术作品来说,整本书很简洁明了,虽无过多理论分析,保留了田野调查的那种客观描述的原味,这使我更加好奇调查者在里面具体经历了什么故事

  • 光之羊
    光之羊2020-08-07 15:55:09

    作者克制地讲这本书称作是对空白地带的“白描式”研究。因此负责田野工作的作者近乎面面俱到地记录了三和青年的衣食住行、工作方式乃至于各类活动。然而,如果脱离了对中国社会乃至工人群体的长时段、跨地域观察,似乎很难真正描摹出这样一个群体的处境。从今天的深圳,或许也可以看到一百年前的安源、开滦或者抚顺吧。

  • 敦刻尔克绞肉机
    敦刻尔克绞肉机2020-08-13 13:34:42

    白描?很浅显的流水账而已,最多加了最后一章的“出路”讲述着老生常谈

  • Ashen
    Ashen2020-08-25 10:25:48

    作者带着无限的人文关怀走近三和大神,文笔精妙,学术严谨,堪称经典

  • Sarcophagus
    Sarcophagus2020-12-10 11:48:45

    留下了诸多遗憾:没有工作场所的实况,管理机构的对策,亲友与本地人的反应,也没有黄赌黑。理论分析和出路探讨也是“临门一脚欠佳”。但这毕竟是一部深入“味道”之中的田野,作为有暇“启处”者,不能苛责作者,至少,不能苛责第二作者。

  • 盐欠鸦
    盐欠鸦2020-09-02 22:34:13

    蛮怕这种“来一点简单的事实和描述”,“写一些看得懂的浅薄文章”,类型的“研究笔记”的。不如大方承认是给流水账以托词。学者说不要“高屋建瓴”,好啦姿态很正,落笔又像活在真空里。书里出现的人物,劳务关系的困扰,难道不就发生在我们街头巷尾吗?何苦跑三和。

  • goodfella
    goodfella2020-08-19 21:56:02

    实地调研的精神可嘉,但没写出什么东西,信息量没超出现有的纪录片。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