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美] 沙希利·浦洛基【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五山
    五山2020-07-20 20:06:56

    记得2018年看伦敦书展的书目的时候,浦洛基的这本《切尔诺贝利》就被放在了主打highlight的第一页。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好书,但国内出不了。而后看到广东人民社拿下了版权,心想:真有胆量呀。后来认识了万有引力的编辑们,也知道这本书出版过程的种种坎坷,也曾跟他们戏言:“这书凉了,抬走,下一个吧。”如今面世,已经是这个让人一言难尽的2020。五星送给浦洛基,送给幕后低调又极富个性的编辑们。

  • 阿尔达的星空
    阿尔达的星空2020-08-25 05:27:28

    我非常讨厌作者一面打着纪实文学的旗号,一面又在行文中遮遮掩掩地讽刺苏联体制,十分低级,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难的是当机立断。不可否认,苏联对于事故的处理是及时且得当的。不过反正苏联已经死了,切尔诺贝利的功过是非就任由西方评说,事故处理中六十万人的付出,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和这次疫情中西方对中国的抹黑如出一辙。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在中国与西方的斗争中中国输了,他们会如何记录我们。抛开意识形态问题,了解这些灾难,是为了记住这些做出了牺牲的英雄,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太多不稳定。另外,本书的文笔并不好。

  • 名号不能为空
    名号不能为空2020-07-16 11:15:24

    浦洛基真是个叙事的高手,上到戈尔巴乔夫下到一个消防员,角度视野纵横切换,这段复杂的历史被他讲得清清楚楚。

  • 弗利维维豆奶
    弗利维维豆奶2020-07-27 18:24:38

    哈維爾曾說過:“意識形態像一間廉價公寓,人人都可以住進去,沒甚麼門檻,一旦住進去了既舒適又不用再擔心甚麼或思考甚麼,雖然代價是放棄一個人的良知﹑思考能力和責任感。” 可悲的是,就連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也無法叫醒沉睡在這公寓裡的人(如短評裡的@新日暮里工业)。他不僅喜歡偷換論題,而且還毫無人性地希望悲劇再次發生。最後,我想問為這個人間慘劇洗地的人或打算洗地的人一句:你們還有良心嗎?

  • 阿布
    阿布2020-07-22 21:30:29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时,铺天盖地的新闻我最多只扫一眼标题;大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我至今未看过。这本书到手一星期,近三天就读完了。核辐射也许不如新冠肺炎那样传播快,但致命的是一旦发生就更难防御(核防护服对普通人来说几乎不可求?),连克格勃特工都抱怨为领导人视察切尔诺贝利埋伏站岗有性命之忧。当有人自豪于自家楼盘价格窜至千万级别时,可曾想过最近的核电站有多远?万一这种事,谁敢打包票?

  • 双子兽
    双子兽2020-08-03 20:43:01

    多年以后会有这样一本记述新冠病毒的书吗

  • 原应叹息
    原应叹息2020-08-13 22:58:47

    當年的蘇共當局應對危機的方式,跟幾十年後××××的所作所為真的沒什麼區別。最大的不同點應該算是作協成員們的良知了。

  • 不文艺的文科男
    不文艺的文科男2020-07-20 19:45:47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故事,也是我们迫近真相的一次智性探险。

  • 渣叔
    渣叔2020-08-05 23:41:48

    多年以后,核电站站长布里奇哈诺夫在面临苏共的那个注定有罪判决的法庭前,八成会想起在他的顶头上司苏共核乐园掌门人梅奥雷茨在苏共会议上的发言::“我向你们保证,电站的工程师和设计者在苏共27大决议的鼓舞下,会推进党的宏伟计划”。是的,苏联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便宜的核能,如果没有的话,社会将接近崩溃。在这种官僚体制下,没有人会去报告问题。于是一个灾难引发另外一个灾难,犹如多米诺股票一样。整本书写的都是灾难的原因。切尔诺贝利,一个没有确定的原因但是到处都是原因的灾难。历史会让人引以为戒么?通常不会,因为人类忘性极大。

  • 马大象
    马大象2020-07-27 17:38:57

    【藏书阁打卡】切尔诺贝利这个词代表了现代文明脆弱的一面,它曾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便利:清洁、经济、安全,然而灾难却无法停留在人们的假设中,它真的发生了。这不同于一场自然灾害,“天灾”不会破坏人们的信念,反而会越来越强,然而切尔诺贝利事件却改变了人们对于现代技术的基本看法,达摩克里斯之剑是如此致命。读完浦洛基这本书并没有觉得苏联有多差劲,事实上任何一个庞大的体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事故的处理上是两个层面,对核电站的处理是个技术问题。对于信息和老百姓安全的处理是个政治问题。后人复盘整个事件诟病大的也都在于在政治措施上种种败笔,在整个帝国摇摇欲坠的年代这样的灾难确实会伤筋动骨。如果我有选择的权利,我不会接受核能。这本书虽然是历史书,然而叙述的过程却很精彩,值得一读。

  • 卡拉米
    卡拉米2020-07-16 12:47:32

    《大国的崩溃》作者,东欧史顶尖学者、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兼具史学家的历史洞见和文学家的叙事笔触,带你了解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 格瓦拉
    格瓦拉2020-07-20 21:12:12

    当今世界最佳切尔诺贝利题材历史作品,没有之一。 在美剧《切尔诺贝利》中,导演借人物之口说出:谎言大获全胜。东欧史至高权威,乌克兰史顶尖专家沙希利·浦洛基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优雅,带你重新认识这场浩劫。

  • 鱼的九思
    鱼的九思2020-07-17 13:15:26

    由于苏联未能发出预先警报(他们可是有三天的时间),东西欧国家都会长久地与之疏远。这会让苏联不再那么可信,当他们与别国进行各种协商时,从军备控制到经贸合作,以及他们的宣传造势,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 我是一个粉刷匠
    我是一个粉刷匠2020-07-22 11:32:11

    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重磅力作,利用最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一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阅读本书可能并不轻松,却是一场令你三观重建的智性冒险。

  • 宇宙超级美少女
    宇宙超级美少女2020-07-21 16:39:39

    把整个事件的过程叙述的很清楚,翻译也很通畅。核电站专业部分看不太懂,但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在各种政治力量博弈方面讲的有些隔靴搔痒,过于流水账了。从注释保留原文做法来看,本书是面向大众的公众史学读物。历史代表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事件过程。

  • 巴伐利亞酒神
    巴伐利亞酒神2020-10-17 14:51:22

    这本书事无巨细地记录了灾难的全过程,基本可以视为HBO《切尔诺贝利》剧集的考证来源。前3/4的内容可以和电视剧一起看,后1/4笔调一转,开始探讨这场灾难对乌克兰独立和苏联解体的影响,值得一读。然而正如当时乌克兰的生态主义者痛恨核工业巴不得它们赶紧从地球上消失后那样,全新的乌克兰因为经济崩溃又不得不重新拥抱这些核电站,甚至很多工人宁愿被辐射也不愿失去切尔诺贝利的工作,连乌克兰政府也最终变成环境敲诈者,令人唏嘘。这就是核能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因为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一个天使和魔鬼一体的怪物。

  • shoochoon
    shoochoon2020-08-15 08:22:35

    与其理解成“黑苏联”,不如说成是在批评一些做法本身。灾难状态下的不透明并不是苏联或者某种“体制”特有的,所以指出这种不足也并非就是在指责某种“制度”。书里出现的所有官员首先是个普通的人,所以每项决定也受到了人本身的局限的影响——害怕上层质问,害怕为这么大的事故担责,害怕因此被罢免。如若想要以史为鉴或是客观对待,那么将这些似曾相识的处理方式全都归结成“苏联问题”或是“体制问题”都是毫无帮助的:这本书也一样,它只是讲述了客观发生的事情,至于是不是在“黑苏联”,就取决于你自己的立场了。

  • 董小卷儿
    董小卷儿2020-07-13 10:41:21

    浦洛基不愧是大神,他借助最近解密的档案写出来的这部著作,尊重历史事实,语言通俗,很多都是国内不曾出版过的内容,对于了解切尔诺贝利事件很有帮助。

  • 咩咩蚌
    咩咩蚌2020-08-01 21:45:56

    切尔诺贝利事件对我而言一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啊…这一本跟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多本著作不同在于视角。封面的介绍是“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悲歌”、“一次迫近历史深处的智性探险”,相当贴切。有修建的计划与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建造实力、风险判断和国家目标之间的拉锯战描述,更有灾难来临时处于不同角色抱持不同考虑的人们不同应对方式和态度的冲突勾勒,还将这一工业事故如何逐渐转化为政治力量交织的对峙梳理出来。反观近期的新冠疫情,我一直在想应该如何来关注它和思考它?如何去面对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具体的应对措施、个性化事件并把它们集合起来有主题的反思?如何积累和整理具体问题分析?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这两场不同的危机中,存在太多具有同样逻辑必然性的发展走向、太多同样的思考主题。

  • 维舟
    维舟2020-12-17 20:54:43

    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救灾政治处理手法与:保密、“消息分配系统”、用“美国也发生过灾难”来对冲、救灾者的自我牺牲和善后组织工作的雷厉风行(特别是军人冲到最危险的第一线救援)、对救援牺牲者的安葬,如此等等。对勒加索夫的形象比同名纪录片中呈现得更为全面真实。也补上了苏联解体后的故事:很讽刺的是,乌克兰因经济原因迟迟不肯关闭核电站,对乌克兰人来说,它的关闭才是灾难——经济上的。p.s.原书名副标题中的catastrophe隐含着“灾变”之意,是催生变革的灾难,并不只是“悲剧”,现在的译名可能也是为了脱敏。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