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与莫高窟半个世纪的“生死恋”,“你想动敦煌,我就对付你!”)樊锦诗 & 顾春芳【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羖参2019-10-04 22:52:29
哪些是根据口述的,哪些是编者擅自加的,非常明显,两部分扞格不入。樊的自述都很动人,但编者很蠢,不加节制地大抄二手资料,连工作汇报都照抄,有好几章整章都是资料堆砌起来的。因为东拼西抄,内容也时有重复。资料功夫要下在看不到的地方,像水中盐,不是这样连自己都没消化,就像沙子掺在米饭里。前些年出的陈佩秋谈话录《名画说疑》,也是这样被自以为是的编者搞坏的。
- G_顺流逆流2019-10-20 21:47:02
打分的时候很矛盾:樊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后半文里多次提到对敦煌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被多位领导者接见。具有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尊敬。可是本书的描写和架构实在是有些失望:整体的文风是偏写实和记录的,不知道是否模仿或学习(巨流河)的文风。尤其是在樊先生的回忆自己的家世的前部分,很朴素,有节制。之后开始写敦煌和莫高窟的就是大家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对敦煌和莫高窟的理解,太泛泛了 没有视角也没有观点。随便百度出的结果就拼拼凑凑的放上去了。再之后大量的篇幅介绍文物保管和条文如何保护,又像极了汇报工作材料,条块分明。可是缺失去了回忆录的内涵。高开低走,期间有感人肺腑的夫妻和家人的情义,但是编排的混乱和无序以及作者的失焦的高大全的流水账,实在是失望至极。
- 私享史2020-02-25 15:15:34
樊锦诗的生平传记合起来大概占不到1/4的篇幅,而且还可以写得再简练一点。剩下3/4的篇幅都跟传记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介绍敦煌、敦煌人和敦煌学的七七八八(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别处获取)。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有机地融入到传主经历的,但顾春芳的笔法连这都做不到,全搞成了大会报告演讲稿的官腔风格。文革中如何保护莫高窟不受破坏大概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 江海一蓑翁2019-10-26 23:49:53
今年读过的最为触动人心的好书之一。无论是樊锦诗先生的讲述,还是顾春芳老师的撰写整理,都让人赞叹不已。就前者而言,樊先生对于敦煌事业的坚守,对于家人和生活的热爱,以及随时代而动的跌宕人生,本身就是对于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非常值得参考、借鉴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她在分享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不刻意夸大与煽情,最为真实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却最具震撼性的力量。就后者来说,顾老师在撰写整理上,下了大功夫。除了精准还原樊先生分享内容之外,还通过一手档案史料查询、相关文献征引和补充访谈核对等多种方式,丰富全书内容。严谨的学术梳理与诗意的美妙文笔的结合,让全书刚柔并济,既富于干货,又感人而耐读。真心希望这部历时近四年打磨出的传世之作,能够出现在今年的各大年度好书榜单之中。
- kakainstareal2020-02-03 09:32:18
樊老的自述到第七章就结束了,读来真切感人。后面都是无谓的材料堆砌和拼接,大段大段复制粘贴的工作报告,甚至还有一章专门写领导关怀,难道樊锦诗是那种喜欢把政治人物挂在嘴边抬举自己的人么。写成这样,不知道作者是否于心有愧。
- 萬古銀桑2019-09-27 12:08:54
樊老师的传奇人生 其中能看到特定历史的重要时刻 敦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还有作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所能达致的纯粹境界
- 坐觀千江月2020-02-08 17:37:30
全书编排有点乱,看后记才知道编者加入了很多自己查到的资料和樊老的文章。樊老的个人经历部分很生动,关于先辈的回忆更是很好的敦煌研究相关综述,其他类似于工作报告之类的文字则显得有点读不下去,而且同一主题常有重复,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极大影响了本书阅读体验。本书总体质量基本够三颗星,但敦煌几辈学人筚路蓝缕保护、研究、继承、发展敦煌文化之功值得十颗星!
- Trista2019-09-27 11:52:10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向樊先生致敬!
- 小mo2019-11-30 13:34:41
2016年春节,从北京自驾2000多公里独自一人前往敦煌,无日无夜地开车,中途在巴彦淖尔、兰州和张掖休息了三天,返回的途中更是漫天大雪,无法返京,被困宁夏。一个人的旅途,其实并不难熬,除了孤独寂寞,感受更多的是安静和洒脱,那种抛开一切,任由心灵自由驰骋的欢脱。记得到达敦煌的那天早晨,看着远处连成一片的莫高窟和三危山,感受到的不是那样夸张的震撼与感动,更多的是来自心底的平静与安详,是一种空虚被填充了的充实,这种安详、平静和充实,说不定就是乐尊和尚当年看到佛光普照之后决定在此度过余生的同样的感受。
- 绛s2020-03-25 10:01:24
看之前翻短评还不相信 这到底是自传,还是学术报告?文献综述?工作述职?政府报告? 这是要写敦煌百科全书吗
- 良夜正迢迢2019-12-31 16:50:23
三星半。樊女士是位好的讲述者,然而编者不是个好编者……从第八章还是第九章开始大段大段复制粘贴工作报告文体看得心累眼睛疼,气死我了
- 阿珂路2019-11-06 20:49:03
曾修过《敦煌的艺术》网课,樊先生讲第一章,樊先生说话无风波出却暗藏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岁月沉淀而来的,是在敦煌的风沙的磨练中历练得来的。书看的很快。敦煌在很多人心中像一个符号,一种苦难的表代,但在我心中如今这个符号就像在表达着一群人的坚守,永远传递不息。
- 小满未满时2019-10-07 17:31:14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荣誉的奖项还没有颁布。叙述者与写作者都在此书中将真实情感展现让人潸然泪下。一步步的走向现在纵有许多原因,但樊女神活的真实,纯粹,看得清自己。让浮躁的内心安静回归。
- 陶心2019-11-19 19:02:46
可能对于敦煌相对比较熟悉,所以整本读完了感觉也没增加多少对敦煌的再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大多数读者都不太注意的“宿白三问”和"樊氏三答“。 一问:你怎么现在想起写考古报告了,你是为了树碑立传吧?一答:宿先生,我拿这个考古报告怎么树碑呀?考古报告能树什么碑? 二问:你写考古报告是不是为了树立政绩?二答:宿先生,您真了不起!居然还知道“政绩”这个词。我要是为政绩的话,就不知把多少升官的机会丢掉了。 三问:你是不是为了还债?三答(默认):这一次我不说话了,只是点头。还债,就是还债,确实是还债!我心下暗想,如果不把石窟考古报告做出来,这一辈子到敦煌来干什么来了?把院长当得再好也没用。 对于曾经做过行政管理工作的我,很能理解宿先生的那种担忧;行政管理工作很容易泯灭一个人的学术热情和追求。
- x2019-12-15 23:48:03
看的人太难过了 那一代人的伟大是完全纯洁完全理想主义完全舍身取义的 他们完全放弃了个人生活 为国家蜡炬成灰 耽误了两个孩子 与丈夫分隔十九年 父亲在wg里自杀也没见到最后一眼 这让人说什么好 全天下只有中国人如此 书其实写的不好 大段大段的百科材料堆叠上去 不化
- 李戚2019-11-16 23:09:18
特别为她的孩子感到难过,看到养育孩子那一篇章我真是特别心痛。
- 王小刀2019-10-18 09:55:02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先生的自述不止于谈论敦煌,从自己幼年时记忆开始说起,娓娓道来,谈起父母的教育培养,难忘的大学时光,青壮年时的工作与生活故事……回想起今年国庆前夕老人接受国家荣誉称号表彰的时刻,她颤颤巍巍地走到台中央,在合影时还向镜头前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这是至高无上的,实至名归的荣誉!
- HeyMarjorie2019-10-25 22:50:57
选择留在敦煌,留在莫高窟,既是热爱,也是命运。樊锦诗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神,而是一个有过动摇,有过挣扎,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不断摇摆,却最终为了热爱而留下的普通人。她和老彭相爱相惜的爱情令人动容。回想15年在莫高窟和千年之前的壁画产生的那种深刻的连接,几乎又要落泪。冥冥中好像自有力量,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燃烧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寒鲲2019-10-29 18:15:25
本书用优美且饱含情感的文笔、严谨且面面俱到的表述、得宜且结构平衡的章法,为读者展现了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生平事迹。作为一名敦煌文化守望者,也曾因项目之便与敦煌莫高窟连续相伴40多天,莫高窟壁画艺术之瑰丽、敦煌研究之丰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技术之先进、莫高窟人的坚守精神无不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而此书则不仅补充了我对敦煌与莫高窟的认知,还再一次带来了一波全面的震撼。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应该是每一个日后要去莫高窟参观以及已经去过莫高窟的朋友的必读书目。
- ly的读享生活2019-10-09 13:57:15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老太太说。为什么没离开呢?“这就是命啊。”朴素的口述传记,真诚动人。敦煌催磨了她的青春,连亲情爱情都要格外负重。谁能料命运何如,有过怨,有过厌,说“爱”太单薄。活在一块土地上,执守、沉默,孜孜做事,日复一日,终究与它长到了一起。这是老一辈敦煌人的共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