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马赛厄斯·德普克 &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骑羊的兔哥2019-06-26 08:13:21
近期读的一本有意思的书,鸡蛙是个国际性问题啊! 本书不是育儿指南,只是对当下世界教育风气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欧美的直升机父母越来越多,而他们自己的成长时代却都是“放养”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地位越来越不平等以及教育回报高(文凭社会)所引起的,北欧国家能够放任自由的养育孩子,还是得益于他们公平的社会制度,再怎么落后也不会沦落到生活艰辛。 总而言之,中产阶级注定是最焦虑的,上层的精英阶层孩子再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底层遭遇了贫穷的陷阱,很难改变命运而放弃抵抗,全世界的中产阶级担心阶级滑落,注定焦虑到不行。 文化价值观也是有阶级性的,英国的贵族们(大地主)以闲雅从容社交为重,不善经营,工业革命后财富地位被新兴的信仰“勤劳律己”的中产阶级所取代。
- 阿杜2019-07-18 14:28:25
用整整一本书的篇幅讲述一个道理:在贫富差距大,采用严格育儿更能获得高回报的地方,虎爸虎妈的比例会更高,而贫富差差距小(不管是低的差距小还是高水平的差距小)严格育儿带来的回报弹性不大的地方,家长更容易采取“放养”式育儿。
- 豆沙一勺2019-12-11 21:28:20
在我心中学术著作就应该是这样的风格。另外,发现社会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用数据来证明常识,并用理论化的语言把它们重新说一遍hhh
- 168 Hours2019-06-19 14:18:10
本书不需要读者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知识和丰富的育儿经历,从作者本人成长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就足以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家庭经济、教育和不平等感兴趣的读者,以及所有现在和未来的父母!
- Moon2019-07-24 11:15:34
这是一本给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很好的参考书,但不是一本给父母的教养指南。用经济学理论去解读育儿现象,从激励、成本等角度入手,很多现象就变得易于理解了。其中一个关键点是经济不公平程度,这很大部分原因是教育回报的不成比例上升所造成的。以前工人和律师或医生这样职业收入相差不会如当下一个CEO和一个普通蓝领工人那样达到几千上万倍。加之某些行业特别的造富能力,造成了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和职业将起到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也是为何如今“直升机父母”如此普遍的原因。作者将育儿模式分为:权威型、放任型、专断型,然后分析不同假设下,这三种养育类型会如何变化。例如在更不平等的国家,为了保证子女的成功,采取专断型养育方式的父母就多于放任型。但有些悖论的是,在未来除了勤奋更需要创造也许放任型教养方式更佳。
- 就是小思佳呀2020-08-11 11:24:48
教育其实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它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测到未来。 一个人最终能成为什么样子,不仅有家庭的教养,学校的教育,还有文化的熏陶和个人的成长。所以,不要去怨恨别人,也不要去埋怨父母,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 希望为人父母的你不要太苛求孩子,尽量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而希望为人子女的你心怀感恩,因为你的父母已经竭尽所能地给予了你最好的一切。
- 马大象2019-08-12 11:09:11
【藏书阁打卡】这不是教你怎么养孩子的育儿指南,而是一本正经的经济学书!但是本书研究的问题却是育儿,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去观察人类在育儿行为上的决策,通过大量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统计数据,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经济激励是影响父母选择教养方式的最大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风俗、文化、性别和政策。所以无论是美国也好还是中国也好,父母们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差异,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是一样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的结构转型问题。这代孩子注定要过上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一生,这是他们选择不了的,不过与其说是孩子的竞赛,不如说是父母的竞赛,他们在自己职业的竞技场之外还有一个育儿的竞技场,这种压力是前辈人所不曾经历的。
- 劈头士》睁木2019-06-24 21:49:31
已购。看到里面论及中国的部分,说中国已经放开二胎,吓一跳,翻到版权页,发现原版就是2019年的,那么快就翻译引进了!先区分专断式、放任式、权威式三种教育方式,然后提到教育方法的变迁就是从专断式的衰落到放任、权威的兴起,变迁的关键因素就是收入不平等加大和教育回报变高,在收入越不平等的地区,集中式、“直升机”家长自然会增加。父母对子女未来际遇的看法取决于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速度。其中一章解读婴儿潮、死亡率和目前的低生育率,也颇为好看~~
- 苍浪2020-02-11 18:09:23
权威性>专断>忽视。芬兰的教育模式值得研究。
- 疯疯爱2021-01-08 02:00:01
里面解析内卷的内容 很是生动: 一只熊来到两个人驻扎的营地,其中一人立刻穿戴整齐准备逃跑,另一个人说,你怎么可能跑过熊?那人说,我不需要跑过熊,我只需要跑赢你。
- 官九品2020-12-15 11:31:18
收入不平等与教育回报率是决定教养方式的关键要素。父母教养孩子需要付出金钱与时间,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巨大。回顾到本源,事实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绝大多数)都希望孩子过的幸福快乐,但是要平衡童年当下的快乐与未来成人后的快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孩子的过度教育投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中产阶级是流动性最高的阶层,因而怀着跌下底层的恐惧与向往上层的希望,他们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高考是很好的制度,起码提供了较为公平的阶层流动性。为什么大家要玩命准备高考——很简单。因为高考的确能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什么时候大家都不会看中高考,那才是更绝望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回报率更低,决定经济地位不再是学历、知识,而是其他的。类似于封建时代的:血统、土地等。
- 白鲞2019-09-30 16:42:51
这是一本非常容易理解的育儿模式研究专著,特别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主要论述了不同的育儿模式是对不同社会环境的理性反应,更多的是对公共管理政策制定者来看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很深的感慨,很多我们以为自己能决定的事情,其实并不真的能由自己决定。在现实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个利他主义的、重视孩子当下和未来幸福的家长,你很难摆脱大环境的束缚。就像人们说的“剧场效应”,前排的观众都站起来了,你也只能站起来。
- 猫是我2019-07-15 13:26:29
全球化下中国人在教育方面不占优势,再加上人口大国和潜规则,竞争比发达国家大多了。和北欧国家还是和美国都差距大,国家应该更多的教育投入,减缓教育水平差距的负面影响。
- 临素光2021-02-18 16:45:11
【2021第3本】父母分为四类:忽视型(宽容和不支持)、专断型(严格和不支持)、放任型(宽容和支持)和权威型(严格和支持)。在收入不公平、教育回报高、社会保障薄弱的经济体中,家长更容易采用密集型教养方式(专断型和权威型),反之则更容易采取非密集型(放任型和忽视型);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的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出现忽视型;拥有性别刻板印象的父母更可能是一个专断型家长。育儿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并长期阻碍了社会的流动。人口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表现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大幅下降。后发国家通常人口转型速度更快。美国和英国经历了几代人,生育率降到了之前的一半,而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只花了不到20年。如果人们选择生更少的孩子,这意味着要么是拥有更多孩子的好处减少了,要么是拥有很多孩子的成本上升了。
- 老白兔累又饿2021-09-16 12:43:05
2021年9月,微信读书。本书于我来说的价值,是用了一种去神性不以情感因素为主要出发点的角度来看待父母和教育,展示了家庭教育的变化与经济、科技、医疗水平等等的统计相关性。 本书说,人们看中“鸡娃”,是因为教育有巨大回报,以及社会不平等。但由于“标尺效应”,大家都鸡娃的效果可能达不到原来的目的。由于中产阶级的空心化,大家对鸡娃反而更热衷了。 == 这本书说,我们鸡娃、或者不鸡,都是一种理性的经济上的选择。那么多drama自我麻痹下,其实就是一种普通的optimized的经济选择。
- Raindog2020-01-19 17:15:47
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用于评判当下(不仅是中国、但对中国高度适用)的社会性的教育问题。显而易见,教育问题(problems or issues)从来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 夢追人2021-08-25 23:55:02
教养方式其实取决于经济激励和预期回报率,社会的不平等加剧导致了教育回报率的提高,导致抚养子女的重要性上升,自然而然,父母就加强了育儿的参与度,决定采取更密集的教养方式,让具有高回报率的教育投入成为了父母的最佳选择。 在低不平等国家(荷兰,挪威,德国等)父母往往是放养型教养,他们更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想象力。比如65%的美国人认为勤奋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在北欧国家,这一比例只有11%-17%,德国也低于30%。近年来,中国社会不平等加剧,如果孩子不努力学习,拿不到大学入门券,确实很可能堕入社会的底层,这就是中国父母焦虑的根源。 不过作者认为,中国家长并不是专断型父母,相比起让孩子听话,中国家长更看重教育孩子努力工作,她也肯定了中国高考制度的价值,但未来创造性的人才应当成为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 幸运无籽露2021-04-21 23:01:01
采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围绕激励和约束来探讨父母对教养方式的抉择。一方面,不同时代、国家、阶层父母的教养方式差异可以用经济激励来解释,当今教养方式的密集化是社会不平等加剧,流动性减缓,教育回报率变高的结果,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教育系统的制度安排,宗教,公共政策等,另一方面,作者又从决策面临的约束角度关注了社会不平等,表达了对育儿陷阱的担忧,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社会福利公共政策。这本书应该和《我们的孩子》连在一起读。时代背景(职业要求)、政治制度和教育系统的性质对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及作者的操作化方法对我很有启发。
- 钢铁小蘑菇2024-06-15 14:14:56天津
1 只喜欢关于高考、专断型育儿、中产阶级方面的论述。2 不爱读此类学术著作,因为想起大学写经济论文的窒息感——熟悉的老套的框架和口吻。而且其首要标准似乎就是主旨鲜明,所以一个观点会反复论述也就是一直重复重复重复。对我来说要花一番力气才能找到些许对我有益的琐碎观点。3 快速阅读法:只看最后一章、目录里各章的摘要、每章最后的总结,其余的直接根据小章节标题去挑选感兴趣的,就够了。
- 玛妮要多Money2024-07-09 15:04:58陕西
得到听书记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父母的选择也无法超脱环境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