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世间最可怕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心理学家武志红_小说家骆以军 诚意推荐。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冲上日本Netflix人气剧集第1名,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被称为“亚洲版黑镜”。】吴晓乐【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一个小标点
    一个小标点2019-10-25 15:32:09

    其实标题应该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玩物”。孩子不是玩具,他有独立的思想和选择,不可能完全按家长的期待去走每一步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和要挟成了最大的伤害。家长们是应该看看这本书,但我又很怀疑他们是否会真的改正,我们这一代父母习惯性打压自己的儿女,生怕他们骄傲,我从小努力争气,但似乎永远无法取悦他们。弟弟出生后,妈妈枕边放了一本卢勤的书,多夸夸你的孩子之类,但看起来没什么效果,弟弟也是跟我差不多一样长大的。等到我完成了所有的目标,超出了父母的预期,也不再期望他们满意,却忽然垮掉了,从小到大对我的严格要求内化成完美主义,再不用他们监督我,我是自己最大的剥削者,永远也不会对自己满意。这时父母说,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对不起,长久这样生活,我已经很难回去了。我成了一个很难快乐的人,虽然并不是他们的初衷。

  • 赫恩曼尼
    赫恩曼尼2019-10-20 12:30:13

    每个不幸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以“为你好”的名义从情感上打压,没有同情、只有要求的教育多么可怕。父母难当,大概就是因为欲望会不断膨胀吧:生下那个孩子时,你原本只想他健康快乐,久而久之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砝码:学业、事业、家庭、地位。没有人能活得轻轻松松,但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作者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介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发现了失败教育的共性,每个样本都很鲜活,每个教育问题都值得好好反思。

  • 沉醉
    沉醉2019-11-16 02:43:06

    母亲。几乎全部都是母亲。难道亲子关系中的亲指的只是母亲么?父亲去哪儿了呢?我知道,他们要工作,他们很忙。但孩子毕竟是两个人的孩子,从小只由母亲照顾,那和生活在单亲家庭有什么两样呢?而这个问题,这个一直在故事里盘旋的问题却很少在书中提到。归根结底,畸形的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家庭。父亲形象的缺失或者父母两者不平等的关系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而悲剧也会继续下去。

  • ღ 狐不悔,
    ღ 狐不悔,2019-11-03 10:13:24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自从有了小肉团团,我一直很努力地在告诉自己,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父母。这本书可看,这部剧可追,一切皆是警惕和告诫。

  • 有回声
    有回声2019-11-05 14:17:36

    虽然作者笔力有限,但很喜欢他传达的「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这样的理念

  • 闻夕felicity
    闻夕felicity2019-11-05 17:55:42

    吴晓乐很会讲故事。她的故事讲得好,并不仅仅在于叙述的清晰易懂,或感情的真挚,更在于她能并没有试图寻找道德高地,或者教育中的“失败”现场的始作俑者。她怀抱着让人敬畏的自省和共情,认真而尽量公允地试图了解故事中每个参与者的动机、情绪,把他们都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教育公式中影响最终运算结果的变量而已。

  • 唐小万
    唐小万2020-05-21 16:50:08

    字里行间还是“吃人的父权社会”。

  • 莫吉托
    莫吉托2019-12-02 22:38:36

    把孩子培养的健康长大真是一件好难的事情

  • danyboy
    danyboy2020-01-22 18:05:47

    3.5星。点进来才知道还有剧。大概同属华人,这9个家庭教育的故事读来并不陌生,展现了亲子关系的典型问题,如爱的捆绑、强势干涉、重男轻女、多子女教育等。不过我算是那种不太有共鸣的读者,因为我父母尽管有很多做得不好的细节,但大的方面比较到位,导致了我现在这把年纪还有多余的精力操心各种与自己无关的事。但作为父亲,这些故事也在不断提醒我不要做错事,不要踩雷,我也说不好我将来能做到怎样。事实上,这9个故事也客观传递出了父母的声音,并不是一味的展现对立,非此即彼,因为有些亲子问题的根源是落后文化、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等社会问题。但总而言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都应建立在“孩子是独立的个人,不仅是你的孩子,更不是你的财产”的观念上,再来谈其他。

  • #暗蓝#
    #暗蓝#2019-12-13 09:44:49

    是活成一种标准,还是活成一个自我,活成一个独立的“人”?这道题总是家长先做,孩子后做,然而这道题的结果,终究要归到孩子名下。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叙述者作为家教,是合法且充分的“第三者”,她能看到孩子的苦,也能看到家长的难。但说到底,家长之于孩子,只是也只能是起点和源头。源头不可能、不必要,更不可以安排河流的所有方向。

  • 珍妮的肖像🦤
    珍妮的肖像🦤2019-10-27 22:31:24

    关于爱的伤害,教育问题成为亲子关系中的隐雷引线,九个不同家庭教育下的母子相爱相杀真实故事。由家教老师(旁观)和孩子(弱势)的视角去讲述,这些家庭中的父母,本就带着个人的狭隘经验认知缺失而来,或是过度漠视,或是过度强加,环环密扣的用力过猛,经久情感胁迫,以至惨痛成长阴影。听起来确实很像“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故事,再深入其后,台湾甚至东亚女性的社会问题在女性产后回归家庭(职场也不友好),父亲缺席子女教育,母亲将家庭与子女教育视为自己最大成果,不由放大了焦虑缩小了视焦,一个非正常心态的母亲,如何能够权衡尊重到子女,一个不同性格的个体,需要自由意志成长的人生。谁的人生不是单向无返,一切不能推翻重来。写真实震撼只需要这样一支淡淡自然素朴笔,同名电视剧倒让我疑心会容易煽情过度。

  • 郝院长
    郝院长2019-11-19 09:27:27

    意义高于文学价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这种让人窒息的爱,或许可以说是有钱人家孩子通用的不幸。黑镜是完全称不上,但我更有兴趣看武志红老师写这几个案例的分析。BTW,台湾真是把大陆人伦方面的糟粕一点不剩地全兜着了。希望这个标题能传播并警醒到一些家长,毕竟苛求他们来读这本书并且反省自己还是太难了。

  • 花衣云影免打扰
    花衣云影免打扰2020-05-25 11:13:27

    上午看完了九个故事中的两个故事,真的要掉下泪来:那种虐心的感觉太真实了,而且似乎什么都改变不了,尽管作为旁观者你看得非常清楚,也能给这些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但你不是他们的母亲,与其说是要改变这九个故事中的孩子命运,不如说是为了警醒世人。文案写得很惊悚,但其实是非常温情的女性视角,很日常,也没那么有戏剧性。我觉得这样的书更适合还没有孩子的人看。很多教育类的书,如果没孩子,看的时候很容易缺少参照和实践机会,但这本书不一样,因为连作者自己,也只是一个凝视的旁观者,而这种观者视角,更有利于在一段距离之外看清楚所谓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真相。

  • 韧勉
    韧勉2019-11-23 17:46:22

    一个自觉与自省的家庭教师,必然会陷入“局外人/局内人”的困境,她会不断自问,我是要参与其间,还是要保持距离?晓乐正是这样的家庭教师,她对每一个受苦的生命主体,都不只是进入与离去而已,她不断徘徊于观察者与介入者、批判者与自省者之间,她的灵魂,也因而黏附了受苦者的伤痕。最后,这些故事,全都渗透她自身的灵魂。也因为渗透自身,这些故事才能打动我们。(前言第3页)~台湾专职家庭教师以9个反叛家庭的儿童成长故事,以实例为根基,探索了东方世界“不平等的童年”带来了的教育思考,生动而又严峻,发人深省。配合台湾网剧阅读,效果更好,爱奇艺会员可观。

  • 仙境兔子不忘记
    仙境兔子不忘记2021-08-08 09:31:30

    春天在南京偶遇“换酒书店”买的。文字上一口气就可以读完的书,内容和内涵却无比沉重。这样的故事如果都写出来,也许能写上亿本。亲子关系究竟是什么?是陪伴,还是“所有”?是平等,还是控制?作者好友的故事让我想到自己,“和解不是不可能,但还不到时候。” 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作者,简直是个很完美的人……她温柔地把视角投降故事中的每一方;莫说他人恶,俱是苦命人。 但除了穷人家上私立学校那个故事之外,所有故事里的父亲角色都是缺失的,他们以或完全缺席,或简单粗暴的方式,失去了在故事中被讲述的资格,也失去了为人父的资格。 另外,我不会生小孩。

  • 咔茜咔咔茜:)
    咔茜咔咔茜:)2020-10-24 21:00:41

    这些案例有一个特点是:家庭都不差钱 其实很多时候 有钱已经挡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往往想借着“教育”改变命运的又是这些不上不下的中产。金字塔顶端有钱有资源,底层的人们干脆放弃。父母真的不好当,很多时候道理都懂却一边带着期望一边失望一边依然负重前行。这个时代小孩很累大人也很累。我只希望我对孩子以后能尽量减少对他的伤害,没有伤害估计是不可能的。既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独立个体,有矛盾也是自然的。

  • 把噗
    把噗2019-11-04 19:42:46

    理解孩子,也要理解父母。

  • Fleurs.哼哼
    Fleurs.哼哼2019-12-03 21:16:53

    去年电视剧版甫一问世,就引起了注意,虽未同病相怜到浑身麻痹,但仅仅就剧中几位家长的言行,对于我们代人来说就仿佛昨天历历在目。 后来看的多了才发觉,不只是大陆,整个华人世界和受儒家文化影响/荼毒的东亚社会都见怪不怪的存在这样的历史性遗留问题。 就今天回家在路边买面的时候,又看到了一位小学生的妈妈唠叨自己的孩子,其措辞之苛刻居然和书中的诸多母亲高度相似。 难道我们的文化真的就只能造就出这样的父母,养出那样的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再周而复始的循环,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但根深蒂固的教育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鲜少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换个说法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
    𝛁2019-11-16 00:21:25

    读起来很容易;叙事感很亲切。好像有个朋友刚好是家庭教师,刚好约了下午茶,随便聊聊天,就谈起这些事。可能是个秋天,气温快要降下来,但太阳透过玻璃照在身上,又还算暖和。所以心底不至于特别凉,也没有特别被震动。 目前读到的几个故事,即便没有亲眼见到过,也想象得出来。非常合乎逻辑,太好理解了,就在身边发生着。但是你完全没办法指摘。因为是别人家的小孩,也因为自己也一样不太懂怎么教小孩。 有点无奈,但毫无办法,所以只能笑一笑,然后决定自己不要生小孩。(끝) 不过说实话,我们社会上哪天能开设一门父母课呢?决心养育下一代之前,我们强制安排上几堂义务教育课?(逃课就抓去监禁)为什么做别的事都要学,为人父母好像就特别顺理成章?凭什么啊…… (但不是我自己会买来读的书……书腰简介有点迷……

  • 沁云
    沁云2020-04-26 08:20:50

    相对于书中描写的故事本身,我更关注作者在这些叙述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敏感和强烈的共情。这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特质,后来果然在她的散文集里得到了更为文学化的体现。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