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论世衡史”丛书)唐仕春【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时间与玫瑰2021-01-02 15:10:41
唐兄此书花了二十年心血,可以传世。
- 麦片2021-05-22 19:56:11
乡谊以会馆为依托,在近代和政府,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 说实话没有私人记录,说到底还是隔了一层,会馆也好,乡谊也好都在天上飘着水底沉着,看得见进不去
- 这么近,那么远2021-05-02 16:04:57
“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同乡关系是中国人自古及今十分看重的人际关系,在近代以来社会变动及转型时期,会馆作为同乡组织成为联系离开家乡在外闯荡的人们的重要纽带,会馆不仅为同乡提 供帮助,同时也参与社会变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浸食2023-09-24 13:05:58福建
很久没读到写得这么烂的学术专著了,这居然还是硕士论文改的稿,这种程度的学术研究只配作为本科论文。全书2/3都是洋洋洒洒、没有取舍、没有重点的案例,说难听的就是极尽所能的凑字数。搞学术不是只需要举例子,好歹说出点自己的见地吧,那么爱读案例干嘛不考法啊,学什么历史啊? 书名的“乡谊”一词也很标题党,直接写会馆不行吗,整一覆盖面极大的非具体词汇,以为能涵盖到方方面面呢,结果从开篇到结尾都执着于会馆一个概念。 所谓的会馆,就是帝国的基层政治管理体制的畸形与匮乏,而衍生出来的基于同乡纽带的类基层政治组织,一种变相的异地乡绅管理形式。同乡京官印结真是一项极其可笑的政治发明,从最初的担保人意义,慢慢变质为狼多肉以至俸禄微薄的京官的默认外快,这种极致扭曲的变质,处处充斥于这几千年来的帝国朝代嬗变之中。
- Neil2021-05-07 10:10:13
作为一个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组织,会馆对于普通人可能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其影响力不可忽视。在到过的很多地方,旅游景点大多有会馆,但各地会馆规模、形制不一。在本书中,作者对会馆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从会馆的起源、功能、社会关系和影响、产生的问题以及最终的结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讨论,部分解析让人耳目一新。会馆在部分功能上与目前的各种校友会、同乡会等其实差不多,只不过现在的这些团体更为松散一些。推荐对社会团体感兴趣的读者阅读。CBS,20210429。20210506读完。2021-F028
- 江海一蓑翁2021-02-08 21:33:07
唐仕春老师历时二十年完成的关于中国近代乡谊关系在政治史变迁中作用的研究论著。作者的研究,基于同乡观念在人际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出发,采取观念史与社会史融合的视角,考察乡谊关系对于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作者的分析,将社会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跟细致而繁密的史料梳理与考证结合在一起论述,兼具丰富案例与学理厚度,尽管在叙事性与可读性上略逊,但整体而言,是非常用心而有厚度的原创史学论著,值得一读。
- 浮云能避日2022-03-05 21:07:11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不免拿来同王东杰讨论四川大学国立化的著作拿来对照。二者所写的东西都牵涉到中央与地方,而唐著在内容上偏重于事实的阐释,对于央地关系关系的分析少见,或许是因为动态的乡谊不好把握,而政府对待乡谊的态度又是较为清晰的。 唐著解决了几个问题:乡谊诞生的基础、乡谊的范围的扩大与分化、乡谊的制度建构、乡谊与政治的关系。制度建构方面用力最深。基本层面理清了。未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人的集合,同乡群体本身就代表了复杂的意见,期间的个性与共性,需要多个个案细致地分析。 此外,乡谊在共和国时期的中断,是被强力改造后的结果,中国历史上自发生长的秩序,大多结果如此,都被武断暴力地予以终结。
- 🦤人间逍遥客2021-11-09 19:14:28
本来是去找另一本书,结果看到了这本。。。借来才想起来忘了借想借的书。。。呃,简单翻翻,感觉很像硕士论文的水平,结果一看果然是硕士论文改出来的。所谓的乡谊网络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而且有些东拉西扯(
- 凌辰2023-07-11 22:10:53山东
绪论写的不错,正文过于表面和呆板
- 薩摩耶的成年2022-04-20 16:03:23
内容扎实,但乡谊流动视角的写法似乎没有完全突破既往研究的分析逻辑,比如会所与政治的互动等等,并未鲜明体现流动这一概念的特征。或许这一概念并非一个可以涵盖所有分析内容的概念。
- 某羊2022-09-05 00:31:29江苏
大概是因为太依赖机构档案了,全书的论述总有一种“框架感”——并非指论述概括,而是所有的分析及佐证都处在机构的公开话语层面,既无下沉,又没有“人”,读起来自然显得枯燥了些。或许也和初稿的形成年代有关吧。 个人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是,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物理层面地域空间的隔阂,却并未消解因这种隔阂而产生的乡谊传统;恰恰相反,正是依靠着这些新技术,乡谊观念得以以一种更为公开和强势的姿态介入和影响政治——而这种“蒸汽朋克”式的“繁荣”状态,直到政治革命的到来方才被彻底压抑。
- 中关村村花🌸2022-09-08 09:32:02北京
说了些什么 但又好像没说 史学研究照着社会学写法有些不适应。作者笔下的会馆、同乡组织几乎可以划归为“公共领域”or“自治体”了 “乡”的因素反而点到为止(“乡谊流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政府选择了乡谊流动却是事实”。读者看不就是想知道乡谊流动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错别字 滋贺秀三 not滋贺秀山😂
- 寻川2022-06-19 13:56:34
就事论事,简单一翻似乎没有太大收获,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领域,恐怕很难从杂多的史料中得到什么超越议题本身的启发。
- 优雅骑士2023-10-23 16:00:54安徽
同样是关注会馆问题,远逊于《地方在中央》一书。其实,乡谊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并非因为自身的力量,而是以乡谊为纽带凝聚起来的人群和组织,和以乡谊为名义建立起来的共同财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并不会必然推动同乡组织的形成,会馆的兴起实质上是明中期以来赋役制度变革的作用之下,王朝不必掌握实际的人力资源,只需保证册籍中的课税主体能够长期稳定,从而促成了课税主体的主要形态转变为各类社会中间团体的结果,但与所谓的“市民社会”和地方自治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因而不宜夸大乡谊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 建颜2021-07-20 20:30:00
社会史、观念史、制度史结合的研究,以会馆为切入点,以馆藏会馆档案、碑刻资料会馆志为主要依据材料,使用请托、受托的概念理解会馆参与混合关系,并关注会馆与政府之间在秩序构建中的关系。认为会馆等同乡组织启动乡谊流动的因素是桑梓之情和利益权衡(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近代中国的乡谊流动在地域范围、社会构成及参与事务方面得到扩张,并且出现分化和分歧,体现了与近代国家职能扩张之间的联系,政府与会馆既存在相互支持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乡谊流动与制度构建一章,对于基层法秩序的构建的探讨(会馆禀请加官方给示)对于以往传统社会法制史研究的反思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 朵朵小时候2021-08-22 01:44:16
总体来说未见新意。同乡同年同门,自宋大兴科举以来已然是政治重要部分了。明清近代会馆所以更进一步,应该也考虑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区划的相对稳定。
- 卷文资深拍嗝师2021-05-11 15:40:42
个案理论性还可以,但是整体内容系统性略差,地域覆盖层面比较细碎,整体理论结构也不够完善。
- 江南水乡2024-06-04 21:47:05浙江
有关会馆公所的书籍颇多,唐仕春以乡谊流动做视角,把会馆公所的事讲活了,有始有终,很全面。斧力略欠火候,但仍不失为一本佳作。
- 沐恭朝夕2024-07-18 13:05:58陕西
还是受会馆这些实体的限制太多
- 彷徨2023-08-16 00:05:16广东
三星太低四星又觉得有点高,要是有三星半的选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