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哲学的生活方式》(译文经典)皮埃尔·阿多【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新起点2023-12-13 23:11:24上海
阿多的精神修炼法无疑是现代心灵病症的一剂良药,重拾古代哲学的片段或信念并不意味着削足适履,因为自苏格拉底等人以来一直皆是用自身的哲学来实践生活的,或者说他们表达的生活方式本就是一种有益于心灵的哲学。对我们而言,却早已失去那样的姿态了。“海洋般的情感”与“心醉神迷的感受”,只有在破除自恋而走向对自我超越之时,其与自身,他人,事物,世界甚至宇宙的关系才能发生由知觉转变而来的重构,就种体验如突然淹没在生命厚重奇迹里,既感到颤栗,又显得愉悦,更像塞涅卡所言的惊愕。随之而来的,在与他者那每一次的“熟悉却陌生”的相遇中,可能性的大门便会由此敞开,这就是此时此刻的某种临在状态,正是这种在场唤起了一定意义上对生命整体的真正关心。就在某一刻,永恒竟也能悄然而至了,并带着超越理性的秩序引领其走向不可言说的境地。
- 推止窝2023-07-18 21:44:39安徽
本书最重要的话题有三: 1. 哲学话语与哲学实践的椭圆形关系; 2. 古代哲人重视的一种心灵的转化或抬升; 3. 对于当下涌现的整个世界之在场所产生的神圣的迷醉与战栗,罗曼·罗兰所谓「海洋般的情感」。
- 天菜男孩旭宝2024-02-20 12:44:54辽宁
这本书也为阅读古代哲学经典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古代书籍,例如苏格拉底的理想国等,是一种对话形式,它并不是构建一种哲学概念体系,而是让人有所领悟。对话的内容也应考虑说话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观,说话的对象等等,不应孤立的看待对话内容。这点类似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作者背景。比如儒家经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应当考虑到当时古代的环境,没有现代方便的交通,通讯手段,治安。古时候的远游类似当代通讯手段全无的离家出走,而不应该简单解读为儒家倡导愚孝。
- 鏡子2023-07-04 01:11:32广东
很喜欢
- 淇刻2024-01-29 15:40:48辽宁
半学术性质的访谈录。古代哲学的确是一种与人的切身生存体验更亲密的样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化哲学,得到更多关注的是斯多葛学派。在读到第9章之前,体验的确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一切的关键在于,作为已经是“现代人”的我们,如何真切地按照古代哲学的智慧生活呢?难道这些智慧不是已经在很多意义上距离现代生活太远了吗?阿多的回应有道理,但在我看来还是太弱了。最终似乎就是,要么我们能够不再充满质疑地接受这一切,然后活成一个贤者,要么我们不信,然后继续在现代的沉浮中挣扎。根本上阿多说对了,按照哪种哲学流派、风格去生活,没必要一根筋走到死,完全可以灵活选择、圆融折衷,这是现代人聆听古人智慧的恰当方案。但“选择”这件事本身,它还能教会人什么具体的东西呢?
- 人類小樣2023-08-03 23:48:02上海
精神性的任何形式从一种放手的无为开始,从放弃有限的、限制性的自我开始。
- AsYou_LikeIt2023-09-27 08:35:10四川
感觉阿多能和老施结成同盟,老施的政治哲学是为阿多的哲学生活方式保驾护航啊!而老施的哲人修炼又有其挖掘出的显白论和苏格拉底强硬的长征军人弟子色诺芬护身。还有也喜欢读阿多反复提到的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伊璧鸠鲁,卢克莱修,三个斯多葛派,蒙田,卢梭,萨特,歌德,尼采,海德格尔,托尔斯泰,庄子…还有普罗提诺有机会也找来看看
- 西芹bb2023-09-11 16:37:33上海
阿多的个人生涯由基督教的世界转向哲学的世界,依据“古代的精神性与基督教的精神性之间存在的持续性”,提出一种纯粹哲学式的生活方式,这种哲学的宗教化倾向体现了其对神秘主义的向往与对精神修炼的内在需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哲学是否是“伦理”或“宗教”——在阿多看来,哲学不是宗教,但能提供超验的、具有普遍性法则的视野;它并不给生活中的每次行动提供绝对指南(它们往往依照现时最重要的价值而决定),但却指向“人的良好愿望的一种超验价值的世界”;最终,在“普遍视野”里看待事物,“必然引导人们承认一些持久的价值”。因此可以说,这种哲学是一种向善的途径,在具有神性的“宇宙意识”中,根植于实践(真实地投入生活,为存在本身而赞叹等),最终带领人们找寻“真正的自我”与超验于生活的存在。
- 听雪忆暗香2024-08-02 02:01:20河南
“哲学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略但又不难理解的视角:即古代哲学不是为了展现一个体系,而是为了产生一种培育效果。不把哲学再现为一种纯粹的理论,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忽然觉得以前读哲学书籍只想到如何理解复杂的理论体系与哲学流派,甄别不同流派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而忽视了作为体验与生活方式的哲学。恍然大悟怪不得理想国、沉思录看着一点都不体系化。
- 无限粒子2023-09-25 14:28:26河南
在这一点 所有的圣人知名学者的方式都大同小异
- tarsan2024-08-28 14:58:10上海
由执拗的低音读到的,有些态度是跨历史的、跨文化的。 在古代,思想的传授有一大部分是用对话的形式实现的。不存在现实的整体体系。书写的总是不在于阐明体系,因为书写的情景总是与讲授相连,此外,问题总是回应听众的需求。我们遇到的多少是情境的书写,而不是绝对普遍的陈述,
- 游移的菲啰嗦菲2024-08-30 19:51:20浙江
7.10。补标
- みやの しほ2024-09-21 12:19:03湖北
哲学生涯与哲学观点漫谈。探讨了哲学如何作为生活方式的问题。前一两章,作者突破种种现实限制追寻哲学理想的经历令人感动,第七章关于哲学语言与实践的关系颇有启发性。不过,漫谈这种体裁或许还是缺乏有力的说服性…
- 晏清2024-04-15 00:49:49北京
前段时间在某处看到说法国当代年轻人知道普鲁特斯、巴尔扎克、雨果等,却几乎无人听过罗曼罗兰的名字,但在阿多这里,罗曼罗兰“海洋般的情感”这一表述对他却影响甚巨。想起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时如痴如醉、为之欢笑落泪的时光,顿时对阿多更感亲切——果然对生活充满情感者会相引靠近。 哲学话语-哲学实践之关系;摆脱私己而与宇宙相合;对待生活既要有如第一次经历般新奇的眼光,又要如最后一次般不留遗憾;构建理论体系-培育灵魂(改变看待、面向世界的方式);强调历史学、文献校勘学之于哲学,尤其古典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凡古典哲学,希腊罗马者,中国印度者,皆具相近性,而与晚近之哲学不同。阿多对东方哲学亦做了些研究,于中国尤其喜欢庄子。
- Aubert.2024-11-11 22:45:04江苏
阿多的作品无疑是我心灵枯竭时所渴望饮下的清泉,甫一入口便能得到滋养与灵感,重新去领悟前一段日子里未曾被完全体味的“海洋般的情感”。哲学对内在心灵的介入,使人由个人性的偏颇,走到对自我身份的理性审视、打开与他者交流的可能性,最终导向面对世界的敞开、回归人类共同体;世界不再只是行动的背景,人以世界为参照去看待他本身,并在此发现其在场与当下;面对死亡,更怀一种极其强烈的情感去生活,唯有当下才是幸福,伊西丝的真容亦非终点。合上书会发现,每当因专业而感到倦怠,便是我已背离了阿多的启发、背离了我学社会学的初衷——为了超越自我、为了理解、为了安宁与幸福,那是我在世俗生活里的心灵瑜伽。
- 驺虞语2024-12-02 19:36:29上海
富有教益,但不够令人满足。 a)阿多寻求的毋宁是寂静主义的神秘化版本(比起他自称所受普罗提诺的启发)。要求人朝向宇宙意识进行还原,但这种所谓存在之愉悦震颤能否企及真实之宇宙呢;b)哲学话语vs.实践。阿多受斯多亚的影响颇深,而投目于不动心、死亡与当下,以说明口述与灵修的互动,但如何思考一种非古代哲学的修行呢,而这一区分在纯粹哲学内部是否合法呢(而不直接成为一种灵修技术?);c)阿多宣称要达到客观视野。据说这一视野到达一种主体间的普遍性,或者“神圣知性”,这离他所想摆脱的基督教伦理有多远,而他的神秘主义仅满足于这一重将理智神圣化的超越吗? 虽然比起福柯,我更愿追随阿多的进路。然而,他并不如他所称的那样追随柏格森,并不理解他引用里尔克的“因为美只是恐怖的开始”,其骨子里还是个新多玛斯主义者呀。
- 恶鸟2023-07-09 13:18:10浙江
阿多的哲学萃取和精神修炼术
- justine2023-08-01 12:32:05广东
有点学术,值得重读。最喜欢关于蒙田反问一个说自己无所事事的人不是活着吗,难道这还不够吗hhhh
- 起个咩咩咩名2023-08-05 22:18:03广东
在选择攻读原专业还是哲学的方向上感到迷惑时,感谢阿多给了我些许指引,让我听到了那个内心的声音
- Leo2023-12-11 07:13:17新西兰
哲学不走进哲学课堂,哲学教授不是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