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无条件投降博物馆》(理想国: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作品)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malingcat2024-03-16 09:42:57上海
流亡文学,记忆文学,碎片文学。乌老师姓名前面的“荷兰”,是她后来定居的国籍,南斯拉夫和克罗地亚,才是她的乡愁所在。二战、冷战和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将她与家人、友人的生活切成了碎片。当一个国家消失,集体记忆也会消失;当物体消失,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也随之消失。本书里,作者从相册、小物件、流亡之旅中拯救记忆,在宏大的政治之下,那些私人的难以忘怀的物质和情感细节,如此纷繁杂陈。人是历史这个无形博物馆中会行走的展品,流亡者尤甚。——可以和《记忆,记忆》对读。
- 水泥搅拌机2024-02-01 09:01:14四川
那位读完第二章就忍不住来打五星的姐妹,I feel you!还有那位说“赶紧去读吧,读到就是赚到的”,I feel you too!!!
- 黎戈2024-01-22 14:35:30江苏
就真的……你怎么能信任记忆呢?哪怕有相册作为佐证,每一片记忆的花瓣都描绘得如此精美,然而,当它们被年月的旋风裏挟成深粉色的暴雪,从四面八方向你扑面飞来,却是如此的即兴而凌乱。我努力去记住一切,我记住了吗?
- A-sing一颗横星2024-02-14 22:11:15甘肃
家庭博物馆中,妈妈的孤独(以她的方式出乎意料地呈现)和“我”的孤独逐渐重合,那种明知她需要但是无法拨出电话的感受,那些发觉在自己的脸上越来越多看到妈妈的时刻,又让我掉入《我走不出我的黑夜》,母亲像一块黑布罩下来,压扁心脏。在以德语短语命名的章节中,时不时读到前后重复的段落,好像一块块记忆碎片在不同时刻不同境遇中反复袭来,搅浑时空,再一次听到了类似马里亚斯小说中的巨大回声。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玻璃球里,等待生命被颠覆,然后一场大雪落下来。
- blueshadow2024-05-08 15:49:25北京
比她的其他书更伤感更虚无,回忆里的人和事都是伸缩的,而移动中的人,又是活动的博物馆。每个人都垮掉了,没有正当性。流亡者只是用梦来缝合碎片,有的人擅长编制旧梦,而价值观一以贯之的人只有死路一条。从这本书,更看出,乌格雷西奇继承了昆德拉和辛波斯卡,只不过她更抒情,连讽刺都带着十分的怜悯和眷恋。
- 把噗2024-03-26 22:01:46北京
真好啊。杜布拉夫卡唤起的是一种爱。
- K.2024-05-16 21:09:10北京
目前读的最好的一本乌格雷西奇。阅读的过程中,时常在感叹,尽管主题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写得真自由,形式自由,语言自由。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各种碎片,这样更契合主题:记忆并非线性的,并非真实的,而是破碎而扭曲的,在其中的人更是,像一个个博物馆。再加上诗性的语言,非常迷人。不得不感叹,欧洲这些女性作家真是会写,比如托卡尔丘克,赫塔·米勒,埃彭贝克,乌格雷西奇……真佩服。
- 谦卑不醉2024-03-23 14:29:54中国香港
头上没有旗帜 脚下没有地铁 “流亡是一段离弃的历史,是不断购买又不断抛撒下的吹风机、收音机和咖啡壶…流亡是电压与千赫的改变,是一场必须依赖转接头才能避免灼伤的生活。流亡是一段临时租住的历史”
- 滑滑滑滑滑滑酱2024-01-08 19:28:48北京
真正的天使降临。读吧,读到就是赚到。
- phoif2024-04-07 01:16:11广东
太喜欢太喜欢了。破碎却不阴郁。不安定的世界中,我们都像无根的浮萍。这种漂泊无定的感觉,弥散在全人类的潜意识中。想起这期《单读》里面,吴琦“人的流动,有时不是因为期待和欢庆,而是出于丧失和无力感。”归途已不复存在,但请别忘了来处。
- 马戏团🎪2024-01-20 13:52:20上海
人是历史行走的展品
- 徐音雪2024-01-10 18:26:29浙江
找不到语言来形容阅读杜布拉夫卡的敬重、绝望和喜悦,她属于星空,在那里,无与伦比的杜布拉夫卡过着无与伦比的生活,是醒来以后要喝一杯咖啡,抽一支烟,又睡着了,然后又醒来,再来杯咖啡,就又沉沉睡去,呼吸,雪片落在守护天使身上。
- R.2024-01-24 21:42:14北京
在这本书里,杜布拉夫卡化身掌管记忆与遗忘的天使,贡献了一场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学魔法,所有真实或虚构的残片,都化作天使留在人间的羽毛,它们教人记忆也使人遗忘:历史是一场吊诡的梦,而记忆是爱的行动。
- 夜河2024-01-09 23:16:04广东
读完第二章家庭博物馆后忍不住先来打五星…
- Dzolan2024-01-28 10:22:18陕西
未被赠予羽毛的人是被判下记忆之罪的人
- My~2024-10-02 11:39:19湖南
难看得要命。写的什么破玩意?
- 99发珠光小茄子2024-06-04 22:58:03上海
很快读完了乌格雷西奇的《无条件投降博物馆》,一目十行。好奇怪,我日常不是会这么潦草读书的人,但似乎有点难忍受她的书写。像是被辣到,明明停下缓缓就会愈合,但却赶着囫囵吞下一口又一口,我赶着翻书。 阅读时脑内总是出现另一个声音,那个声音以我的面目和嗓音出现,但似乎又不是我,让我平静不下来。她这么个人的叙述,像是我的朋友在跟我聊天,我在关心朋友的讲述同时,忍不住走神。等到和朋友分别以后,一切讲述的细节都从脑内消散。 很怀疑有人能写好这本书的书评。评论很难从内容下笔言说和概括,只能回到个体感受上。如果这个感受是爱,要怎么再细说;如果这个感受是自己的历史,我不想再读别人的细说。
- Ivy Z2024-05-30 09:00:54天津
读这本书的时候头脑中一直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杜布拉夫卡在一个巨大的工作台前,把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碎布片铺展开来,然后串针引线精心连缀,直至成为一块完整的布艺作品,它看似支离破碎实则风格统一,且呈现出1+1 >2的美感和力量。她鼓励甚么教导读者去发现她的线、她的用心,至于针脚是细密还是稀疏,缝了这儿还是补了那儿,就需要调动我们的个体经验去脑补了。PS:这是我读的第三本杜布拉夫卡,也是最喜欢的一本,私以为这种文体与她作为“前南”作家的“流亡性”/“离散性”最为适配,也是她最驾轻就熟的一种,所以阅读体验很好,同时也让我想读一读托卡尔丘克。
- 毒妇脸少女心。2024-03-20 10:12:41上海
她的文字总能见证着时间的无情消融。生活破灭的故事只能一点一点地被讲述。每一章每一句似乎都在提点某个主题,被摧毁的国家和生活/漫长的流亡之路/悼念、庆祝一切无意义,去给失去身份证明的人们作为疲惫不堪的人类样本以最深沉最尖啸的痛击和明证,此刻的记忆成为扑簌涌动的热泪。乌格雷西奇天赋的至高点表现在轻盈平衡的书写下,用布景般的美妙文字展示出清晰、骇人的个体记忆,让每个身体部件都值得记取,每具人类的躯体都值得留存。极致的优雅,极致的精彩。
- Sound_Fury2024-01-11 18:09:42上海
“我们都是会走路的展品”,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来自一个已然不存在的国家,消失的集体记忆只附着在个体身上。而是战争、政治和流亡彻底扭转了人生轨道,全方位入侵生活,改写了亲情、友情的体悟,对文学(流亡作家纳博科夫、什克洛夫斯基、布罗茨基)、艺术(盘子在耙的顶端实现了摇摇欲坠的平衡)、甚至对生命本身的看法(流亡是命运早就编织好的人生轨迹吗?)。 展品是柏林的跳蚤市场与魔鬼山,艺术家的档案盒,海象罗兰腹中荒谬的零碎物件,记忆——“敞开的消化道”,以如此疼痛、廉价,甚至还散发着臭气的形态,在柏林这样一座历史犹如地层一般重叠交错的城市,展示着犹太人、斯拉夫人、德意志人无处保存而散落腐坏的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