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追凶:哈佛一桩谋杀案和半个世纪的沉默》(译文纪实)贝基·库珀【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赫恩曼尼2024-09-03 22:38:13北京
我翻译的非虚构作品,终于在上海译文纪实系列出版了。40万字,600页(以后再也不接这么长的书了),耗时九个月,坐月子期间交的稿,现在孩子两岁多,它也问世了。关于学术界的厌女症,一桩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女学生被害案。作者库珀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调查这起悬案,她的个人生活也跟案件搅和在一起。重重疑团、都市传说、女性的曲折命运尽在其中。
- 職業呆瓜2024-09-05 11:00:48上海
是那种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故事的主线和背景是人类学、考古挖掘,神秘又兼具危险氛围。是 girls help girls 的故事,有一直以来都值得关注的立意——学术界的厌女症,女性在学术界的处境、如职业晋升、性骚扰/性侵害等问题,有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调查,有写作的执着和激情,有个人的情感投入,充满了镜像和投射,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混合隐秘、令人紧张迭起又泄气的反转、神秘又古老的学术界、考古与田野调查、现实与过去的互文等因素的叙事文本。在对简·布里顿案件的追踪调查过程中,库珀感受到五十年来女性所处处境的变与不变,致力于记录人们对身处其中的结构和制度的选择性忽视和沉默。绝对不会令人感到乏味。
- 宫保鸡丁2024-09-19 09:51:16上海
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写作之一!女研究生之死点燃了作者内心疑问的火焰,这股劲儿促使她耗费十年追寻真相,最终,受害者不再是考古系流传的恐怖故事的无力受害者,也不是流言蜚语中那个不安分的姑娘,杀害她的凶手被揭露,她生前的故事逐渐拼凑完整。60年代的哈佛,即便女生占了班级人数的一半,系主任依然轻蔑地称她们为“学位夫人”,全职太太的标签把女性的人生锁死了。Metoo时代的哈佛,当性骚扰和厌女的沉渣再次泛起,那些受到系统性伤害的女性发现,体制只在乎体面,体制从不道歉。今天的女性已经开始追寻个体完整的舒展性,我们不愿依从任何陈旧的眼光,但这样的独立自主必然意味着放弃爱与被爱的空间吗?60年代的简·布里顿在新旧思潮之间挣扎,2018年的作者也是,今天的所有女性亦然。
- 把噗2024-09-16 15:44:26北京
看得晚上做噩梦
- 上海译文社科2024-09-04 10:53:51上海
一桩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五十多年前的旧案,一个大三女学生对这桩悬案产生好奇,之后花费数十年的时间调查、揭露这一案件,投入了巨大的个人情感、个人生活。书中学术圈中的性别不公历历在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女性的处境一步步地改善,但仍任重道远。同时,这也是一个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
- 闻夕felicity2024-11-25 15:22:10江苏
这本书追踪的是哈佛人类学学生简·布里顿的谋杀案,书里书外涉及的绝大部分都是哈佛人——被害人是哈佛人、且她的父亲是Redcliff College的副校长,书的作者是哈佛人,嫌疑人大部分都是哈佛人、区别只是他们是哈佛的过客还是过五关斩六将地留在了哈佛并在学术权力的阶梯上越爬越高。鉴于简·布里顿在哈佛学生公寓中被杀、生前在哈佛圈子中交际广泛,尤其是跟同在哈佛人类学系的众多学者和教授,为了破案而对她的生平和交际细节的追踪与梳理,也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名为“哈佛”的这袭华美的袍下面遮蔽的大群大群的虱子。
- 惟伤2024-09-14 10:00:22上海
这本书的主线是简被害之谜,另一条暗线是伴随探案所展现出的学术界的性别不公的历史,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公距离现在并没有多远,改变有很多,不变的也很多。1970年,哈佛大学没有女性教授,也没有女性副教授。简那时人类学系不招收女性。
- 黑色曼陀铃2024-11-03 19:18:09河南
作者在偶然的机缘巧合下听说了这桩五十年前的惨案,遇害者简成为一代又一代女性校友提醒提防某位教授的例证。好奇心促使作者选修了传闻中的凶手所开设的课程,踏入了与简有交集的人构成的世界。 在近三百页时才顿悟这个案子如此血腥可怖,为什么家人和哈佛大学却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简曾经的室友和弟弟也在岁月中渐渐回归自己人生的平静,直到作者投掷的石块泛起涟漪。悬而未决的命案不止这一件,往日不够发达的技术条件,混乱的证物管理,哈佛大学独特的权力以及强烈排斥女性教授的种种,都在作者抽丝剥茧后浮出水面。 贝基拂去时光覆盖的尘埃,剥离五十年来蔓生的草根,使简的碑文在她七十五岁冥寿时得以重现。贝基用旁人的回忆,简的日记,简的书信,简困扰的爱情和事到如今仍存在的爱的回应,拼凑出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简,让人记住她原本的样子。
- 猫咪建筑师2024-10-31 19:44:45浙江
直接说结局凶手叫Michael Sumpter(01年已经死在监狱里了),一个大波士顿地区的的连环强奸杀人犯,随机作案,跟受害人优不优秀没有一丝关系,一共6个受害者,只有精英可以出本书。这书不就是一群吃人血馒头的精英谣棍(不论男女)给自己找借口么
- 尤里卡2024-11-08 17:43:20河北
本书讲述了1969年发生于哈佛大学的一桩谋杀案,受害者为简·布里顿。作者如调查记者般苦苦追寻案件的真相,也揭露了哈佛大学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这一世界最高学府尚且如此,其他场所更是可想而知)。人类学、女性、被谋杀,当这几个元素堆叠在一起,很容易让我想起去年读过的《亨丽埃塔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或许不太相关,但有一点很值得深思,那就是女性受害者经常遭受被污名化的困境,尤其是在性骚扰、性侵类案件中,“受害者有罪论”仍大行其道,作为受害者的她们反而要站在“被告席”上接受公众的审判。女性这一身份似乎是一项原罪,她们常常因自身的性别属性而招致猜疑。当我们回头审视这两个案件,细节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案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偏狭观念与刻板印象,仍需要我们正视与省思。
- 陈熏揍敌客2024-11-04 15:46:05上海
324页被害年份是否有误?
- 基瑞尔2024-10-26 23:37:22四川
抛开无比翔实的近一百页注释,作者在五百页里尽可能展示了自己对于案件的急切关注以及值得敬佩的持续追踪。虽然很想爱上这样具有温度的叙述,甚至是对于相关话题在《狩猎场》这样作品就有的兴趣;但过于庞杂琐碎的信息、在表达自己想要触及话题之前的(无效)弯弯绕绕都让人体会不到意义。【2024 #125】
- 苏案2024-11-25 22:00:02广东
感觉作者在借简·布里顿谋杀案浇自己女性主义的块垒。佩服作者十多年孜孜不倦对真相的追寻,也深知毫无疑问学术系统中的性别不平等是严重存在的,但是当谋杀案真相被揭示的那一刻,批判的笔锋还是被削弱了。当然作者也很诚实写下对这个真相的与自己多年推断之间踏空之后的失落。叙事上多条时间线交织,后面又拓展到别的个案,以及中间还夹叙了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导致整个内容太臃肿了。
- MIRROR2024-10-29 12:30:21北京
有点冗长,不过值得一读。有时绕着绕着,你也忘了自己想要的是真相还是故事。
- 睡衣摊主2024-11-05 03:39:51广东
比较喜欢后半部份,3.5。
- lavender2024-11-26 20:45:58北京
应该说,这本是带着作者强烈个人情绪开展陈案调查的记录。 而最后找到的凶手,这个结局才是非常的非虚构和真实却无力。
- 地瓜骑士2024-11-29 10:31:46重庆
读至40页。
- disguiser2024-10-18 17:46:59辽宁
很难评价,凶手是个连环杀手,同案被害的有6个人,但是焦点就对准了一个人,如果这人没有哈佛这样的学术背景,又有谁关注呢,而且大量无关紧要的内容让人昏昏欲睡
- 草莓新地2024-11-18 14:57:37云南
被海量的人名和人物关系绕晕
- 半知天命少女2024-11-13 17:09:50湖北
“我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受害者,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是。“虽然跨越半个世纪之后,最终真实的凶手只是某个随机作案的强奸杀人犯——一种更普遍更宽泛的恶,一个并不需要在身边人、考古学、哈佛内部的互动关系中破解密码的谜题。“一切考古学都是考古学家在自己的头脑中对于过去思想的重建”,叙事是具有诱惑性的,这些故事是危险的,为着各自的目的服务。但在这个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制度的沉默效应、男性精英主义文化等问题发人深省。在各种性别暴力的过程中,哈佛大学因其不作为化身为同谋,让更多人成为了受害者。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看的《知晓我姓名》里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即便一个体制中的个体都是好人,他们所构成的这个体制也依然有可能是毁灭性的。研究女性们形态各异的不幸,我们才能意识到体制的惯性有多大的腐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