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世纪的餐桌:从食味到知味》马西莫·蒙塔纳里【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Martinaise,R.
    Martinaise,R.2024-05-19 14:28:50浙江

    食即识(sapore è sapere),好!喜欢第三章食物的语法。总之学到了很多小知识和小故事^^ 可能因为是意大利语译的,有些方面没有用惯常的翻译。写鱼那章的Barbo应该是魮鱼(?),不是鲃鱼。当然,平常吃鱼的时候谁会搞明白它的生物学分类呢?不过还是通过品尝来认识世界更好吧!😋😋

  • 枕流
    枕流2023-12-21 12:54:52江苏

    自家老师的书当然要推荐一下23333。意大利人喜欢吃,喜欢研究吃。甚至在近代史课上通过研究食谱(La scienza in cucina e l'arte di mangiar bene)来一窥意大利统一意识的形成。 Massimo Montanari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中世纪史课程中都拿出一半课时讲授和吃有关的内容,并布置阅读相关书籍。他的书层次更高,往往涉及历史地理、哲学史、经济史、思想史和政治史。让人意识到被端到桌上的食物背后是一张地图,是一张观念的巨网,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读就是了。

  • 陆钓雪de飘飘
    陆钓雪de飘飘2023-10-07 13:06:37山东

    Gusti del Medioevo. 若话语为食物,修辞就是备料、上菜、进食的方式。阿代尔基是战败的伦巴第人首领之子,他闯入查理大帝的宴会厅,表明来意后说道,自己将“像饥饿的狮子一样吞食猎物”,以显示复仇的决心。如狮吞猎物一般进食,意味着贪婪,表达了力量、勇气、兽性,中世纪早期贵族社会认为,这正是自己身份的基本价值。阿代尔基在桌下留了成堆的骨头,便为彰显此意;他的对手查理大帝操着同一种语言,自然心知肚明。修院的静默仪式要求,修士进餐时,需倾听圣言,不得讲话。该要求的用意截然不同,即不论修士进食何物,他们应以进食的方式自我约束,并恪守既定的戒律及生活习惯。我们对佃农所知甚少,但不难想象,他们也跟阿代尔基一样贪食。当然,他们可不是为了遵循展现兽性的贵族模式,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共餐似乎乃人之天性

  • 阿呆你个葡萄树
    阿呆你个葡萄树2023-11-08 17:27:05四川

    提到“传统”食物的历史并不需要历史来佐证,似乎《大城市的兴衰》也提到了什么自称是发源地的食物然而并不具备可靠的依据。以为是食谱性质的书,结果是文化性质的。食物因地域、时代、阶级、处理方式、文化层面而意义不同。未曾想过现在分序分餐的方式居然是“俄式”的。

  • 甘草披萨
    甘草披萨2023-11-10 22:47:55上海

    可与新民说《中世纪的身体》等其他几本中世纪系列一起配套阅读,效果更佳,同样是逸趣横生、长知识的文化史旅程,食物也是一种语言,是心理系统的主导特征(“贮藏归根结底就是焦虑”),特殊群体自我认同的重要动机(如戒肉),负载着意义和情感,研究食物史与研究社会文化历史民族紧密相连,中世纪富人面包为白色,穷人则为深色,黄油地位低到近代才开始晋升到上层,葡萄酒起先被认为能包治百病,上等葡萄酒第一大特点是甜,且是罗马基督徒身份的标志,而古代文献往往将啤酒视作异教饮品,希波克拉底认为奶仅作医疗用从营养角度强调其多种害处,冷知识超多!如果你想略过研究型内容,只图个乐趣,爱吃西餐的盆友们也很值得前来一读,比如你能迅速收获帕尔马干酪的“成长史”;我就说难怪书中意大利美食“地位”颇显著,原来作者是意大利人呀嘿嘿嘿

  • 阳光小黑酱
    阳光小黑酱2023-10-29 18:22:07浙江

    学术文献,没有生动的故事和传说。

  • 桑者闲闲
    桑者闲闲2023-10-29 13:40:00江西

    《中世纪的餐桌》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且深刻的中世纪欧洲饮食文化画卷,使人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到欧洲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书中也探讨了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和贸易,特别是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如何影响了欧洲的饮食文化。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国际联系和文化交流。还追溯了饮食文化的传承,从中世纪到现代,饮食文化的哪些方面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欧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 连木木
    连木木2023-11-23 15:43:20北京

    当回到中世纪历史语境审视那时的餐桌,既能看到食材流转的颠覆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不同食谱,比如如今餐桌必不可少的面包、肉、奶酪、红酒等在当时的不同形式的变化,比如调料、烹饪方式、食用方式、餐桌礼仪等演化及作用,又能看到饮食对不同人群的含义,比如不同阶层的食客,比如出于不同的目的,比如饮食禁忌带来的规制等。另外,此书对理解以中世纪为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有相当的帮助。

  • 小P
    小P2023-11-27 01:39:45山东

    Bored. 被误导,纯纯只涉及意大利。

  • 花满楼
    花满楼2023-12-05 13:22:01广东

    面包、葡萄酒和橄榄油的故事

  • 大甜甜~~
    大甜甜~~2023-12-05 16:56:16山东

    来自博洛尼亚大学的作者,写出来一本很有意大利味道的书。最让我意外的一个细节上,我们从小就学什么西方谚语“面包是会有的”,但我始终不能理解面包为什么那么重要?知道读了这本书,才意识到这种发酵食物的推广,和基督教竟然有密切联系。发酵像是一种从无到有的魔法。不过,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意识到,水才是生命之源。看似不起眼的水,想要满足无菌、清冽、无异味,在中世纪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胡桑
    胡桑2023-10-26 17:46:05上海

    一场别开生面的中世纪欧洲食物知识考古学,让“黑暗的”中世纪变得琳琅炫目、芳香四溢,也再现了中世纪的社交、礼仪及其权力结构的演变。在这本书里,知识是让人愉悦的。

  • 王小麦
    王小麦2023-10-26 21:00:07湖北

    食物与认知、阶层权力、文化偏见,还融合了文学塑造和集体想象。“它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整个社会的各种文化。因而,烹饪堪称不同文化角力的理想之处,也是彼此相遇交汇的完美舞台。” 奶酪、黄油的下克上,肉食的自由幻想、食物语义的隐喻,都很有趣。

  • 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2023-10-17 20:40:32湖北

    一说到中世纪,你能想到什么?对于我而言,能想到的是黎明前的黑暗,文艺复兴的星星之火在黑暗中积蓄着力量

  • 薛宝钗的冷香丸
    薛宝钗的冷香丸2023-09-29 20:09:20山东

    在以往的历史研究中,中世纪欧洲的餐桌文化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本书揭示了餐桌文化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食物和饮食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过食物和餐桌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 Fan
    Fan2023-10-06 13:13:41浙江

    有些段落玉米应该翻译成谷物,中世纪可没有玉米粥喝

  • 殷顽民
    殷顽民2023-10-03 16:59:58湖北

    不仅钩沉哥伦布大交换之前的西欧食谱,更全面考察中世纪人的一整套餐饮文化。作为中国读者,最有趣的地方或许是,惊叹在传统认知模式下,欧洲先民发展出的一套饮食「宇宙观」——涉及食物寒热冷暖属性及由此推出的搭配或禁忌、以形补形的营养学等等——与某东方食疗「智慧」别无二致

  • 黄西蒙
    黄西蒙2023-10-10 13:36:50北京

    这是一本有关神秘的中世纪饮食文化的研究专著,话题很有趣,翻译也很流畅。中世纪等级森严,餐桌也好,食材也罢,都体现着不同阶层的文化品味,也是各异的身份象征。至于中世纪的人吃的食材,与现代欧洲已有不少接近的,比如对奶酪制品、橄榄油和鲜鱼肉的喜爱,还有被作者称为“文明的芳香”的面包。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贵族餐桌上,还有不少飞禽,甚至喜欢吃鹌鹑。另外,中世纪的肉类供应比较充足,书里明确提到,当时贵族能吃到很嫩的小牛肉,而普通人也能吃到牛肉和羊肉。

  • 阿梦
    阿梦2024-07-03 17:56:32浙江

    中世纪特指的是公元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十五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是泛基督教宗教与文化背景,排除亚洲以及伊斯兰的。东与西、古与今饮食上的差异在大事,也在小情;在文化,也在技术。比如:中国人习惯喝热水,西方人习惯喝凉水,认为水不能太凉,否则伤身。至于热水,则弱损之功毕显。又比如:在中世纪早期贵族们的理想狩猎对象以牡鹿、野猪和熊为主;在中世纪后期以山鹑、野鸡、鹌鹑等飞禽为主。早期,贵族们刚分好位置,需要通过狩猎猛兽来证明自己在物质与精神上富有力量;后期,贵族们位置坐稳了,优雅变得比力量显得更重要。吃什么,怎么吃,关乎食物的生产与配给与食物的仪式价值等等。作者说中世纪有黑暗、有光明,但是我没在这本书里看到什么光明。就拿教会规定每年一百至一百五十天不得食用动物食品来说,我就不行。

  • Pangur Bán
    Pangur Bán2024-08-09 11:25:12上海

    有趣的视角。把食物与语言对标,从而探究其中的语法规则与符号内涵以及象征意义。食物的制作和品尝既是不同文化交融汇聚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等级划分的物质性工具。从对食物本身不同性质的味觉探知到社会品味的高地之别这一转变首先起源于烹饪领域本身的发展进而才逐渐拓展延伸至社会阶级层面。味觉是揭示事物本质的关键所在,而中世纪人(除医学领域)大多并未对味觉予以应有的重视,现代人则承袭早期近代观念将口味与品味区别开来,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联。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