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病非如此: 一位人类学家的母女共病絮语》(牡蛎丛书_柔软而坚强)刘绍华【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赫恩曼尼
    赫恩曼尼2024-07-26 07:45:42北京

    人类学的观察没读过瘾,文学性也没有满足期待。非常好的话题,但同时非常难写,需要作者将自己超拔出来,经验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以超越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亲人,提炼出患病旅程中最艰涩的部分,直面它给人生创设的难题。而不是陷入日常的记叙,变成心灵随笔。

  • 袁长庚
    袁长庚2024-09-15 15:38:31云南

    我至今仍然记得,博士论文答辩那天,推门进屋发现桌边坐着的是刘老师的时候,内心莫名的安顿感。我知道那将是一场严厉的对话,但也知道那种严厉清澈见底,流向支持和爱护。答辩通过,走在去往饭厅的路上,她轻声跟我说,以后我们就是同行了哦。很晚才知道她患病,写信问候的时候,她应该已然又恢复了那种活力满溢的生活。读过这本书,才明白那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我没办法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在书里搜寻“人类学”或“社会观察”、“生命感悟”,只是想到那个在山间快步疾行抱怨我不带她去街市酒馆的“刘老师”手臂无力到只能缓慢举起一杯水,缓慢烫洗一根可爱的小熊牙刷,仍然会觉得锥心的难过。

  • Storm
    Storm2024-07-21 21:02:25北京

    人类学的训练给了作者足够的能力“处在边界上”,坚守模糊地带,探寻和理解不同世界的脉络,也因此她可以通过自己患病的身体经验,尝试理解母亲失智时的脆弱与无助,同时借由书写来弥补母亲认知最为混乱时自己亦无能为力的遗憾与歉疚。可是,面对至亲的遭遇,我们无法仅仅做到“理解”这一步,还要勇敢地跨越边界,陪她一起上船,渡去生活的另一岸,共同在困顿与归零的时刻向生命示弱,带着新的心情与姿态与世界交手。

  • 烧酒A
    烧酒A2024-07-27 06:09:17北京

    读罢才得知《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是作者在病榻上修订完成的,不知有几人能在生死边界说出“前半生已经无愧于心”。本书之所以区别于所谓“疾病叙事”,是因为作者并无书写自我以抚平创伤的渴望,她太熟悉跳脱自身、与庞大世界联结的意义,而在疾病当下,学者的公共性、以身为度的责任,反而成为康复过程的负担。身份的流变同样体现在作者与家人应对母亲失智的过程中。不再执着于母与子的角色,照护者也从家庭共同体扩大为社会多方支援。书中反复出现“示弱的美德”,其实可与日本的当事者研究对读,“独立”并不意味着拒绝示弱、凡事不假他人,而是增加可以依赖的对象,避免个人与家庭因照护而陷入疏离孤立的绝境。

  • Green Bin
    Green Bin2024-07-19 15:09:18湖北

    如沐春风般的陪伴与良言、亲友笨拙但小心翼翼的付出与关怀、患病的细节和被放大的脆弱...作者的语言是极好的,观察是极细致的,但心情是轻盈的。很难想象这样轻盈的文字对象是两位罹患绝症的母女,因而我觉得母女关系的相处细节是最为触动我的。患病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就在渐行渐远,一人是癌症,慢慢痊愈,一人是失智症,慢慢忘记一切,但因此两个人的心反而渐渐靠近。作者跳出了医疗人类学的学术框架,散文般真情记下自己小华与妈妈小美的患病日常,仿佛一本私人的日记本。我很喜欢腰封“关系变奏”这个形容,非常贴切和形象,我能感觉到书中流淌着的缓缓靠近彼此的温情,恰似生活协奏曲的音符,需要身边的人一起来演奏。疾病与照护可能离我们有点远,但温情却很近,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这本书。

  • 汤略咸
    汤略咸2024-07-24 13:23:10上海

    整体比较失望,不知道豆瓣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 kkil
    kkil2024-08-14 02:43:03北京

    超过80%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超过80%人的家庭氛围及家人素质、台湾较为完善及丰富的老人照料体系,三者让这本书呈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但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况并非如此。

  • 任小羊
    任小羊2024-08-18 14:28:47上海

    台式“小XX”价值取向的琐屑记录。讲真没有必要挂个“人类学家”的牌子来卖,可能还不及一些所谓普通人士的疾病书写的启发大。推荐豆瓣尻尻的《道济群生录》。

  • mmmg
    mmmg2024-07-24 20:00:16上海

    寄望很高,结果是台式心灵感悟随笔。。

  • 闲散人员小李
    闲散人员小李2024-07-29 22:58:05北京

    “接纳困顿与归零的时刻,学习对生命示弱,将克服苦痛与病弱的绝对企图,转化为体验探索和疗愈的意愿,或许方得放下的能力与安心自在。”

  • Summer
    Summer2024-08-03 11:30:14山东

    堂姐的生命停留在35岁,在她化疗后可以探视时,我说出了让我后悔一辈子的话“病房里味道好大,开开窗通通风吧”;做护士的表妹把我拉到一边“姐姐你不要则么讲,癌症病人的身体会产生这样的味道。”那一刻的我一定对就脆弱又敏感的堂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们擅长对婴幼儿表现出耐心,但是对于癌症病人或老人,却明显缺乏常识、耐心和关怀。这本书让我能深深的体会到对待病人抱有常识、同理心、温柔和爱是多么的重要。愿生命都被温柔对待。

  • 劉丹青Shelia
    劉丹青Shelia2024-08-12 13:14:28上海

    封面是我最近的画🍃

  • 麒麟
    麒麟2024-07-27 18:01:09北京

    书里说” 人的生命一定是从被照顾开始。那么,更为延伸思考的话,人也需要进入照顾的角色,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照护经验与感受。“这让我想起豆瓣TOP250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一个人出生时候就像老头,随着长大,居然越来越年轻,而当他老年的时候,却变成了一个婴儿的模样,死在了爱人的怀中。这种人生循环的隐喻简直太精妙了,《病非如此》书中说,”照顾是我们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开始从照顾他人出发,但最终却是照顾到自己,借由付出照顾,我们会认识到原来自己也需要得到照顾。。。人需要照顾他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说白了,人总有依靠他人的一天。

  • 广东姑娘
    广东姑娘2024-08-08 22:01:21广东

    絮语就真的是絮语,絮絮叨叨的,没什么营养。身心灵。岁月静好。在母亲面前撒娇的老幺。

  • malingcat
    malingcat2024-08-22 17:19:57上海

    羡慕她母亲那个和睦的大家庭,也羡慕当地社会所能提供的照护资源。

  • paguri
    paguri2024-08-18 09:16:51重庆

    太轻

  • 眯眼睛
    眯眼睛2024-07-19 23:38:23北京

    不是你经常看到的那种冲突,没有悲怆,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和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不甘,就只是平和的感恩,珍惜,好好珍重自己,珍重身边人。对我来说,也许我没那么幸运有大家庭的保护,也许我没那么平和接受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病痛。终归只是一段还行的旅程。

  • 不靠谱
    不靠谱2024-07-23 15:52:15黑龙江

    作者诙谐轻松的写出沉重的话题,很佩服,可能回头看确实是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但正处于照顾瘫痪老人的我很难轻松起来,熬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我已经回忆不起最初那个爱我顾我的姥姥了。

  • 曼仔
    曼仔2024-07-30 18:09:28北京

    选题非常好。近年来照护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被看到和讨论的话题,也是因为老龄化社会已经势不可挡,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里面有几点印象很深。其一是人不仅要学会照护他人,还要学会做一个被照护者,认识到示弱亦是美德,这个上野千鹤子也讲到过;其二是疾病会重塑人与自我的关系和人与外界的关系,关于自我的身体了解和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病人,其实都是更需要被普及的教育。分享很真诚,但或许是因为话题太切身,作者人类学者的身份和视角不太容易找准距离,太近了过于残酷,远了又显得力度太温,整体有意犹未尽之感。非常希望作者能就这个选题再做一些拓展探讨。

  • 嗯啦啦
    嗯啦啦2024-08-14 16:20:40江苏

    有种文学性和学术性都不太够的感觉,但还是提供了一些视角。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