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生命之侧:关于因纽特人,以及一种照护方式的想像》(简体)丽莎·史蒂文森【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思源道
    思源道2024-08-02 13:32:59云南

    20世纪50年代,患有肺结核的因纽特人被加拿大政府从社群中强行带离,送至南方的疗养院治疗;面对80年代因纽特人出现的自杀潮,加拿大政府设置匿名电话专线的形式意图为其提供照护(care)。生命政治(bio-politics)贯穿于两个时期的照护政策,“延续个体的生命”在此构成了所有照护措施的起点,个体被化约为某个范畴中的抽象一员,接受政府无差别、标准化、匿名的关怀,其面临的生活细节与置身的社会联结却遭到无视。 这样的照护逻辑无疑与因纽特人的族群文化相疏离,并造成了集体性的心理创伤,因为对因纽特人而言,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其组成部分。透过因纽特人的命名规则——生者继承逝者的姓名,生命在逝者死亡后仍然延续。因纽特人"living mournfully"的态度,亦映射出生与死之间的模糊边界。

  • 一块红布
    一块红布2024-10-05 02:20:44加拿大

    我很喜欢作者把意象作为意义的不确定性的那种张力融入到自己的书写当中。本书对“匿名照护”逻辑的批判、关于自杀的思考也深得我心。不过,扣一星是觉得民族志的部分有点单薄了。

  • 徐三肨
    徐三肨2024-10-10 06:43:59江苏

    「其中包含了一项伦理工作,那就是把他人当作和我们一样富有想像力的存在而关心。而这项工作无法预先描绘出轮廓。」

  • Shadow
    Shadow2024-11-11 10:13:21云南

    stevenson写得足够精巧,把细小的褶皱慢慢掰碎。ta看似是“意识流”的写法,但在引布迪厄的羞辱,是一环与一环的咬合。

  • worldsy
    worldsy2024-11-13 00:06:08上海

    没有揭示自杀潮的原因,但可以看到官僚体制(将生命视为资源的无差别照护、如同“自杀游轮”的盛大的自杀防治年会)、现代时间(令人反思吊诡的两个钟)等对因纽特人“生命”观的影响。因纽特文化里名字的死生延续确实引发了我对另一种生命意义的想象:如果我的名字继承着前人也将被后人继承,那么重现/佐证前人的品行(理论上是良好的)即是天赋责任,肉体死亡也不再可怖(即“生命在自身之外”)。 ps:不太适应作者的写法,可能是凸显把“意象”(image,体现为呢喃、梦境、歌等)当作研究方法的特性,全书充斥着意识流动的痕迹,实际参与观察的描述比较稀碎,注释和正文同样heavy。

  • 赎罪羊
    赎罪羊2024-09-21 07:50:42广东

    在关怀上,图像好过语言。匿名关怀不是关怀。起名赋予生命。关怀是无论生死永相陪。对我的帮助:我最初读这个书是想了解日常生活中伦理判断的人类学,读下来感觉太意识流了,和雷天助伦理人类学那种哲学式论证大不相同。最初读不懂,后来和中村老师聊了很感动,现在忘了感动在哪儿了。本书反驳了《照护的逻辑》,这一点论证可以之后读后者时再回头来考虑是怎么发展的,作为一个潜在批评者,用来补充论证。和久保合宿报告上提到的石井著作有类似之处,或许之后可以以此为契机去读石井。又是一种人类学和民族志方法论。

  • Tsiao Tso
    Tsiao Tso2024-10-21 14:40:15四川

    生命在其自身之外

  • 麒麟
    麒麟2024-11-20 17:39:24北京

    其实非虚构也不是说你一股脑把所有东西丢进书里就完事了,文笔也很重要,话都说不利落就写书了,看的过程会怀疑作者是不是有点语言障碍之类的毛病

  • Surnager
    Surnager2024-11-15 16:01:35上海

    很少见到那么细致的翻译了,居然非常好地保留下了原文的感觉。

  • 道山梁仔
    道山梁仔2024-11-26 20:09:16上海

    不认真读有些还挺难懂的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