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家的一生》林德尔·戈登【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素素
    素素2024-03-13 20:29:45广东

    一个又热闹又正常的女生做不了有洞见的作家。伍尔夫那张经典侧脸,像一个符号,高挂在它文字之上。

  • 洋洋
    洋洋2024-03-31 12:00:11浙江

    “因此,如果生命想要逃脱日光的局限,它就必须召唤出那片阴影。”

  • Franz_kafka
    Franz_kafka2024-03-26 17:34:18浙江

    “他们再也不会比现在更幸福了。”(这是关于一位作家如何战胜家庭悲剧和疾病的故事,写这个故事,是为了反驳强加在女性生命中的厄运和死亡情节。/我们只需想想电影时时刻刻里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那在劫难逃的形象,扮演那位作家的女明星永远皱着眉头,以表明她有多少深刻难懂的想法。老天爷!那个女人在不生病的时候是多么享受她的生活,我们真是热爱女受害者的形象啊。唉,我们真是爱这样的形象。)/过去是美好的,因为人不可能在当下就意识到某种情感,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延展。/她留下将近四千封信件,四百篇文章,还有三十卷日记。/她会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出不同的面目。“多奇怪啊,”她承认,“我竟然有这么多个自我。”然而,她总是掩藏起那个作为小说家的自我。“为了写作,我必须是私人的、隐秘的,我要尽可能地隐姓埋名,潜藏自己。”

  • Eva
    Eva2024-03-31 00:33:00广东

    夜与日。纵身跃入黑暗。作者写就这部传记的目的,是不希望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被误读。公众对她的人生的看法不该是“疯疾”与不值得信任。母亲朱莉娅的早逝、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的情绪失控、姐姐斯黛拉与哥哥托比的离去都让弗吉尼亚陷在忧郁情绪。异父哥哥乔治越矩的行为令她加深对男人与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她曾坦言羡慕托比能接受优质教育,如饥似渴阅读经典作品,努力抻长自己的学徒时间,跳脱生活之外书写与创作。日记是“原材料”,小说是“完整的文章”。她更擅长为死者“画肖像画”,以想象来实现真实。她对普鲁斯特的赞美高于同时代的作家。死亡如天赐般成就他们的创作。以作品方式还原死者形象获得永生。《海浪》是她的人生作品。她向内听从声音,想象一段探索的旅程,发出公众之声与个人之声。记忆与肉身消亡亦不能阻挡公众之声继续回响。

  • 陆钓雪de飘飘
    陆钓雪de飘飘2024-06-10 13:15:36山东

    这是我读过最接近我自以为的伍尔夫本人面目的传记。伍尔夫,布鲁姆斯伯里圈子的内在核心,看似同性恋实际性冷淡的家庭婚姻幸福者,精神病史家族遗传人,责怪父亲但却最贴近父亲的女性,爱开玩笑的表演家,时而因为宇宙而放弃社交的社交达人,忘不了原生家庭和剑桥小圈子的传记式虚构文学家,讽刺所有作家的作家,维多利亚最后一位英国淑女,通过从小阅读和观察和反思并不断进行日记与书信写作终于在四十多岁写出名篇的努力者,不理解姐姐能放浪形骸与理性社交并重的旁观者,可以跟姐姐的丈夫调情也可以让丈夫向姐姐抱怨自己性行为有问题的四人行小组,终归将亲友之死化作了文学思想和不朽观念的大师,可做到将雌雄同体变形为自然意念的艾米丽·勃朗特之后的圆人,古希腊文学忠实粉丝以及又一位超级莎吹,还有钓雪补充的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写作家。

  • 退相干
    退相干2024-04-19 23:55:45湖北

    林德尔这本传记不是按照编年体细细梳理传主的一生,也没有做到包罗万象般的详实细致,它少了对隐私的探秘窥视,但她将一切落点都放在伍尔夫的作品上,去追索伍尔夫作品中每个意象每个细节幽微的源头,同时旁征博引对比分析,所以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作者论角度的文学批评来读。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写道,“在一个阴暗的早晨,拉姆齐先生沿着走廊蹒跚而行,他向前伸出了胳膊,但拉姆齐夫人已于前晚突然逝世,他虽然伸出了双臂,却无人投入他的怀抱。”林德尔同样写到一个细节:伍尔夫的母亲去世那天,她的父亲“步履蹒跚地离开朱莉娅的病床时,十三岁的弗吉尼亚伸出手臂,但他不耐烦地与她擦身而过。这一幕永远地留在她的记忆里”,看到这里,我的思绪被拉回《到灯塔去》,那张开的双臂与无人投入的怀抱,原来源头在这儿,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 小波福娃
    小波福娃2024-04-24 11:24:59上海

    以作品串联来还原屡受争议和误读的伍尔夫,很好,很伍尔夫style。看完这本决定今年立个flag,把伍尔夫全部作品都读和重读一遍,真庆幸我又恢复了读文学的胃口,并且还有这种体力和雄心啊。这本以后是读伍尔夫的案头必备书之一了。

  • 夏天珍珠梅
    夏天珍珠梅2024-04-03 22:37:26北京

    是这些部分让我很喜欢:1. 在《海浪》中她探索的不是“生命历程的固定形态——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出生、上学、婚姻、死亡”,这是一种“贪图便利的行为”,“因为它无法看到在公共行动舞台之下的、使生命发生转折的种种不易察觉的情节。”(这些名词确实离人性的关键非常远)2.当“种种努力或是生命本身都毫无意义时”,或者之后,原来人还是要追求某种正义(?)和价值。——这些,包括第一条也是“传记”的意义。

  • 张少侠在江湖
    张少侠在江湖2024-04-01 00:15:02福建

    喜欢的下雨天+窝在宿舍读伍尔夫=安静的幸福。“我要像一片云一样漂浮过海洋”。在传奇故事的阴影下,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

  • 沐桑邑
    沐桑邑2024-05-20 22:07:44浙江

    林德尔·戈登在这本传记中巧妙又精准地指出了伍尔夫的形象标签所隐喻的社会文化演变。现代流行文化开始逐渐扭曲和利用伍尔夫的“性格”,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总是将她的人生局限在疯癫与自戕的痛苦中。挥散这些或许是“误读”的迷雾,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强大的、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一位不知疲倦的精神探索者。

  • bird
    bird2024-04-10 18:47:54贵州

    读前几章很入迷,揭示了一位固有错误印象之外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她的家人及他们的早逝,对伍尔夫所带来的持续弥散的影响,。后面则多以作品入手,憾读过伍尔夫作品太少,就不太能沉浸文本当中了。但它依然适合对伍尔夫感兴趣的所有读者,感受到她蓬勃的创造力和超越的精神力量,打算啃点她的书再来重读。

  • 闻夕felicity
    闻夕felicity2024-04-10 14:50:11江苏

    写小说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写书评与发言稿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其实有点难拼到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像磁铁的指南极和指北极,倔强地指向全然不同的地方,虽然有某种特质让它们仍旧在更深的层面上显出共通性。这本书呈现了一个波动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有时让我感觉不认识她了,有时又让我感觉更接近她了。这种波动必然比任何僵化刻板的形象更接近真正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作者非常善于把握论据、推想与结论之间的平衡,她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分析读来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哪怕未必赞同也能对其中的合理性不住点头,并借助她的句子而对之前如幻影或粼粼波光一般难以捕捉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有更结构化的捕捉。

  • Yxm
    Yxm2024-06-24 16:39:56广东

    看完觉得我应该去把海浪读完

  • Lottie
    Lottie2024-05-17 14:30:36上海

    并未用线性传记叙述的方式串联起弗吉尼亚的一生,而是通过作品、日记和书信穿插探索着。弗吉尼亚曾在1921年的日记里回忆起1890年8月的普通夏日,她说生命的重要时刻是隐藏在普通日子里的普通事件,一个遥远夏日里海浪拍打的声音,这是弗吉尼亚创作生命的模式和节奏,是“存在的瞬间”流动翻涌的样态。The waves broke on the shore,真是迷人的一生啊,“我不相信衰老,我只相信人们永恒变换着朝向太阳的角度”。希望今年夏天能把家里的伍尔夫文集读完。

  • 祝羽捷
    祝羽捷2024-06-08 18:49:48上海

    母亲早逝的悲痛、性骚扰的阴影、精神健康的挣扎、伴侣与生育的抉择、女性间的深厚友谊、性与婚姻的复杂议题、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以及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挑战……在宣扬女性为家庭天使的维多利亚时代,伍尔夫的癫狂和奔放像是对世俗之见的反抗。我喜欢她那神经质的敏感,不受束缚的意识流写作风格,不懈努力自我教育,疯癫的生命力,bloomsburry的智力社交圈。

  • 胡小猴
    胡小猴2024-06-15 21:36:47江苏

    这是一本以接近伍尔夫本人的文字风格书写的伍尔夫传记,抛开生命和生活的各类表层信息,直抵传主的精神内核,将伍尔夫心灵世界的成因,以及含混复杂微妙和超越时代的独特性,揭示得足够清晰和深广,令人叹服。这本优秀的伍尔夫心灵传记,同时也是帮助有效进入伍尔夫各时期代表作的优质导览图。伍尔夫的作品、思想和主张,常常被作庸俗化的解读和挪用,这本传记做到了与她的思想深度和审美水准相匹配,非常难得。

  • 要么写要么死
    要么写要么死2024-04-20 01:37:36北京

    如此细节,每一个坐标,每一个人名,每一段日记的引语,每一个小说的原型,是跳动的,是滚烫的,是鲜活的,是毫发毕现的。圣艾夫斯的海浪,塔兰德屋的灯塔,第一次抽到鉴书就是自己最爱的伍尔夫,还是在她的纪念日那天发现的,太过凑巧。之前读过杨莉馨老师的那本“英伦百合”与“写下来”的上卷,而这本注定是一次不平凡的阅读旅程,会反复重读,不仅陪伴毕业论文初期,也会贯穿我写完专门献给她的小说《蝴蝶手册》。如果生命是不息的海浪,那么传记引领我们窥见细小波纹中的褶皱。她通过书写在现实中搭建另一种真实,而你在阅读里完成一次交错时空的击掌。

  • 韧勉
    韧勉2024-04-02 12:40:49北京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代表人物,女性主义先锋。这本传记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特点是,记叙作者的出生,家庭成员,友人,作者的成长与经历如家庭变故,亲人的死亡等材料,将它们与女作家的文学作品溶为一体,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家要表达的观点。她自身经历的一些零散的记忆,构成了她文学作品的基石,例如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格的变化和她的小说《到灯塔去》的关系;而在《海浪》这部小说里,作者探索了一个小圈子中的六位友人持续一生的关系;在《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弗吉尼亚玩味地设想了一个两性结合体的理想概念,这与作者和薇塔的亲密友情有关,总之,读这本传记最好和作者的作品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 刀叢中的小詩
    刀叢中的小詩2024-05-25 21:30:46北京

    《作家的一生》——一反坊间对于伍尔芙女性旗手和抑郁患者的固有评价,她的女性意识,更多是出于一种文学的自觉。所以说,当她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不仅仅是用来写作,还安放了她的所有情感和生活。她的绝世高蹈,绝非个人感情的受挫,而是对人这一物种的不满。她说,凡是意识到自我的人从今往后才是独立的;他永远不知疲倦,他明白生命苦短,所以完全沉浸于深深的而又适度的幸福之中。他独立生活,而别人是繁文缛节的奴隶,在醉生梦死之中听从生命悄然流逝。一旦循规蹈矩,一旦人为亦为,呆滞就笼罩着灵魂中一切灵敏的神经和官能。灵魂变得徒有其表,其中空空;迟钝,木然、冷漠。

  • 林中鹿藏
    林中鹿藏2024-08-13 17:02:43安徽

    Lucy's 75·历史投影,提纯生命。戈登将伍尔夫的创作与生命历程水乳交融,着重探究伍尔夫对生命阴影和女性天性的把握,这种探寻是与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那本书里表达共通的。伍尔夫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小说题材的创新和女性主义视角,更在于思想性的高度提炼,她把她对人性的思考放进作品里,以第三种声音存在。对于我们这种脑海里时刻有小人在跳舞的人来说,这种意识流表达实在是精准的写实啊,生命的孤独从来不是独自一人,而是永恒的对话者。 作者写出的是真实的、历史的伍尔夫吗?不一定。但作者写出的一定是伍尔夫的真实、伍尔夫的历史。我非常喜欢戈登对伍尔夫自杀的诠释,“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杀就是跨越时间的阻隔去拥抱过去的一种方式”,是的,她回到历史中,她像一片渐进消失的海浪,回到她的海洋。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