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古道》(新经典文库:罗伯特·麦克法伦作品)罗伯特•麦克法伦【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vivida2024-04-29 18:43:52阿尔巴尼亚
有幸细读新版校样,在北京最冷的一个月里沉浸在如此广博迷人的天地。谢谢编辑。行走古道,幽魂出没(The old ways, the haunted ways),麦克法伦的“随身行李”是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是逝者的往事,比如一战中殒命的诗人爱德华·托马斯;若有向导,他们也和一方水土有最深切独特的关系。比如写《漫步巴勒斯坦》的作家拉贾,在他看来:“徒步旅行是一种反驳的手段,来驳斥别人对家乡群山如此无知的解读;步行也是一种讲述和发现的途径,发掘出杀戮和贫瘠以外的故事。” 每一片土地都需要这样重新解读历史和现实, 能够绘制个人心灵地图的行者作家。无论身处何种“异托邦”,有麦克法伦这样的步履、视野和心智,就不会迷失其中,反能找到讲述之道。
- È2024-05-07 00:13:52广东
根那一章特地多看了几遍 做一个“绿人” 枕着苔藓枕头 置身树木之间 聆听声景 接受周遭环境给感官的各种礼物 会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 此情2024-06-08 21:31:23山东
看过两个人翻译他的三本书,两本飘逸灵动,这本内敛优雅——相同的文本在不同人的认知和表达里,体现着不同的学识和理解。但是,也恰恰是通过两个译者的笔,我看到原书作者的真正风格,像阳光照在不同的侧面,展示出来的,都是内里的质地。罗伯特·麦克法伦的书写,极具诗意,是行走者能够写出的最美篇章,也是书写者能够深入的自然极限。他走过的是自然,更是人文历史,诗歌地理。行走的是里程,却并不只是线性和矢量,那是全方位的探索与体会,深度与广度不可限量。 我喜欢行走,尽管孱弱,体会有限,却有太多共鸣处,在心中激荡。也有太多他替我走过的地方,深刻而诗意地存在着,我好像熟知它的过去与未来,却永远不会抵达。
- 新经典2024-05-15 15:14:55北京
《深时之旅》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最具哲思的作品。这是一次百科全书式的大地漫游,麦克法伦踏上12条通往未知与奇遇的路,感受其间的风景,唤来往昔行人的魂灵,在自然与图书馆间自由穿梭,解读隐匿于大地上的歌谣、符号和秘密。这也是一趟回忆与纪念之旅,走过外祖父生前常走的路,走过天才诗人爱德华·托马斯心爱的路,每走一步都在向逝者的过往靠近,每一步路都在重写逝者的人生。《古道》让我们重新学会走路的艺术,当我们也开始慢下来,好好地走一段路,日常的散步也是一场小小的冒险。
- 珍妮的肖像🦤2024-05-28 21:11:28山东
古道,不仅有烟芜的陆路,还有船行的海路。麦克法伦,简直是调动全身神经元去隔时空感应丈量,不同古道关联的历史传说、诗歌文学、人物故事、地质考古、博物艺术,摸索穿行古远的小径,辨析思索路通向的无数老灵魂,关联相遇,向更深的隐秘而去。 “走路的时候,双脚不停拍打路面,于是路的一部分就向上跑进了你的身体。” 麦克法伦行走三部曲之三。
- 光棍机器2024-05-30 00:00:35江苏
看着看着就开始惊叹这群人的人生容错率怎么这么高,出了门就能暴走,好像有去无回都没所谓,职业千奇百怪,干一行不影响再干一行,诗人浓度超标。对作者就想到那句话,“一个人出门太危险了,带上这个(人)吧!”
- 杨潇2024-06-24 23:17:07重庆
没想到最喜欢巴勒斯坦那篇。
- may5ye2024-05-28 10:33:39北京
写得好,译得好。运用多重视角和几次解构,笔调却保持着轻松、审慎和开放。麦克法伦以他亲身踏入古道的步履,信手拈来的智学和传说,和斑斓的景致与古旧的幽魂交缠,创造出悠远畅意的行走诗学。然而其立场也实在让人犹疑,不免感到他对探索古道的痴迷何尝不是人类中心视角下的奇情和造作,始终维持着某种自视甚高的残酷。《片麻岩》一章尤其令人不适。 所幸在玛尔伦和李娟的作品中为这不适找到了更确切的依据:唯有紧紧依靠土地生灵的劳动与生活,以及予其休息和康复的迁徙和关照,才能与自然建立恒久舒适的关联,免于书中悼念的亡灵那般无端的虚弱和空无。
- kokomi2024-06-13 21:42:05浙江
评分虚高,被豆瓣编辑忽悠的一天
- 梨梨懒如春2024-05-28 21:05:25北京
话说脚踩森林与草地不怕蜱虫也就洋人们敢干了,麦克法伦还说了蠓虫讨厌…成千上万的翅膀们在深夜将岛屿拔地而起;萨满史蒂夫用无数动物尸骨和器官填塞的人类骨骼“悬兄”和他那近乎变态的肉食癖。在深林倒头就睡,看见水就要洗澡,便必会在圆环的深夜撞鬼,在贡嘎雪山和阿尔卑斯的高反…与贝克比喻丰富又充满末日感觉的游隼不同,他更偏向文学学术写作,对作家爱德华·托马斯充满深情的三重书写和追随。唐斯丘陵之于托马斯如同辋川之于王维。我也曾进入英国南部的森林,看过那倒下的参天老树,一切染满绿油油的神秘童话,和朋友们徒步去巴塞郊区的山上戴锡纸帽等外星人,在西藏5000米高的山上经历过灵魂出窍般的高反,夜晚在箭扣长城的断崖和碎阶边攀爬。我们必会在荒野和古道中感应到万灵的呼唤,又强烈追随心爱诗人的行踪,想在此时敲出些许回音。
- 欢乐分裂2024-09-30 15:00:07上海
“写作和行走都是持续的活动,是奔跑的针脚。”步行是反抗生命虚无和流逝定局的方式,是内心的迁徙,因为“风景不是被动的凝视对象,而是变化无常的参与者”,风景是隐含动作性的集合名词——光照、湿度、气压、土质、动物鸣叫、云彩的阴影,共同组合成稍纵即逝的动态,人唯有在现场的亲历才能抓取这些不可复制的瞬间。 以双脚丈量大地,以行走书写诗意的栖居,英格兰的白垩纪、苏格兰的花岗岩、贡嘎雪山的朝圣者,个人经历会同无数惊心动魄的前人往事和真假传闻,写得优美深邃,方寸心事与宇宙洪荒,当下与史前,土层和足迹覆盖叠加,脚下的道就是心中的道。 作家爱德华·托马斯一章凄清寒骨(凸显的幽冥气质是“古道”基调),他认清自身与世界的距离、肉身和心灵的距离、现实和爱情的距离,但他无法选择通往天堂或地狱的路。
- 闻夕felicity2024-05-25 14:27:39江苏
“道路”是不言自明的概念,就那样摆在面前,衍生在脚下,只需要人去走。去跟着前人走过的痕迹、从出发点开始、左脚换右脚、积跬步以至千里,就这么简单。但是走着走着,“道路”的概念开始模糊,就好像盯着一个字看久了会突然不认识它。“道路”的存在与否应当以多少时间为定义成立的范围呢?路存在吗?存在过吗?还存在吗?还会继续存在吗?我们知道这条千万年前的路存在,是因为有足迹作为见证,那么足迹是路的前提吗?还是后果?如果这条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足迹的存在,那么那些曾有人走过而没有足迹恰好被得以封存千年的地质条件所保留下来,那些曾经被行走过、又在千年的风沙中消失不见的古道,还是古道吗?还有羊道、候鸟迁徙的路径、帽贝回家之路……许许多多人类从不承认但却比人类都要古老的道路。我们走路,路也走我们。
- 异食_East2024-09-06 09:28:14浙江
或许是真的,也或许是作者无意识的写作倾向,尽管《古道》写到的女性比《念念远山》更多,但登山与荒野步行在作者笔下都给我一种男性的“阳刚”气质,后者涉及海洋时还包括对动物的滥捕滥杀,二者则同时具有对家庭责任与社交的逃避,将之美化为对大自然的征服(当然了,“征服”这个词也颇具阳刚气质):尽管我对妻子破口大骂、难以承担家庭责任,但当我走入自然,自然不会责备我,我亦可征服它。作者的笔触是细腻(对我来说过分细腻乃至啰嗦)且大部分时候中性的,但涉及的男性人物总是让我觉得很微妙。
- Sarah2024-05-16 16:04:30内蒙古
旅行途中随身携带Whiskey,非常British;如果有地图配上路线就更好了…徒步本身即是对身体心灵二元论对强有力的挑战,无论是追求Xenotopia带来的愉悦还是单纯把它作为一种修行,人们的确只有真正迈出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某种存在的意义。
- 寒蝉夜鸣2024-06-13 10:47:36贵州
对于一个生活在群山包围的省份,从小就满山遍野跑的我来说,大部分的内容描述得很细致但是没法共鸣触动到我,反而是在海边和冈仁波齐转山的部分读着更让我觉得津津有味。有一段对于跨越千年的印记的描述真的十分贴切:“是谁留下了这些如此特殊又如此普遍的印迹?那个年代,芦苇笔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上刻下了最早的象形文字,而此间人们在留下自己的印迹时,又作何感受? 追踪这些足迹,在边上留下自己的脚印,绝不像时光旅行,即飞速回到中石器时代那么简单。不,这种感受的奇诡之处,在于一种共存:史前和当下如此相契,已分不清是谁在追随谁。正是这种亲疏一体,让这些足迹具备了令人不安的力量。它们属于最早的文本,来自毫无文字记述的历史时期。循着这些足迹,我们正在读一个最早的故事,不是墨印的,而是脚印的。”
- 橙与珍珠2024-06-10 15:05:58福建
几乎可以在他的文字里冥想;等我读完另外两本再整合感想。
- 小李切葱2024-12-05 15:30:32北京
书是好书,但挑人,慎入。如我,读的艰辛,不断走神,没有类似古道的行旅经验,绝难代入,更无法想象,作者大量引述与描写,便流于堆砌,无从共情。徒步行走,本不在波澜曲折,个人陷入其中,去看去听去感受,那是极主观的体验,有别于风俗人情,风林火山,靠文字写,是让文字为难。
- 故事定型胶2024-10-17 21:55:29上海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人文地理书,兼具未知世界的探索、个人心灵的感悟和文学世界的共情,在优美文字的编织下如同交响乐章在脑海中展开。地理从来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一定是在人的行走和感知中慢慢显现出来,和人的生命共同描摹出意义,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生命地理学”。有些好书会让人一口气读完,有些书则让你舍不得读,还会不断回去慢慢咀嚼。罗伯特·麦克法伦的书对于我来说是后者,他在国内出版的四本书我都买了很久,这才读完第一本。
- #ArtfulDodger#2024-07-07 14:56:45浙江
这本就彻底写到人和自然共同构造的道路了,也是三部曲里终于写到了我曾经走过的地方,让我终于不用纯靠想象而是可以调用回忆一起和麦老师一起走一段了,越读越想再次走上英格兰东南如绿草中的白蛇一般蜿蜒的白垩小道。这本书虽然涉及的地理范围更广(甚至还出现了蜀犬吠日),但是对话的核心都是爱德华·托马斯(罗伯特·弗罗斯特那首Road not Taken原来是写给他的)。和之前相比人的成分越来越重,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深时之旅》的线头,再次感叹麦老师真的是成长型作者,书和书之间都有暗线相连。
- 寻常2024-07-06 17:49:33上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读来并没有想象中的引人入胜和畅快淋漓。反而是之前看的中文作者的类似书籍更得我心。但作者的笔力还是能够让人瞬间置身于他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一切放佛就在眼前,就在脚下。作者在茫茫大海上枕着漫天繁星睡去还是很令人羡慕的,大约是有种“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浪漫吧~最喜欢漫游和归来的章节,不管是巴勒斯坦还是贡嘎雪山的故事,亦或者是拉斐留斯以及爱德华·托马斯的人生经历。看到《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的时候一秒回纪录片里看到的西南联大师生一路往南的情景,是时候好好看完《重走》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