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谢爱磊【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Nick
    Nick2024-05-04 12:03:00江苏

    即便是面向公众的非虚构写作,教育再生产这个领域也已经开始卷了。故事基本讲得浮皮潦草,光靠卖情怀已经吸引不了读者了。

  • 花衣云影
    花衣云影2024-05-28 15:49:23北京

    作者把因和果进行了颠倒,作者认为,中下层子弟无法通过高等教育向上流动,原因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缺少除了“做题”之外的其他“能力”。但某些“能力”与其说是“底层逆袭”之道,不如说是迎合上层阶级趣味和获得虚假身份符号的投机行为。作者既然用布尔迪厄来立论,拜托再读读布尔迪厄,布尔迪厄把资本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其中文化资本是最容易被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代替的。而中下层子弟唯一可以获得的,恰恰就是文化资本。中下层阶级无法通过文化资本向上流动,是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被上层阶级垄断使文化资本失效,是阶层固化的结果而非原因。原因要到上层那里去找,而不是在中下层阶级里挖。就像一个人去路边摊吃坏了肚子,你应该调查是不是路边摊用了地沟油变质食材,而不是调查这个坏肚子的人是不是天生脾胃虚弱?喜吃寒凉东西?

  • 韧勉
    韧勉2024-05-04 12:40:46北京

    本书的优点是样本多样,作者选取了武大、复旦、中山三个老派985高校中的几位“小镇做题家”学生,追踪了各位同学在大学入学、大一暑假、大三暑假和大四就业四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其中提及大部分农村孩子上大学之后缺乏规划性,社会活动参与有限,即便有些家庭愿意在孩子教育上加强投资,有些孩子也会选择不烧钱的爱好提升自己的全面技能,比如英语、演讲等等,孩子们面对大学生活,觉得自己只能成为某一种理想的主义者,并不能成为大学的“玩家”从容应对大学生活的冲击,这一点在找工作找实习中反馈的差异化更加明显。本书缺点是分析水平有限,很多表达感觉是在生拉硬套各种社会学流行著作的经典概念,缺乏自身的深度分析与体系化建构,最终结论也没能在传统观念上有太多突破。

  • 多汁多
    多汁多2024-05-15 05:45:26上海

    也就是主题这几年很火(有点二十年前农民工流动打工那种火-阶级问题的换一个场域,布迪厄和福柯也没变)。学术水平完全体现了教育学是社会学哲学婢女的学科地位。听过其讲质性&混合研究方法,没有自己理解,英硕课程的复制。问题意识不突出(描述教育结构还是教育结构化的过程?)+方法平庸+模仿一些经典教育社会学的作品…但其实不如B站什么剑桥富二代和小镇985对话作为研究范式+学术分析有意思啊…这反而似乎在证明作者也是个学术老实人,是他笔下小镇做题家那一挂的…

  • 噼里啪啦博物馆
    噼里啪啦博物馆2024-05-14 15:43:12北京

    【276页第二段有错别字,问卷调查不是文件调查】起这个书名真的是讨巧,估计销量不差,但也是真的写的不好,有点浪费这个书名。(1)前面几章说明问题时竟然用大概本科小组作业的比例对照表格+文心一言看图说话水平的解释,还不如删掉全部做成畅销书写法。(2)前几章一些测量指标也很惊讶,文化资本投资用去科技馆和动物园来衡量,这是社会结构性问题放在家庭这个纬度测量不太合理吧(3)全书都和布尔迪厄对话没啥问题,那这不就是一两篇期刊论文的体量加一堆访谈材料来撑起来全书吗,而且访谈材料一个一个放有点不理解。(4)本书撰写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假设是“高等教育机构常被视作进阶精英阶层的阶梯”,这个假设在如今的中国还成不成立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的核心命题,这个大前提都会变形,那么很多探讨可能就会显得过时了。

  • 好大一个脸盘子
    好大一个脸盘子2024-05-09 13:21:32北京

    空有一副小镇做题家的躯壳,缺少社会议题的人文关怀,写得跟一个长篇报告一样

  • Y门食客
    Y门食客2024-05-20 18:41:12河南

    多么好的主题啊,可是作者在研究些啥啊……

  •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2024-05-13 22:57:33北京

    和《金榜题名之后》的问题是差不多的,书的内容就是访谈录节选、套用布尔迪厄、威利斯等西方学者的大词,这么写的话,写一百次差不多也是这样。其中有些数据统计还算有点意思,但比较差的部分在于蹭了“小镇做题家”这个关键词,对于该词本身的演化路径和使用语境却比较缺乏认知。要认真写的话,必须分析契丹社会对大学(文凭)地位的“信仰”的独特生成背景,在此基础上去书写“信仰的破灭”这一历时性的过程。

  • Accélération
    Accélération2024-05-23 17:41:07北京

    依旧是非常混乱的文献对话,叙事一会儿就插入一种理论,很僵硬..... 但是至少它有学生的声音,比某本名不副实的书来的好.

  • 初晓
    初晓2024-04-28 22:22:21山东

    “小镇做题家”一词其实让人感觉很悲哀,农村的学子想要实现阶层跨越着实困难,这是现状。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一代人走进大学,见识到了新的世界,在培养他们的下一代时,他们自然会注重对孩子的文化培养。 事实是,现代农村人已经开始注重对孩子学习意外技能与文化的培养。 希望,其实还是存在的。

  • 思源道
    思源道2024-05-11 17:00:27广东

    可以和《“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金榜题名之后》对照阅读。 人生坐标的几何移动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亦指向自我认同的转变和情感状态的波折。穿梭于城-乡、家-校二重文化边界之间的小镇/农村青年,基于文化资本占有情况和精英大学游戏规则形成了“小镇做题家”的生存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为对既有评价规范的疏离和自我低估的倾向。在对精英高校生活的探索中,来自农村或小镇的学生以“知难而退”或“维系优势”的行动模式回应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当故土赋予的身份认同在通向城市的过程趋于坍塌,城市精英的社会角色却也难以承载他们的自我定位。做题能力的优越绝非畅行无阻的通关文碟,在遭遇就业市场时面临的困境映射出“小镇做题家”们的“后知后觉”,其路径依赖、“忽视软件”与机会主义的职涯规划特征暗示了再生产的最终结局。

  • 游大林
    游大林2024-05-07 18:11:52福建

    只能说内容似乎配不上这本书名。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本想看到更多相关的叙事,看到这些人历经10年来的变化。但是至少没有读到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感觉没有真正走进这些访谈者,获得的结论也几乎是一些常识。无非是小镇做题家们进入大学各种不适应,性格不够开朗,视野不够广阔,缺乏自我规划、忽视软技能,这种对高中生存心态和策略的沿袭使得他们处于一种尴尬悬浮的境地,既不能彻底摆脱过去的惯习,又无法形成新的策略……文中的分析大多引用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者个人的创建似乎没有。或许唯一让人佩服的是作者能够做这样的大规模长期跟踪式调查。两星给内容,一星就给作者的情怀吧。

  • 渔樵
    渔樵2024-05-03 09:07:08北京

    就像本书封面中所写的那样,“农村和小镇青年的向上流动,不仅意味着人生坐标的几何移动,更意味着生存心态的艰难调试。”可以说,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乡村大学生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彷徨、挣扎、成长与重塑,也能对“小镇做题家”融入大学和社会的艰难心路有更多的了解。

  • malingcat
    malingcat2024-05-27 23:47:47上海

    教育社会学著作,十年里作者走访了多所高校的2000名农村籍和来自小镇的学生,本书主要依据对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调查而完成。主要方法是问卷和深度访谈,访谈部分呈现得比较好,读起来有一些“小故事”嵌在文字里,有亲和力,因此我觉得比另一本金榜好看。本书使用的理论框架和援引的经典都是西方的,多少有点让人遗憾。本书没有轻易下结论,因此不一定能满足大众对于这个话题的情感和道德需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严谨的社会学著作与观点鲜明的非虚构写作划开了界限。读本书之后,接着看了远子的《光从哪里来》,是写“小镇做题家”的小说集,搭着看,互相生发,更好。

  • -
    -2024-05-22 08:40:30浙江

    “小镇做题家”并非擅长做题,而是只能依赖做题;“小镇做题家”也并不是在说他们擅长什么,而是在说他们心里缺乏什么。 作为教育者,需要把欠缺的东西给他们补上去,让他们可以去拥抱更广阔的人生。这是教育要做的事情,是“心灵捕手”而非模具抓手。

  • nobody
    nobody2024-05-12 18:11:40北京

    作为大学的失败者,体感上对于解答为何如此和应该如何都没有太多启发。或许前置的问题应该是大学是如何运作的,大学是如何和学生交互的,以及我们希望在大学中获得什么。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归结于环境,人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但试图从过去的成长历程中得出答案多少有些刻舟求剑。

  • 秋蝉
    秋蝉2024-05-14 18:03:04北京

    难看,量子完了

  • 小楚
    小楚2024-05-10 14:42:15湖北

    总体上算是一篇很好的调研报告

  • 胖紫
    胖紫2024-05-07 11:45:41山东

    作为小镇青年,我希望各位不仅要做:做题家,还要做生活家,做自己的经纪人,做自己的规划导师,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纸学历太单薄,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头脑更加灵活,来喂饱肚子,从社会这个市场找到适合的营生或者是梦想。

  • 影随茵动
    影随茵动2024-05-07 14:43:27北京

    这本书主要取样的是90后的“小镇做题家”,与80一代的“小镇做题家”面临的客观现实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命题已经变得更加荆棘了。其实阶级越级不止于农村学子和小镇青年的举步维艰,而是所有普通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这本书关注更多的还是个体在社会流动征程中的心理和感情的艰难转身。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