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荒原:一部文化史》(人文与社会译丛)维多利亚·迪·帕尔玛【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凉埃2024-05-09 08:11:35广东
自然景观和文化意义交融之下的荒原,是本书讨论的主题。在作者笔下,借助对文献、艺术作品等的追溯,荒原终是成为了演化视角下的人造概念。人类从最初的畏惧荒原(自然)到想要征服荒原(自然)再到“驯化”后希望人造荒原(自然)以娱乐最终演化到退出以期自然力量再造荒原(自然),整个过程无疑是现代社会的我们熟悉的也是我们信以为真的。但是最终的发问却是最值得关注的,所谓人类退出自然再造荒原何尝不是一种高傲的、人类中心的功能主义思想。看似是和谐共处的现代进步思想,本质上也依然是人为中心的、对立的二元思想罢了。
- 初晓2024-05-05 20:50:07山东
本书详细梳理了“荒原”一词语义的变化,并分析人类为何会对沼泽、山脉、森林等荒原景观产生厌恶反应。
- 小鱼爱哲学2024-05-17 15:06:44北京
很有启发!“荒原”这个看起来与人类文明相对立的概念,竟然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
- Structangle2024-07-24 03:25:49重庆
读着玩不错,人类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的过程。对荒原的矛盾解释倒引起了我的兴趣,但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谈论更多。
- 月下黑2024-08-12 22:38:01四川
事物总有两面性,你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不一定总是对的,你认为做错了的事情,说不定哪天回过头来再看,会发现并没有错。荒原同样如此,曾经令人厌恶至极的荒原,可能会在经过改良之后变成新的景观,但新的景观同样可能在人类技术的塑造之下变成荒原。如此往复,何去何从
- 🎄五月雨永远2024-06-05 01:08:51英国
世界环境日阅读
- 秋彥小兔2024-09-14 11:29:39江苏
基本结论在《序曲》部分其实就讲清楚了,全文在讨论人之于“荒原”的认识转变以外,都贯穿了对于“厌恶”观念史的分析,这很有趣。四五两章论及西方对于“山脉”“森林”的态度演变尤有启发性。
- in der Nacht2024-08-24 18:58:02安徽
两种荒原,一种是自然的、原始的、恐怖的,一种是被人利用后抛弃的“无主之地”。荒原从幻想般的未知之地,变成待开发待改造的闲置地域,最后成为人类渴盼的自然世界。“荒原”一词把自然和人类联系起来,人类的文化与自然的分裂在“荒原”上得到体现。
- Jenny0072024-06-15 12:00:22山东
作者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名人著作、艺术作品的佐证,向世人呈现出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英格兰荒原观念的变迁史。 神秘未知所引发的人类深层的本能性恐惧,在面对陌生沼泽、山脉和森林等荒原环境时表现出了最真实的第一反应。但人类并未止步于畏惧,在不断向荒原探索与开发的过程中,也是人类征服荒原、驯化荒原,进而“人造”荒原的发展历程… 书中涉及到自然、宗教、哲学、园艺、建筑、工程、旅游、绘图等领域,多角度展示在人类强行干涉下最初的【原始荒原】是如何渐失质朴,逐步成为【人造荒原】的变迁史…
- 阿米可翡翠2024-06-12 14:26:53福建
前面还不错,尤其公用价值那部分,后面怎么成了园林园艺
- 羽木2024-06-02 00:24:17上海
荒原为人所利用开垦,该概念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起于工业革命之前,于如今又由“荒”变“废”,近代以前的“荒原”和现在的“废土”已经是两种东西了。
- malingcat2024-11-02 12:07:55上海
不是写全部的“荒原”,而是17-19世纪英格兰荒原观念变迁史。作者区分了“wasteland" 和“wilderness",前者有废弃、浪费、遭毁的含义,后者则是未经开发的自然。全书注重前者,虽然我觉得在不少作家和艺术家那里,这重概念的区分是模糊的(随意吐槽:观念史学习越久,越觉得非要把一团乱麻捋清楚,只能通过大加裁剪的方法,这是知识分子的强迫症,任何概念在民间的使用中都不是照着词典来的)。本书写出了从启蒙主义改造自然到浪漫主义崇拜自然的转折,涉及著作的门类颇多。选图也是用心的,可是印出来太糊了。
- 鱼水晶2024-05-28 10:54:27江苏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荒原既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对立面。从高山、荒漠到湖泊,数百年来,人类对荒原的态度一直在变,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荒原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 脱离了高级趣味2024-05-23 08:48:12江苏
研究深入,内容翔实,个人观点缺乏,除非作英国文化研究,一般人真可不必阅读。
- 滕雅望2024-11-26 17:23:44北京
《荒原》以“荒原”为主题,梳理、讨论了英国历史上荒原观念的变化,也即各时期英国人对它的认知与态度的差异,进而思考与解析了一个核心问题:“荒原怎么会既是文明的对立面,又是文明的产物?对于荒原,帕尔玛追问道,人们所说的荒原到底是什么意思?她指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荒漠、山脉、草原和冰盖等荒无而偏僻的景观,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前军事基地、封闭的矿山和关闭的工厂等破败而废弃的景观。”《荒原》对“荒原”所做的词源追溯显然说明了该词本身的天然特性。由于它是“waste”和“land”的综合体,而“wast-”在13世纪开始取代“west-”,并新增了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和表示行为的动词的用法,因此,“wasteland”自13世纪初出现伊始既保留了荒地一词因空旷、荒凉而对人类有害的含义.
- narcissisheep2024-11-30 11:48:47中国香港
景观与厌恶。
- 回到黑格尔2024-06-21 00:58:52陕西
从未“文明过”
- 海绵宝宝迷魂记2024-12-06 09:58:40山西
即便开篇译者对该书的一些评价,也难掩此书的一些独特存在之必要;与权力相关的景观塑造,并不是什么新鲜议题,但广博的视野与合理运用材料的能力确实难得,读来蛮爽。从文化介入到个人喜好,在自然的无意识塑造后的人工介入,出生、死亡、毁灭。
- οὖτις2024-12-08 11:22:50新疆
看这个书名就知道这个学者选题不错
- 白色黎明2024-12-07 00:00:46辽宁
英格兰的荒原观念史,整体比较散(?)涉及荒原概念的流变、人如何对待不同的荒原景观(及其意义)。遗憾的是缺乏英国以外的描述,但这也能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一个文化有一个文化的“荒原”,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