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克里斯·贝尔【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达克米米
    达克米米2024-03-15 22:10:51上海

    刘海龙老师的序言精准简要地提炼了全书内容。

  • Laputa
    Laputa2023-12-26 11:34:34北京

    一本可能会成为传播学经典的专著。通过实地实验,论证了回声室(信息茧房)并不是极化的必要条件,社交媒体的交流方式才是。实验证明在社交媒体上打破回声室时,网民仍然会极化。接触对立观点会导致人维护自己的身份,变得更加极端。社交媒体不是镜子而是棱镜,会扭曲对自我的看法和对他人的看法。研究了网络喷子和温和派两个群体,前者会变得更极端,后者会保持沉默,加剧了人们的虚假极化感知。解决方案诉诸个人行动,略苍白。

  • 万人迷!
    万人迷!2024-03-11 01:36:36湖北

    印象中作者写过很多技术性很强的论文,所以这本如此通俗易懂的书非常令人惊喜,也确实有点像是一篇论文的通俗小说版。通俗的外表掩盖的是相当扎实的经验研究以及相当重要的议题。正如推荐序所言,至少就舆论而言,中国不一样,不是双峰对峙,而是强势主导。

  • 扭腰客
    扭腰客2024-03-29 15:17:18上海

    认知越狭窄,越是无所顾忌,而贫穷是偏激的根源

  • 东南亚匿名书包
    东南亚匿名书包2024-02-27 19:43:58浙江

    在一个社会分歧日益加剧,人和人之间很难就社会或政治问题进行对话的时候,这本书显得尤为重要。它探寻了网络激进化、极端化的根源,帮助你识别网民的上网动机并成为一名理性的互联网冲浪者。作者通过精彩的实验设计和深度访谈,研究了网络喷子和温和派两个群体,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聆听对立阵营的观点,并没有让互联网用户变得更温和,反而让大家变得越发偏激。这不是网络水军、JW势力或激进算法等刻意引导的结果,而正是人们(在自身身份认同受到攻击时)出于维护身份认同、追求地位、区分群己、建立鄙视链的心理需要,让社交媒体(仿佛一面棱镜)扭曲了用户对自我、对他人的看法和认知,从而加剧了人们对虚假政治极化的感知,如此恶性循环。至于作者提出的对策,可以看书进一步了解。不错的通俗学术著作,值得一读。

  • 为何为好事泪流
    为何为好事泪流2024-05-01 12:57:37四川

    读之前看到说lhl老师的导读精准缩略了全书内容,自己读完之后觉得还是有些区别,尤其是后半段讲改善方法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字面意思的“把希望放在可怜的温和派用户身上”,在鼓励温和派发言之前其实是做了很多场景搭建、机制创新的铺垫和保护的。 “所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一个经过精心修饰的自己,但我们必须谨慎地平衡维护自身形象的欲求与这些选择给公共利益带来的后果的关系。” “温和派需要决定哪些提议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以至于他们不会允许极端派代表他们发言。”

  • 江海一蓑翁
    江海一蓑翁2024-04-09 21:26:54江苏

    非常精彩的一部研究网络政治与网络舆论极端化现象的传播社会学佳作。尽管是以美国网络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之于中国网络社会的观察与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作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来论证,所谓“信息茧房”并不是造成网络舆论极端化的主要原因;相反,之于不同政治立场的观点与言论的接触,非但不会促成用户观点的兼容与温和,反而会强化其之于自身立场与观点的维护与认同。在极端派主导舆论场与绝大多数温和派呈现“沉默的螺旋”的状态下,整个网络的舆论生态也越发呈现出极端化、对立化与冲突化的态势。这样一部大众学术佳作,之于理解当今互联网舆论生态的复杂现状以及探究网络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简明而强有力的参考。

  • kokomi
    kokomi2024-06-13 19:28:49浙江

    这本书应该改名≪舆情如何影响美国大选≫

  • 延陞
    延陞2024-04-24 23:36:01陕西

    一反信息茧房、同温层效应、过滤泡等主流叙事,走出圈层后的公民并非更加团结反而加剧对立。在作者看来,社交媒体更像是我们社会环境的诸多棱镜,扭曲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人本身就具有印象管理(戈夫曼)的天性,而社交媒体提供了便利性。于是极端主义意见在社交网络中渐趋正常化,为了维持线上地位极端观点陷入死循环,而极端观点的扩散会影响其他群体的感知,产生虚假政治极化,极端群体在其中为身份认同而喋喋不休。温和派为避免辱骂、维系线下关系而选择沉默,阵地的失守最后造成网络政治的极化表象。解决措施里理想化的社交媒体通过去政治化可以实现人与人的理解和共识,但实际繁复的社会网络真能突破交流的无奈?只能拭目以待。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04-14 13:16:34安徽

    美国杜克大学的政治学者克里斯·贝尔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交媒体隐喻——“棱镜”,这个全新的隐喻充分体现了社交媒体复杂的多面性,同时它也暗示着,一方面,社交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扭曲我们看待真实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能通过清醒地识别这种扭曲,更好地驾驭社交媒体。贝尔用非常清晰通俗的语言讨论了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遭遇的情景:为什么在网络上想与人友好争论,却总是被迫按照立场“站队”?如果互联网已经满是隔阂与暴力,作为一个温和派,我需要“退网”吗?这些讨论都辅以了扎实的经验研究支撑。当然,正如推荐序所言,本书无可避免地在回应“怎么办?”这一问题上显得乏力。驾驭社交媒体棱镜,需要的远不仅仅是个体用户做出努力。

  • 城隍熟铜架
    城隍熟铜架2024-04-15 10:27:14湖南

    提出了不少优秀的问题,但是回答明显无力。 面对一个社会中的大型无解问题,作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与进路。 但是,繁杂的美国学术写作话语实在难以忍受。

  • AOI
    AOI2024-03-22 13:54:39上海

    极化对立越发严重的当下出了这本书,颇有意义。选题构思很棒!作者的试验设计很精巧,结果也很有意思:和传统认为的多沟通、多倾听有利于客观和包容相反,试验证明听到更多对立面的看法(主要是极端化声音)反而会让人更加固化自己的观点,加强对立,这一点发人深思。作者还是期待沉默、温和、害怕说出观点引发人际冲突的多数派能够出来发声弥合裂痕,但还是感觉可行性上有一定难度(面对喷子要有多么坚强的心态才行啊……)另外觉得跟国内情况比起来美国问题其实还是简单很多,两党支持者其实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不过就是这么相对平缓的矛盾点上也能爆发出你死我活的对立,只能说小看了人类爱给自己找麻烦的毛病……

  • 骑羊的兔哥
    骑羊的兔哥2024-04-07 13:12:42湖南

    作者是杜克大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略读一下,知道了怎么网上那么多极端的喷子、键盘侠之类的--- 主题: 人类渴望地位而使用社交媒体,但社交媒体的巨大悲剧在于,使我们误读社会环境更加严重,对政治两极分化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使用社交媒体,就好像它们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但它们更像是棱镜,弯曲和折射我们的社会环境——扭曲我们对自己和彼此的感觉。 社交媒体上缺乏温和的声音(害怕影响线下的生活)可能比我们平台上的极端分子泛滥更能加剧政治两极分化,因为前者的缺席使后者能够劫持公共对话。

  • GreyMane
    GreyMane2024-08-18 18:37:33福建

    核心观点:社交媒体无法改变他人想法,只是加速了用户信息茧房的工具,它是棱镜而不是镜子,会扭曲用户自我和他人的看法,通过两个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1.一个本来有一点支持拜登的温和派用户,在其他网友的攻击下和对立观点账号的信息下变得极端支持拜登 2.本来支持川普的极端用户,在关注了川普的推特之后,变的更极端了 而这些极端主义者的共性:往往是有过类似的经历,并想通过社交媒体或某些团体获得优越感、使命感、认同感 这逻辑可以用来解释现在的男女对立、饭圈追星走极端的原因 如何不走极端?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温和派尽量在现实中纠正偏见,多听听对立观点人士的真实感受。但这样的作用微乎其微,可能还是得靠平台依靠科技的力量纠正

  • Henrietta
    Henrietta2024-08-07 15:05:57上海

    推荐序写的非常好,涵盖了整本书的精华。

  • 骁骁
    骁骁2024-08-09 23:02:41上海

    偏学术的一本书。感觉副标题更能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对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人的行为有了更多维度的认知。

  • 她已跟随黄昏
    她已跟随黄昏2024-08-11 22:51:22湖北

    深刻地提出问题,但没有给出深刻的对策。如果zz立场真的如此顽固,那我们树墙的目的又是什么?没有看到想看到的东西

  • 游客404
    游客4042024-08-31 18:58:38北京

    跟国内学者聊完互联网内容治理,再看这本书,感受是美国和中国的情况相似但不同。相似的是,我们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温和派集体退场,缺乏温和的声音让大量极端声音更加政治极化,前者的缺席让后者劫持公众对话。国内现在也把微博这一个社交平台错误地当成舆论晴雨表,其实它只是虚假的民意反映;而不同在于,书里认为造成极化的根源是人们追求自我认同,但国内还有一个更棘手的源头,那就是【行政力量的征用】。公共频道、公共议题不断变窄,同时国家治理一直在制造民族/民粹议题的潮水造势。极化的火力刚开始对准普通人,现在火攻市场民企,不知道未来还会蔓延向何方。而且因为这种互联网生态并非自然形成的,更不可能靠个人觉醒或平台设计来改变局面。悲观的现状让本书解决方案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或者说完全没法适用到国内ˊ_>ˋ

  • sunson🐟
    sunson🐟2024-04-12 15:23:16安徽

    1.听取相反阵营的观点反而会加深自己的固有印象2.温和派沉默,两党本是一家人;极端派猖獗,网络不是正常人混的下去的地方。

  • 慢慢 Changeee
    慢慢 Changeee2024-04-16 20:35:56上海

    互联网用户不通过信息茧房就会直接导致群体极化。在网上重拳出击,重拳伤人,发泄情绪,制造混乱。这类人就是喷子。通过网上施暴,可以获得地位感,带来一种被关注的幻象,可以对抗社会孤立,社会不认可,边缘化,获得力量,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感,哪怕知道自己说的没用,甚至会伤害别人。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