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巫蛊乱长安:汉武帝晚年的夺嫡暗战》谭木声【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樱桃小包子2024-06-12 00:46:12北京
1、汉武帝自负驱鞑虏攘四夷实则被方士忽悠被宦官忽悠被美少年忽悠的一生。 2、司马光说他晚年悔悟罪己改弦易张应该是通通没有的,司马光这么写他大概有他当时当世的政治主张或者期望,实际上汉武帝就算晚年显得不那么穷兵黩武的轮胎诏命也不过就是顺势而为的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3、看到最后的最后,在上帝视角上看,汉武帝后悔不后悔巫蛊之乱都改变不了后汉外戚专权王莽篡汉的必然性。根本问题是汉武帝活的还是太长了,五十岁死了就好了。 刘据死的时候38岁都有孙子(宣帝刘询)了,要不是他一直不死后面哪有那么多小皇帝让外戚做大。 4、史书没意思,这种在史书里挖故事的才有意思,尤其是最后苏文那段推测,多好的故事题材各位历史权谋剧的编剧们用起来啊! 5、汉朝人的精神状态真好,皇后个个有实权,皇帝个个有男宠。
- 東寫西讀2024-07-10 19:09:28安徽
历史写作如果沦为爽文、推理小说,那也许就不是历史(history),而是故事(story)。胡适论学有句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只可说七分话,不可说八分话,更不可说十分话。大胆假设,还需要小心的求证,可惜在《巫蛊乱长安》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作者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见了。作者煞费苦心罗织各种过时、不入流的学术刊文刊发的论文观点佐证自己的假设推理,这在其上一部作品《太后西奔》就有类似的问题,然而假设就是假设,没有实证之前都是一种历史想象。大众历史读物不可能按照严谨的学术规范去要求,然而正因为是面对大众,就更不应用推理和揣测去妄图替代即成的历史观点,这容易混淆非专业读者的认知,以为这就是历史的原貌或者真相。建议作者有如此文笔功力,不如多创作一些历史小说。
- Alina Reyes2024-05-25 20:37:22北京
一前一后好精彩,前面有太子刘据假传圣旨收捕前水衡都尉江充,光禄勋、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夜里派舍人无且通过长御倚华告母亲卫子夫,又与皇帝派的丞相援兵血战长安巷的父子反目九日;后面有推测黄门苏文在武帝身边时各种推波助澜导致最后武帝将他烧死在横桥上。中间对卫氏,李氏集团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的也十分有趣。不足是时间线索和章节之间的联系和条理有些交错,历史不好的话会有些混乱。看完还是想再看看刘勃的那本。
- 扭腰客2024-06-11 15:42:35上海
我只看到,每一个不肯罪己,不觉得自己有错的帝王,该是如何下场
- 后浪2024-05-28 13:59:38北京
虎毒食子、轮台罪己,一桩悬案深解汉武帝的一生。
- 狗腿子2024-06-23 17:09:10广东
三星半是可以的,书是非常容易读的,不过作者本人对汉武帝是不是有所谓的好感而对一些材料去多此一举分析?说到卫子夫,又何必多说她是否后悔入宫门,我是觉得这种论调可以不必要,换另一句话说,她不入宫门是否有更好的选择?在轮台罪己诏这里,分析了那么多却很难下定义对这件事有自己首肯的意见,而且写史类的非常容易倒推因果关系,如王莽最终代汉倒推到汉武汉宣时期,那读者岂不是可以反过来说如果王莽没有代汉不也承认了汉武这套是可行的?因果论很容易写,但却容易被坑到,就好像某些创业人士说自己不行贿,他成功了想怎么说都可以,他失败了说他行贿,岂不是倒没人信?汉武确实刻薄寡恩,老婆孩子孙子功臣好友,一个个就这么被他冤杀了,一个权力欲极重的人说他后悔杀了自己的大儿,作为旁观者来讲,这话听听就好。
- 方塘2024-06-05 10:11:12山东
关于以赵国籍贯为纽带的李氏外戚集团的勾勒推断,是有想象力和很大的合理成分的,据以解释巫蛊之乱,很有说服力。以阴谋论论政治史,是好看的。
- 胡小猴2024-06-09 16:58:26江苏
挺有意思的书,通俗流畅,一口气读毕。作者在细读史籍的基础上大胆推理和猜想,得出的结论,有些颇具说服力,如汉武一生冷血无情恶贯满盈,致使人口减半民生困苦,历代多认为其晚年有追悔之意,且有改弦更张之举。但本书作者的结论是“从施政举措来看,天子至死无悔”。再如,作者认为汉武并非寿终正寝,昭帝继位、霍光等辅政并非他的遗诏,而是政争的胜利者伪造的。不过也有一些推理过于牵强,如“超出了编辑容忍的极限”作为附篇的部分。(编辑还是很有眼光的。)
- 地主老财2024-07-19 00:21:10北京
其实想给两星的,想想还是算了,看在后面的引用材料还是多加一颗星吧,作者太多的推理的根据都站不住脚,甚至为了一些推理内容更加合理,故意舍弃一些对自己推理不利的内容。当故事解闷还行。
- 普罗泰戈拉2024-07-29 19:35:31贵州
奔着“巫蛊”二字看的,啥也没看到。真没想到现在的历史研究和写作门槛可以这么低啊。作者这种编故事的手法不如去学亲王写历史小说,来钱快啊。
- 朱棣2024-08-19 23:09:06上海
难怪他读不完博士,治学如此不严谨
- 韧勉2024-05-22 18:59:21北京
18年那会儿听和老谭吃饭时,听他聊起投资“中国通史大师课””时的历史图景时,那会儿随着海昏侯墓的热度,巫蛊之祸这一决定中国历史命运关键节点的研究是学界热点。如今七年过去了,老谭竟然也自己付诸实践写就了这本重思巫蛊之祸背后的历史原因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观点层面,老谭引注了许多学术界近十年来的新研究成果,在汉代律法的思考方面,大量引述张家山《二年律令》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评点《史记》观点层面,引用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史记会注考证》的评点,这方面却是一般研究者会忽略的观点。史料层面,张家山汉简、玉门汉简、北大汉简均有引用,资料掌握十分丰富。史论层面,既有对经典文献《资治通鉴》论断的思考,也有对21世纪华裔学者蔡亮老师“儒生帝国”的回应,要言不烦,文笔晓畅。
- 月下黑2024-06-12 15:01:51上海
权力越集中的地方,斗争也就越激烈。生在帝王家,看起来是天下第一等的富贵,却也是天下第一等的艰险,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 slash2024-05-24 12:53:35福建
继续二刷的好书
- 舟遥遥以轻飏2024-05-27 21:05:34河北
1.西汉后期的外戚之祸,萌芽于武帝,养成于宣帝,大行于元、成之时。武帝儒法并用,限制了外戚集团。 2.国家不在大事征伐,军功也少了,行政能力就成为甄别人才的重要手段,读书也就成了社会中下层唯一的晋升之道。(但我记得察举制也是汉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比例多少未可知。)由此观之,数百年后,完成了统一的隋唐,也为科举制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3.天子和太子的关系,作为继承人的太子做事容易被认为挑战君权,帝王家信任极其稀缺。如果没有巫祸之乱,戾太子顺利登基,而不是年幼的刘弗陵,困扰西汉后期的外戚专权的局面或许就不会有,但也可能其它局面,毕竟历史不是归纳,而是演绎。
- 宝木笑2024-06-12 17:01:09山东
这本书更像一本私人历史笔记。古时人常将读史随感记于书白或便笺上,这类笔记最重独立思考,像是意图藏之深山的一家之言。如果照这样的标准看,这本书的表现无疑是优秀的。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对“巫蛊之祸”的梳理和一般性分析,而是加入大量自身揣测和思量,虽然一些观点因为不同于传统结论似乎值得商榷,但这也正是历史笔记的魅力所在。核心在于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很冷峻:这是一场武帝晚年发动的政治战争,为的是清除太子和卫皇后一系的庞大势力,至于谁来继承未来的帝国,这似乎并不是个问题。
- 渊渟岳立2024-08-27 22:10:33浙江
普及类读物,文笔不错,大致就是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相关论文汇编和文字优化,最后加一些自己的大胆推论,可惜缺少求证之过程,论点先行、框架先行较突出,帝王之举动未必全是谋划甚久、步步为营的,有的可能就是偶然之事下的率性发挥,在发挥的过程中借助谋略将事件的政治价值最大化,外戚、功臣、宗室当然是汉初的几股势力,但大帽子之下必然有更加复杂的面相,不能拿着大帽子完全当作分析当事人决策的出发点,另外帝王对外戚干政等威胁皇权行为的印象,在缺少身份政治意识的古代,是否以抽象政论理论方式呈现?应当打上问号。恐怕成例、故事等具体方式才更贴近古人状态。通俗历史的撰写,还是得学高阳,有过人的想象力,有非凡的官场常识,更有不输学者的绵密考证之功。
- 王小差🐺2024-07-07 16:50:51北京
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像推理一样精彩。从书名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点是西汉武帝时期戾太子刘据的巫蛊之案,但本书内容却是上及高祖开国,下至霍光覆灭。开篇铺垫了西汉开国就存在的三个政治隐患,分别是诸侯王权力过重、外戚专权、功勋集团垄断官场。高帝消灭了异姓王,景帝消灭了同姓王。武帝时期,通过“巫蛊”大规模清洗掉了功勋集团和当时强大的卫氏和李氏外戚,但留下8岁的刘弗陵继承皇位,导致辅政的霍光旋即将外戚权力推向高峰,这是历史对武帝开的玩笑。作者将反“太子-卫氏”的势力归纳为以李广利为核心的“赵人集团”,这里面包括了江充、刘屈氂等。作者结合当下汉史研究成果,将有限的史料再次合理地重新排序,考据出一条贯穿汉武帝54年漫长帝王生涯的权力斗争线索。附文中引出的“宦官苏文-钩弋夫人”为核心的“黄雀”,颇为有想象力。
- 虾米2024-07-16 10:30:04上海
汉武帝,权力游戏的高级玩家,一生致力于借力打力,削弱开国军功集团、刘氏宗室集团、外戚贵戚集团。晚年更不惜屡掀巫蛊大狱清洗外戚集团,以维持皇权的至尊地位,却被游戏所反噬,更未料到恰是外戚成为其子孙最大的祸患,何其讽刺!这本书以某个事件(巫蛊)为切入点,展现特定年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面貌,避免了面面俱到又无的放矢的论述,专注于把“故事”讲好。而悬疑与推理的运用,更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并非临空蹈虚,而是大胆设问,小心求证,逻辑性强,想象与学术保持平衡,不流于戏说和胡说。耙梳古今材料,有分析,有批判,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比如对“罪己诏”《轮台诏》,武帝托孤霍光受命,以及《资治通鉴》等相关说法表示质疑。用通俗的语言,写学术的内容,这种写法对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
- 元宇宙之声2024-06-13 18:07:19山东
巫蛊之乱,影响了汉制的文治武功功勋体系,更至有学者提出来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法的质疑和对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台的各种因素推定,亦引起争议颇多。本书则不下定语,只在史海浮沉间,努力还原一个事件的历史真实,尽力做到每一引用都有出处,每一推测都有依据说明。全书不是枯燥的考据,而是根据已有资料给出的合理推想,可读性高,趣味性强,完全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悬疑推理大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