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若水文库)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坐觀千江月
    坐觀千江月2024-01-30 00:35:04浙江

    比较少见的记录德国普通人因战争在德国境内逃亡的书,个人看来,作者重走路上的经历比重走本身更有价值。而本书是对无言的父亲最好的记录,父亲不想讲述痛苦的历史,那么就把自己对此历史事件的体会和收集到的历史碎片,作为对父亲的纪念。

  • 豆包子豆儿呢
    豆包子豆儿呢2024-02-25 15:22:29山东

    当我们只盯着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损失,自己的痛苦的时候,很容易会忘了别人也曾有的损失,曾有的痛苦。选择权和决定权跟所谓真理一样总被少数人掌握在手里,承担后果的则总是什么也没捞着掌握过的大多数人。所以,我们究竟在历史里学到学会过什么?还是只能沉默着假装不记得了而已?

  • momo
    momo2024-03-01 21:05:11湖南

    造了一艘载满沉重回忆的船,结果投向了小溪之中。

  • 祝羽捷
    祝羽捷2024-01-16 20:13:22上海

    克里斯蒂安娜父亲的故乡——位于三国交界、历经多国争夺的西里西亚的玫瑰谷。在20世纪初,西里西亚陷入德波争端,最终1945年,随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这个地区的命运再次悬而未决。克里斯蒂安娜的父亲在这场历史漩涡中逃亡,家族命运因此改变。75年后,克里斯蒂安娜踏上同样的途径,以550公里的徒步之旅,探寻家族过往,记录在《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一书中,试图理解和超越家族历史的阴影。

  • 新星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2023-12-19 14:07:13北京

    【“我是难民儿童的女儿”】堪与阿列克谢耶维奇媲美的作家,以女性视角审视战争的纪实作品。尘封半个世纪的黑暗故事碎片,缄默不言的家族历史,驱逐,逃亡,背井离乡,永失家园……几被遗忘,但每家每户都曾经历的过往。打破主流叙事,重现东欧的矛盾与断层。

  • 于是
    于是2024-01-07 21:06:24上海

    有意义的追溯

  • 华之敖不理解
    华之敖不理解2023-12-20 09:03:14河北

    对抗沉默,拒绝遗忘。编这本书的时候再次意识到,历史本就由无名之人组成,呼兰那句“刘备率军二十余万攻打襄阳,十万百姓流离失所”,被战争役使的百姓、流离失所的难民、还有彼时记忆尚未明朗的难民儿童,才是历史的主体。世人皆知雅尔塔会议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影响,但不知“瓜分”之下的平民是何境遇,波兰问题究竟又怎样波及了之前生活在奥得-尼斯河沿线的人们。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东方劳工之外,这次新书把焦点对准原德意志领土、现波兰境内的难民儿童和难民儿童的后代,借75年前父辈的逃亡和75年后子女一代的重走,探寻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若水文库004,也是her-story第一本,以飨读者。

  • 米粉队长
    米粉队长2023-12-09 19:41:59北京

    故乡是天堂 而我们被永远地放逐了 完全不懂历史但有点懂“故乡”毕竟我没有家

  • Momo
    Momo2024-02-21 16:44:29浙江

    忙里偷闲飞速翻完。不太喜欢这种第二人称的叙写。风景描写很有昔日战争的残留恢宏感和意境,可惜每一段之后都会和祖先来一段隔空对话,读着难受。

  • 闻夕felicity
    闻夕felicity2024-07-06 18:37:31江苏

    ①1945年德国人逃离波兰、逃离苏联占领之路,也是作者的家族历史迁徙之路,注定是政治不那么正确之路、民族性与宏大叙述跟个体生命历史体验冲突的矛盾尴尬之处。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敢也不能轻易宣之于口的小小真相,比如并不仇恨德国人的个体的波兰人,卡在国家与民族仇恨之间的普通人;比如波兰除了受害者、是否是集中营的帮凶。宏大叙述势必覆盖微小历史,而人类也从来不擅长处理众多相互冲突矛盾的小事实汇聚成的复杂叙述。②提供了一个家庭的微历史背景来理解今天德国对难民的欢迎:有些德国人还记得自己作为难民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战胜方也许有更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 路过蜻蜓
    路过蜻蜓2024-04-12 13:23:06江苏

    二战临近尾声,苏军发动反攻,德军责令民众向西边撤退。作者的父亲当年只有9岁,跟着家人离开故乡开始了苦难无助的逃亡之路。当时的他们不知道,这一趟逃亡之路,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70多年后,作者用徒步的方式重走父亲当年的逃亡之路,来了解那段历史,回忆与亲人相处时感受到的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的阴影。这些既是战争发起国又是战败国的德国民众,他们对那段历史满怀内疚和忏悔,但同时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阅读这本书,再次让我感受到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也让我对雅尔塔会议、二战后欧洲领土的重新划分以及波兰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 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2024-01-22 21:58:11湖北

    历史不该只是冷冰冰,客观的数据,而更应包含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那一幕幕凡人的悲喜剧虽然平凡但是不应该被遗忘和忽视,让这些历史深处的小人物被更多的看到,也通过重走父辈的逃亡之路,找到更合适的认识和理解那段历史的角度。

  • 早起的臭臭猫
    早起的臭臭猫2024-01-22 22:49:52广东

    因为读过几本阿列克谢耶维奇,熟悉了这种复调式写作手法,读这一本时有亲切的感觉。作者霍夫曼虽没有直接承受那段历史,但作为那段历史承受者的后代,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完全作为‘局外人’的写作更能牵动人心。

  • 您在说啥
    您在说啥2024-01-16 21:06:59北京

    难民身份,家乡的意义,被战火撕碎身份后,还真的存在一个家乡吗?印象最深的是,难民被重新安置进别人的家里,而那家的主人也正在逃难的路上,很惊讶,几十年后重返故地大家都还能维持表面的热情与平和

  • 紫霞
    紫霞2024-01-16 15:12:27河南

    这本书描述的场景是如此之近,近到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可又是如此之远,远在七十余年前的那次逃亡。两条时间线,女儿重走父辈的流亡路,在重走的过程中,一切本已结痂的伤口又重新裂开。曾经的创伤和流亡的记忆又再次重现。但也是在这一次的重走中,伤口才有可能真正愈合,创伤才有可能真正治愈。 这是一段不太被提及的流亡史,二战后即是战争源头又是战败国的德国人民的流亡史,他们身上背负太多的怨怼和诅咒,他们也满怀内疚和忏悔,但同时他们也自认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只不过是时代浪潮中无力掌控命运的一粒尘埃,又凭什么为整场沙尘暴负责任。 总之不同的叙述者,不同的立场总有不同的呈现,这也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杨潇
    杨潇2024-01-16 20:05:31云南

    出乎意料的深厚与动人。

  • 甜甜圈与苹果派
    甜甜圈与苹果派2024-01-31 21:04:41浙江

    在国外十天的短暂停留就让我分外思念故乡,倘若我和我的家人突然被告知赶快收拾行囊、明天就得一走了之,难以想象那会多么令人绝望。而作者的父辈经历的正是如此数十年的悲伤。作者将这段尘封往事写下,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件非常伟大、意义深远的事。总有人得去记录苦痛往事,以免它们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通过这本书也学到了一个新概念—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境内流离失所者)。去UNHCR官网查找,当今难民中占比最高的便是境内流离失所者,高达6M的数字依旧逐年攀升。在如今这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绵延几十年、要到第三第四代才会慢慢消逝的逃亡诅咒仍在蔓延,可悲可叹。

  • 十一
    十一2024-01-31 22:15:29河南

    还是需要对二战前后欧洲政治背景有点基本了解才更好读这本书,我读的时候就一边读一边百度,很多地方都不理解。比如刚开始完全不明白战争彻底结束后作者的父母为啥不再回故乡,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那个地方已经不属于德国了,怪不得作者说“故乡是一种我们永远失去了的东西”。国破山河不在,或许这就是他们作为战争发起国的代价,所以我也不会为他们失去的故乡感到同情。

  • 鱼皮
    鱼皮2024-04-12 00:22:55广东

    等于是重走父辈人生路的“游记”。不那么像游记的地方,或许是因为西里西亚的苦难而显得格外沉重。这500公里的路程走得作者肝肠寸断,那么像湖广填川、黄泛区逃荒……因为这刻在基因里相似的部分,而特别让人容易产生共鸣。

  • 王山而
    王山而2024-05-21 23:19:58未知

    这是二战作品中又一个把视角放到很小来叙写的作品,玫瑰谷如果不和战争牵扯上,必定如名字一样的美,战争不仅仅影响着一代人,以至于到了第三代的她,还愿意去重走当年祖辈的逃难路线,去感受当年他们的路程,全程用他人的叙述来还原了当时的状况,父亲的形象也是在作者的描绘中逐渐立体,这一类的小视角的叙述,好像让二战题材更加充盈了,除开大的情怀也有了更多不同情感的细腻表达,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每一面。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