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断裂与新生:一位中国记者笔下的印度日常》张兴军【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451½°F™2024-11-09 21:57:56上海
作为职业记者还有公派的身份,笔下的印度社会却如此浮光掠影,而且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分析,充斥着一种你好我好未来更好的外交废话口吻,可见如今的记者素养已经劣质到何等地步。
- Takeshi2023-12-22 20:52:17湖北
东拼西凑 没有细节 没有生活 泛泛而谈 无聊至极
- danyboy2023-12-15 18:17:58北京
3.5星。新华社记者写印度,倒是平易好读,就是官方色彩较浓,一些敏感话题也没有展开,可能也有不得已的地方吧
- 路魆2024-01-17 22:35:44广东
过于大众,官方,见闻略浮浅,所以也易读,优势劣势都在这里。也非常符合作者身份:一本新闻稿。
- 朱棣2024-11-15 09:04:06上海
杂志专栏文章的水平,还不错,遗憾的是不成系统
- 子不语2024-03-14 13:54:11上海
确如作者所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效沟通了解不多
- (●—●)2024-03-14 14:19:49广东
新华社记者在印度的感想集 长见识 3星半
- 虾米2024-03-15 10:22:54上海
先前看的《新镀金时代》,主要聚焦经济、腐败和上层阶级,是从俯瞰的角度看印度。这本《断裂与新生》则将镜头对准普罗大众,涉及民生、教育、农业、征地、就业、投票、大众娱乐等底层现象,更具烟火气。鉴于中印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刻板认识,作者将重点放在揭示印度社会种种“奇葩”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反映特定语境下的逻辑结构,以证其自有合理的秩序。或许也因为考虑到中印之间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关系,作者对一些问题刻意一笔带过,以免妨碍两国友好的大局。如此一来,很多对印度印象的阐述,作者有话题意识而无问题意识,很难从表面刺入和探讨其内里和实质,欠缺深度。加之作为驻外记者的立场,文字偏于官媒发言人的调子,很少个性色彩。总的说来,此书与作者钦佩的奈保尔《印度三部曲》,尚有一些差距。
- 重金属海王星2024-02-20 17:44:06海南
2024年NO.5 全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在印度,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起码确实很好地概括了2023年之前的印度,新冠对全人类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又确实让人相信我们在经历的就是“疫情前”和“疫情后”的截然不同的历史节点。而印度,作为陌生而又熟悉的领居,我们对它的关注度可能仅次于美国、日本等等。 作者虽然是有带给读者“更真实的印度”的野心,不过也许是基于个人的视角和职业的缘故,也并未做到“厘清”甚至“反转”充斥网络的对这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领居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记者的敏锐和洗练又不失温情的文字,比之新闻中看到的印度更加贴近,又比电影中的更加真实。
- 阿宅2024-02-22 09:49:02北京
难得有一本很新的书刷新了我对印度的认识
- 斑点紫罗兰2024-02-19 11:41:52辽宁
真的是印度平时生活的日常,从传统节日,婚姻,交通,电影等,对待疫情,作者也在对比中国。给去印度的旅人一点提醒和忠告
- adb2024-03-22 10:07:03北京
3.5 关于印度的部分可以再深入一些,最后的疫情部分又让我感到了痛苦。
- 时间行者2024-03-04 21:28:26广东
对于印度的很多信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印象,要看清真正的印度确实有点困难。谣言可止于智者,当我们没有太多的参照物的时候,确实很难当个智者。
- Cherish2024-01-13 16:24:54北京
作者真的是新闻工作者,所以写的感觉真的很像一篇篇新闻报道,少了人情味在里面,貌似离现实生活和真实印度人的日常离得比较远。
- 鱼的九思2024-01-15 10:22:15北京
应该是作者写给类似环时这种报纸的文章合集,文风呢,嗯,很新华社。
- 饭团儿2024-01-15 15:38:02辽宁
看到了印度的今天,不敢想像它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存在即是合理,它能存在5000多年,自有它的道理。
- 万人迷!2024-01-26 15:17:41湖北
写得真诚,但缺乏厚度。有的地方很有意思,比如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和宗教的关系,可惜点到即止。
- 波哥读世界2024-01-25 11:43:28浙江
印度见闻录
- 听完书就睡觉2024-01-25 15:07:16广西
不能看记者的书,新闻大杂烩
- 三馆茶水总领2024-02-27 13:58:33四川
3.5星是个很公允的分数。作者的写作方式和采访啥的都太典型了,尤其是问人家印度司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幸福吗?”的时候,看得我都笑出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