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五四婚姻》(浦睿·女性主义)孔慧怡【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石小栖2023-10-30 16:55:29广东
说是寻找新文化时期里失落的女性声音,结果每一位女性的描写都要花一半的篇幅来写他们的丈夫。最令人感到恶心的是林徽因一章,六个小节有三个在讲徐志摩。我怀疑作者应该挺喜欢徐志摩的,张幼仪陆小曼这两位的章节一直在讲徐志摩也就算了,林徽因这一章还要讲徐志摩,最后甚至要以徐志摩写的诗作为林徽因这一章节的收尾!请问林徽因自己没有诗吗!?更不要说作者三番五次在书里强调林徽因是徐志摩离婚的导火索,强调了不下三次,请问以徐志摩的性子没有林徽因他就不会离婚了?曹佩声这一章也80%的内容都在讲胡适,陆小曼的部分竟然专门写一章探讨会去嫉妒哪个女人?简直是地摊八卦杂志的水平。如果作者喜欢写八卦,就别起这样的书名骗读者进来杀,也不要标榜自己非虚构,免得玷辱了非虚构这三个字,也免得带累其他认真研究记录的女学者。
- 番茄加醋2023-11-17 10:27:59上海
致朱安:你的沉默不语也曾伟大过
- 齐物秋水2023-10-03 14:40:41北京
见朱安章节有一细节,一九四七年三月,朱安签署有关鲁迅遗产及著作权的文件,将权益全部转移给周海婴。——这也证实了我的判断,许广平很清楚自己给北平的朱安寄生活费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她拿着本应为朱安所拥有的鲁迅遗产及著作权,她不给谁给呢。本书作者还是对许广平多有恕辞的,比如北平鲁迅藏书拟出售的消息传到上海,“鲁迅两名追随者”北上制止此事,故意不说这两位是许广平派去的,隐匿朱安对许广平的怨愤。这样的回护是策略性的,毕竟在一本讨论女性困境的著作里,揭示两位女性的矛盾是不太好处理的。
- 默默2024-04-09 03:28:16英国
看很多评价说作者写的不客观夹带私货等等,感觉是没搞清这本书的定位,这是传记不是学术研究,人物传记怎么可能客观呢,关于一个人生命中的那些是是非非,本就不存在客观标准,作者也只是追求公允而已——对女方来说更公允的叙事。其实更准确表达作者意思的书名应该叫五四文化名人之婚恋故事的女方视角,本来就是翻案之作。客观本不是传记写作追求的目标,如果觉得写得好就赞一句客观,只是说明作者恰好写出了你想看的而已。又有说作者只会盯着这些女性的感情纠葛而抹杀了这些女性别的成就,可是人家的题目就是写婚恋啊,关于许广平和林徽因的其他成就已经有很多别的书了,这里只挑婚恋相关的写,也无可厚非,更不用说像朱安这样一直活在鲁迅阴影里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也真的只是因为跟鲁迅有关,这是无奈的事实。
- 曼仔2023-10-26 18:41:34北京
三星半。材料/事件其实是大众所熟悉的,比较难得的还是新的眼光与新的组织方式,以更为平等、尊重、女性本位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常年活跃在民国绯闻史里的名字。很有温度的文字,对笔下的每个女性都有体谅,唯独在写陆小曼的时候不知为何,下笔有一些不必要的刻薄,或许作者本人真的太不认同陆了……
- 林清明2023-11-17 00:54:24浙江
这本书好就好在取了个颇能唬人的学术书名《五四婚姻》,还成功蹭上了“女性主义”的营销热度。实则各种事实错误、全程八卦、文风小言,恍惚以为自己在看白落梅的新书。 什么时候“据说”也能成为学术材料了?什么时候作者的个人偏见也能主导传记文章的框架结构了?同情朱安、江秀冬、张幼仪,不是因为她们身受新旧两套思想的迫害,而是因为她们是“正房”、是“明媒正娶”,讨厌曹珮声、陆小曼、林徽因,因为她们是勾引丈夫的“坏女人”。 在这本号称“全新的女性视角,有情的眼光,细腻的考证,重写五四婚恋”的作品,我看到的是厌女、雌竞和某种让我心生警惕的东西:“新女性应该是什么样?”是个政治议题,受立场操控。民国时用“新女性”打击“旧女性”,一如现在用还原“旧女性”来打击彼时的“新女性”。争斗永远在内部,却不能枪口一致对外。
- 小波福娃2023-10-31 12:42:37上海
女本位视角重说旧事,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感受,读的时候在想,为啥这种书竟然现在才出来。
- Momo2024-03-09 16:43:05浙江
作者对林徽因充满主观臆断并无实际考据,对陆小曼充满预设偏见。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作者是“擦亮眼睛派”,认为存在平等友爱的婚姻,一旦男性承诺了女性个人空间,娜拉就不必出走了,须知娜拉出走并非个人具体的婚姻,而是社会的婚姻结构的暴力性和剥削功能。失望。
-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11-05 14:03:27安徽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妇女运动伊始,倡议者和推动者都是男性。女性既没有主动性也不是主体。四十年后的新文化运动为妇女运动注入了新活力。传统家庭长幼尊卑的秩序被打破,追求个人解放成为主流。一种“五四”新女性形象被塑造出来:在新式学堂受教育;毕业后有一份职业;婚姻自主;参与公众生活。这四个条件中,教育决定了后面的一切。这也决定了那些当时已成年,没有机会接受新教育的女性,自动被划到落伍、封建的旧女性一边。孔慧怡希望打破的正是这种简单的标签式划分。在她看来,接受传统教育的女性,未必没有对世界的变化没有觉察,她们的独立意识可能在不为人知处悄悄萌芽。孔慧怡从七位文化史上有名的女性出发,探讨剧变时期女性的各种面貌。重估五四时代的女性,从她们的角度平实地看她们面对的世界。
- 黄十六2024-01-07 10:04:35北京
从前对朱安所有印象都来自于那一张瘦小、皱缩、衰老的照片,心里不自觉地想“这真是一份令人嫌恶的礼物,因为她的阻碍,在那样一个人人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奔腾年代,鲁迅居然孤寂苦闷了一二十年。第一次看到以她的视角来讲述的生平故事,我才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幸运、愚蠢、自大且残忍。
- 荞麦2023-10-13 09:16:08江苏
视角很新。但往后读感觉不如期待那么深,比较轻浅。
- 豆友650380342023-10-14 23:43:49上海
作为旧女性的朱安欲成为贤妻良母而不可得,新女性许广平却成为了文坛领袖的贤妻良母。和同时代女子相比,朱安终究是好运的,至少未被抛弃至死,再晚些的张幼仪更好一些,集齐了所有有利因素,才把弃妇的人生打出逆风翻盘局,只是这种幸运太难得。 男性定义了新旧女性,以此决定自己的态度是弃如敝履或迷恋至极,然而他们自己却不能真正以新方式对待女性。归根到底,他们想要的女性,自始至终只是工具。
- 然诺2024-02-02 15:12:32北京
虽然没有什么新鲜的史料,但能够剔除过去某些轻浮的论调与恶俗的揣测,就已经让人觉得感激,更何况,许多故事能够从女方的角度重新平实地讲述一遍,便自有其意义。记得从前读这些人物聚散,最恨某些作者写到女性时仿佛只会写香艳与凄凉,这次才看清这荒唐中除了性别偏见,更有一种文学狂热,因为种种错谬大多出自“热爱现代文学但并不熟悉现代中国社会和历史变革详情的人”,而“忽视历史认知,就无法跨越个人经验”。觉得很有意味的两个细节,是1967年张幼仪与第二任丈夫苏纪之重游欧洲,还特别到访了沙士顿(Sawston)这个她旧时人生的窘迫之地,以及1949年后陆小曼在申报户口时实事求是地将翁瑞午列为了家庭成员。果然,即使是不幸嫁与“若有国丧,天下皆知”的男人,也未必要掉进“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的古训。“无复昔娟娟”。
- 大甜甜~~2023-09-23 20:49:59山东
许广平、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等等,这些人物早已经是被街传巷议了多少年的人物,随便在网上搜搜都是大段大段的传奇故事。某种意义上,随便抄抄这些故事,未必就不能成书。但是,作者孔慧怡显然会不满足于此,而是用翔实的文献和丰富的(作为一个女性的)想象力,道尽了其中更隐微的曲折。许广平的青年时代很像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广东人,但渐入中年,因为鲁迅的关系,不自觉地变成了一个上海小女人。很难说这个过程中鲁迅做错了什么,但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没有错,才让人看到现代婚姻的难处。张幼仪一篇尤其写得好,张不是什么傻女人,只是富贵人家用钱堆出来的一个晚熟的好人罢了。她能以公允的心态面对徐志摩,而且自己活出了自己后半生的风采,我都有点为她感到高兴。林徽因也写得好,大概仅仅是因为漂亮,我们常常忘了她是个非常理性的人。
- 猫阿西2023-12-29 22:14:44上海
书名或许改为五四名人婚姻(八卦)故事会更好一点,因为史料并不详实,多为作者论述,尤其是陆小曼一章最为突出。视角其实很好,可以从婚姻这个角度去了解五四期间的社会,作者多多少少展现了新旧社会转变时的婚姻状况,新不新,旧不旧,但作者只从名人身上挖掘,以小见大的说服力不强。我得出的结论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 great grey owl2024-05-08 04:26:14瑞典
还行。。感觉质量上有点撕裂,前半本比后半本好看很多,到后面有点车轱辘话。。前半部分刚开始读的时候蛮惊喜。
- iing2023-12-12 20:00:47江苏
一般吧。内容不如雷声大,挂着女性主义牌子和高知作者背景的八卦文学。没有分析,没有取证,全是定论。而且也很暴露出作者的厌女情节和出版社的肤浅。知道白落梅吗,一个路数。这一波对浦睿有点失望。
- 在逃冰美式2023-10-07 15:30:08甘肃
娱乐八卦公众号文体
- 欧阳2024-01-14 15:15:43湖北
对林徽因的感情生活,最好的态度仍是不谈。她难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道德规范,她应该也无意于此。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以建筑家林徽因为主题的传记,希望届时那位作者也有如此平实严谨的文笔
- 不知用何名🍊2023-09-21 23:01:58上海
是一本站在女性自身角度談五四時代女性的情感與婚姻、教育與生活、個人抉擇與時代指引。但是在陸小曼和林徽因部分作者的價值觀道德評判過於突出。不用浪漫化、八卦化的角度來展示當年淪為談資的文人知識分子與女性的情感關係。我們看到的是朱安的隱忍、許廣平的犧牲、江東秀的幹練、曹佩聲的落寞、張幼儀的獨立、陸小曼的新潮、林徽因的理性。我們不應該把“新女性”當做鐵板一塊。他們所呈現的女性意識展現出的不僅僅是獨立、受教育、自主等等特質。她們的每一次個人選擇,都在承受著舊時代遺產的萬千壓力和新時代風潮的猛烈衝擊。其實這裡的每個女性都在人生階段面臨著不同的困境與機遇。我們用後見之明看到的了結局,卻往往忘記了當年的劇變過程。五四男性出了風頭,五四女性呢?她們是獨立的人。謝浦睿文化@268987085 #讀而善#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