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杉木与帝国:早期近代中国的森林革命(人与环境)》孟一衡【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TOMOKO
    TOMOKO2024-03-28 11:18:20浙江

    内容有点乱,翻译奇怪

  • 云风万里
    云风万里2022-09-29 17:07:38天津

    虽然作者关注的重点在“早期近代”(近世),但却能纵贯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法制/观念史,并且随时能够跳出『中国』的个例,在比较史的视野下审视传统中国林业制度发展的历史路径。本书对中国森林史把握确实比伊懋可、马立博的相关作品更为全面。 但从整体内容上来说,本书确实缺乏足够的原创性,很多话题已经是明清社会经济史和法制史的老生常谈了——作者所做的工作只是把它们放在“森林”与“造林”的大框架下,思考“造林革命”的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制度如何与造林这种行为相互协变。但是作者却并没有找到较为具体的材料来论证这种“协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更多地工作仅仅是提出了关系上的假设。 从使用的地方文献来看,本书几乎没有使用国内新出文献。

  • ici
    ici2022-10-03 21:42:53中国香港

    本书要寻找的是中国森林政策的“现代性”。但是从正文来看,大部分讨论还是集中在制度演进和税务改革方面。尽管作者指出木材市场监管的长时段连续性,但围绕林业的各种制度似乎是比较随机的,且在实践上并不具有一贯的政策路径。各个时期对林业的管理主要出于军事、建造或财政等功能性需求,而并非针对森林本身。另外,西南山区木材供应的严重衰退也说明了保护性开源并非官僚系统的主要关切,而供应端的改革仅仅局限在东南几省的商业木材供应系统上,且几乎由民间力量自发完成。因此如果要说中国的森林管理是“早熟而奇特”的,在事实层面仅仅以南方几省的森林结构重组和木材供应来证明是否成立?这一时段的森林政策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具有生态学意义?我还是有蛮多疑问的~

  • 韧勉
    韧勉2022-10-06 19:04:36北京

    孟一衡的学术目的在于突破伊懋可《大象的退却》当中对中国宋元明三代森林一直在毁灭观点的驳斥,他认为自从北宋人觉察出气候变化之后就开始不断造林,故而11-16世纪是以造林为主的时代。不过本书的写作手法是以客观评述书写正文,所有的引文与原始史料全部融入注释之中,故而对于作者的各种推理与结论有些难以捉摸,不知其中是否存在史料误读、或者观点先行的问题。

  • 思衣谷
    思衣谷2022-11-18 01:58:56广东

    伊懋可先生的《大象的退却》说明中国在环境上的功与过,而孟一衡更为有胆识,有学识,也有理有据说明中国早早就开始人工造林了,中国一直在履行保护森林环保的义务。他因此提出了富有挑战性地提出了质疑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森林机制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 迢递
    迢递2022-11-14 22:04:16上海

    树木曾经在历史上担任重要的角色,而今却鲜被提及,以木为主题的历史研究见微知著。在人们固有的认知中,古代文明发展史伴随着人们采伐下森林资源的逐步衰竭,但在《杉木与帝国》中,美国学者孟一衡却以详实的史料表明中国古代曾经存在森林管理和“大造林“活动。与已有共识的欧洲森林史起自1500年开始的变化相比,早在1200年中国森林史就开始预演了相似的变化。 当林业史的发展打开新的视角,通过森林重新透视历史时,我们发现过去以“一姓之史”为形式的正史书写还存在太多局限,从《杉木与帝国》一书中可以了解到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与森林的相处模式。

  • Silbrig
    Silbrig2022-11-15 14:02:59中国台湾

    视角还蛮有意思的 从森林与木材切入的六大朝代历史描述

  • cancel
    cancel2022-11-15 23:07:32广东

    不太符合我的口味

  • 幸福只差10cm
    幸福只差10cm2022-11-27 15:37:53广西

    森林史的研究,对于今天的我们,意义重大。森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能源利用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化石能源、森林资源有限的今天,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能源利用的升级转型,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考虑的的问题。

  • 临江仙
    临江仙2022-11-27 15:51:55重庆

    抽分

  • ziwei
    ziwei2022-11-28 22:31:06

    把林木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诉说了自然环境和国家的建设之间不寻常的联系。 可以概括起来,古代的中国,大至军事,小至建筑,都需要林木。 而且中国的林木管理从宋朝开始,超过欧洲。 另外在书中蔡京反而是个自然保护主义的大好人。

  • 亦文
    亦文2022-12-02 21:36:59河北

    从森林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的变化

  • 陈家乐
    陈家乐2022-09-19 18:20:29北京

    对话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中国环境史并非用“大毁林”就可一言以蔽之,Miller用连贯的人工森林景观、森林管理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延续性变迁和地方模式的妥协与嫁接,去替代形成伊懋可的那个清晰简化的叙事。10世纪到16世纪的中国林业管理不仅是成功、前卫的,而且充满了无限可能。作者还论述了革命和森林的关联,和杜赞奇的论述有相似之处:革命发生在山沟里,也正是被剥削者被推上山、被剥夺资源,始于11世纪的那场森林危机的后果和这些没有话语权的人构成了革命的社会生态条件,一个标准的环境史互动论的写法。这本书给中国历史上的森林管理”沉冤昭雪“,作者给了我们质疑现代林业管理和寻找替代路径的宝贵资源,值得一读。

  • 涉江
    涉江2022-09-27 23:28:02北京

    生态、制度与历史。有些地方限于材料而未能展开,但整体真是清晰而精彩,蛮喜欢的。作者的许多视角都很独特,比如一条鞭法与私有林经营的关系、造船背后的木材材质与供应问题(河流的部分想起《编木拱桥》)、以及作者谈到国家通过税关而非森林本身来监管木材,因而在商品供应一极便出现了极其强大与多样的地方力量。 自己之前对森林的人工种植及木材本身的经济面向关注较少(之前主要考虑作物产出及景观营造…以及完全忽视了燃料,而从日常生活到砖/瓷烧制,这都是绕不开的)。 又想起在兴安岭的时候,路过一片火灾过后的森林,我感叹自然的脆弱,司机却说没什么好可惜的,这些都是近几十年新种植的,总会长出来,大家现在参观的那些林子也都是新的。我不知道当我们谈及“自然”时,究竟在谈些什么?(以及很好奇有没有人写过雕版印刷的木材使用…

  • 野地
    野地2022-10-01 16:08:38广东

    意外读到了客家人的源流:南宋丧失了原来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北方森林,只能依赖南方山林。朝廷将山林纳入地籍簿,以便征税。这意味着林木的私人产权得到承认,客观上刺激了种植杉木的投资行为,同时使得天然林被人工林大面积取代。十六世纪,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后,特别是一条鞭法实施后,原先以天然林维生的猎户和伐木工只能通过在人工林经济中出卖劳动力来支付税金。辗转南方山地的他们由此被称为客家人。有点遗憾的是行文有点啰嗦不够清晰。

  • 向银河开炮
    向银河开炮2022-10-07 22:12:37上海

    挺好的,很顺,翻译也不错

  • 玛雅頭骨
    玛雅頭骨2022-10-28 23:29:38贵州

    作者在全书中,并未就海事行动这一国家战略在中国元、明时期与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进行抽象比较,而是回归物质条件与制度的限制性背景,让读者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船只是被抽象到宏大战略中的棋子,但它终归是由木材建造的。” 从森林角度阐述的帝国历史,税收、产权、移民、市场、管理………看得入迷。

  •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2022-10-31 02:41:12北京

    还是有点单薄,但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自有我在
    自有我在2022-10-29 19:41:14江苏

    现在有了这本书,在这本书详细的论述和调查中,让整个世界可以再次看到中国历史上对于森林发展和管理的有效建议。而这本书的内容也值得任何一个对于森林管理体系有兴趣、对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了解在古代中国森林发展脉络到底是怎样?

  • 朵朵小时候
    朵朵小时候2022-10-25 07:46:09北京

    客家与木材一节最好,想到了【客家传统社会】中汀江航运与木材部分。想法是好的,论证(尤其是地理上)还可多做延伸,如场/县治的变化与资源开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