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陈保平 陈丹燕【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那口虫2023-12-27 12:07:25湖北
城市里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商场!真的!!!
- 密叶猴耳环2024-01-18 08:22:12湖北
开篇就是沈家。不过这本书做得太粗糙了。历史可以口述,但文本尽可能精致,别通篇把采访的原因也陈述出来,因为整本书都是按这个思路编辑制作,开篇也写清楚了,就不要在个体采访中重复,还有很多无用的口语表述,比如“然后”之类的。感觉好啰嗦,有些篇章就是语音转出文字。不进行一些编辑加工吗?
- hippy2023-12-11 06:46:03上海
较差,太过碎片,不值得读。
- 我是一棵儿葱2024-03-08 00:04:20上海
没读完,结构像工作报告,提不起兴趣
-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07-04 13:55:37北京
近百年来,武康大楼经历了民国、抗战、解放、新民主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大时代的风风雨雨,里面的住户就像轮船上的乘客,上上下下,来去匆匆。” 宋庆龄、孔二小姐、赵丹、王人美、巴金、郑君里、孙道临、秦怡、谢晋等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曾出入这座大楼。武康大楼不仅吸引了当时的文化演艺界名流,其中居民的身份也丰富多样。陈丹燕以上海为主题的系列创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持续20多年。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曾说:“相较于单写上海历史、报告文学或写上海题材小说,陈丹燕的非虚构系列通过个人回忆、采访、回忆录、书信、照片等去拼贴重构出更合乎逻辑的想象,创造再现了一个上海的世界,将个体对上海的认识和记忆纳入到超时空的关系当中。”
- 我的心爱着世界2023-07-06 18:57:59上海
虽然口述历史是一种新的形式,不过很多采访内容并无实质信息,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感觉属于看完就算的水平
- 李西西2024-04-18 07:28:22上海
上好的口述史学史料,平庸的访谈者,较差的整理者。看过《长乐路》,深知这么好的题材能够写出多么绵长悠远的旧时代组歌,可作者还是把它整理成了一部极其平普的采访集,实属有些可惜。 但好在这部零碎平淡的武康大楼口述史,让我们能够窥视到中国近代至现代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历史总是沉重的,这些故事也会始终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确切的影像,以至于我今后再次经过此地,能够透过那一些红色的砖瓦,看到几十年前穿行于此的人潮。
- 梦见雪山和灯火2024-04-20 14:28:17浙江
作为一个选题还是很不错的,但材料一点儿不处理也太糙了,非历史学者来做果然是不行。采访者甚至曾在提问中断言一句“档案是可靠的”,这发言太史盲了,无法忍受。另,沈亚明口述那一章中曾说“沈克基医院”,错了,当为“孙克基医院”,这个错没审出来,也离谱。
- Jenny0072023-07-03 12:07:23山东
武康大楼,作为当年法租界里的一座独特的“邬达克式”建筑,虽经历一个世纪的洗礼,但依旧老而不朽,熠熠生辉… 本书以【在地居民口述史】的角度来呈现岁月在武康大楼留下的种种痕迹。丰富的多样化居民群体,也给建筑本身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 建筑就像人类一样。外在的模样仅是一副驱壳,这仰赖于周遭环境条件(如童明先生所讲的【场所精神,the spirit of place】)与建筑设计师的理念风格和技术水准。而其深具包容性与多样性的内涵才是这座建筑真正历久弥新的【灵魂】所在! 其中,陈丹燕老师与童明先生、沙永杰先生的对谈格外吸睛。他们从建筑设计、人文理念、城市规划与经济回报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讨论,让这本口述史更添学识与专业厚度。 时代变迁…但武康大楼所蕴含的上海精神与上海的现代性却始终未变。
- 三俗苏2024-03-18 23:15:34广东
非常喜欢童明的解读,漂泊者与城市的关系读起来很感动。
- Billy2024-08-03 21:42:48上海
访谈人物包括歌阶层的住户、物业、居委等。最吸引我之处莫过于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虽然内容少得可怜;而其中最无聊的是对居委书记的篇幅,非常干巴巴,毫无吸引力,但滴水不漏,甚至有些照本宣科的感觉,完全不会让人抓到把柄。
- 十九2023-09-15 14:18:53广东
可读性不高,就是一栋普通的老楼罢了
- 小茶2023-09-14 15:25:46浙江
基本搞清了武康大楼的产权问题,引申到上海法租界其他老房子,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的人没钱没名不上班,还能住市中心老洋房。
- 小茉莉2023-11-16 00:11:04重庆
修订版比原来的《住在武康大楼》更好。这样的书很珍贵。
- 周安吉2023-11-23 21:26:15广东
作为读者,我的确也是从社交媒体上认识这么一座像船的大楼。读这本书,仿佛跟着许多苍老的灵魂又走过一遍他们的人生。除了对于业主,租客的采访,后记里也写了为什么要做口述史,以及口述史中如何确定文本风格等等非常详实具体的内容。更令我意外的是,几位采访者的提问和表达都大相径庭,被采访者也因为各自工作和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访谈内容。 很有趣,很生动,也很长见识。原来一座网红大楼背后有这么多丰富的历史细节。 就是太长了,读到后面有点乏力(当然这是我的问题)
- Eva2024-05-25 01:08:59广东
三星半。武康大楼居民的口述历史。曾名诺曼底公寓的武康大楼,在1953年上海市人民gov接管时才更名。从规划那刻起,这栋大楼带有明显的租界特征。建筑宅居和室内设计都偏向西方高级白领的生活方式和功能需求去建造。作者采访到的部分居民,居住时间几近六十年。早年间有全款购入还有部队分配与租赁等方式。一大特色就是住户有着不同身份(如演员、音乐教授和护士)不同国籍。他们在此的居住生活有很多便与不便。当年还有砰砰砰敲门抄家没收物品的惊魂日夜,退还回来的又甚少。居民们在大楼里联络感情,偶有串门。然而,大楼内部还是很需要修缮,如日久失修的水管电线。早已是上海city walk地标之一的武康大楼,迫切得到等同于优秀文化建筑的关注与维护,修旧如旧,并结合时代进步与实用性,让它持续散发独特魅力,令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
- 子不语2024-03-14 21:33:40上海
聚光灯下的记录与表述
- 子文小偶2024-03-22 20:34:00北京
口述适合收听。
- 联2024-03-12 17:54:44广东
“一个人的故事是故事,一千个人的故事就是历史”,书中以作家访谈上海武康大厦的现居民讲述他们的在这座公寓他几代人的往事,因为这座大夏经历了一百多年,从法租界到民国到共和国,从白俄罗斯人为主,到民国的孔二小姐的物业到共和国收为国有。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也许口述人的文化程度不一,也许记忆化偏差,但民间夏姓的历史往往比官方所记历史事件更接近事实。 蚌壳里是珍珠,繁花里是赝品,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深圳与上海比确实少了点历史与贵气,就象台湾与香港一样,当年跑到台湾都是公子公主豪门,逃到香港大都是难民讨口饭吃,难怪上海人觉得其他人都是乡下人(农民)。
- Robbin.L2024-03-01 14:33:52江苏
显微镜下的历史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能将它记录下来已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