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残酷的乐观主义》劳伦·贝兰特【扫描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咸浣熊
    咸浣熊2024-02-02 17:34:27重庆

    关注不稳定生活中幻想(依恋和渴望)的运作和作用,幻想在误认中重新校准我们遇到的事物,管理依恋的矛盾感和流动,拆解矛盾提供可理解性,让人想要持续感觉某种感觉。浪漫爱情、阶层流动、政治理想中都涉及不稳定、脆弱、代价高昂的美好生活的幻想,但人们仍然对依存关系如此眷恋。其中是幻想在中介。乐观主义是一种妥协性资源,被唤起生命力后努力维系成问题的依恋关系,反过来损耗生命力,通过自我调适(吃、智识和性,悬置或中断),使生活在不连贯时变得可以忍受,“以后”悬置了对“此刻”的残酷性。讲丧失不讲创伤,关注直觉、惯性,维持生计和创造生活的矛盾,工人阶级的孩子。“庸常是一种安抚,如果没有日常的洪流,所有能量都会被投入时时刻刻的决断主义中”。“危机不是呼啸而过的,而是绵延漫长的,人们在其中劳作、休息、坐下、发呆。”

  • 驻马店毛毛
    驻马店毛毛2023-11-01 13:49:21北京

    八月份就看过了 但这个好评率导致我都不敢评。。这书其实是很局限在美国本土语境中谈文化政治中的情动

  • Willionvii
    Willionvii2023-08-03 10:05:30浙江

    是我不怎么欣赏的文化研究的著作,第一章讲theoretical mapping后面就开始从案例中抽象各个维度,应该说是很到位的行货。而至于“残酷的乐观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其实要把握的就是一体两面性,当你以为某件东西是希望的时候,恰恰它也是沉沦,当你觉得它是赋能的时候,它也一样是去能。

  • 作用子MEGA板
    作用子MEGA板2024-01-25 21:33:45湖北

    如今人们对某种具体的生活之追求本身阻碍着这种生活的达成。贝兰特提出此一现象,借此否定精神分析、主权、巴特勒等思想:它们都无法分析具体生活内部的复杂,后者是内在的、弥漫的情动。但这与其说用了马苏米,不如说是伯明翰的余波,非典型素材的超级编码,把90年代以来各路文艺作品混着无尽的高概念缓缓道来。其修辞效果奇崛:一句话可有三个来源不同的黑话,意思明显,你可以判别这句话的意思;句子与句子连接起来后,则近乎短路。考虑到这部著作其实就是六篇文艺批评加一个导论,我认为这种风格就是豆瓣电影短评的拉长版:又要精简字数又想让你懂,最后就是碎片化的残酷生活民族志,理论词汇地丰富还极大的削弱了其直观性。我实在没有看明白这些情感结构的内在关联。两星给译者的翻译,我真得敬佩在这么多恐怖词汇之中组织符合语法的句子的能力。

  • Creative
    Creative2024-01-29 12:00:10广西

    实现我们愿望的不是乐观本身,而是积极的行动和不断的坚持。

  • 草莓
    草莓2024-02-25 22:38:42上海

    适合00后“孩子”阅读。面对漫长的转型中的“当下的僵局”,以情感的方式从生存的具体境况出发重塑政治感,这种政治感不是现有任何版本的个人或集体的依恋,亦非夸张的主权或政治的情节剧,而是一种“松散的团结”、“休眠的共同体”和游荡的过程,一种横向的能动性。在这种能动性中,残酷的乐观主义意味着僵局,同时也意味着某种“转离”的潜能,一个“与世界的锚定血肉模糊的脱钩过程”——无论是通过食与性、在拒绝与依恋之间的家庭还是在羞耻与崩溃之间的阶级——以期想象一个潜在的此刻,不再产生所有那些惯常的损害。

  • 万人迷!
    万人迷!2023-10-11 02:41:10湖北

    融合了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对我来说是时刻让我感受到自身肤浅的极为艰深的阅读,难以想象爱老师是如何把整本书翻译出来的。

  • woodpecker
    woodpecker2023-11-14 15:59:55上海

    这几乎是一本天书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译者的译笔不逮,但对照原文读一读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压根也没法译。如果中间部分实在读不下去,那我建议至少读完导论、第一章以及第五和第六章。

  • Alice小刺猬
    Alice小刺猬2023-06-27 09:42:14湖北

    为了真正的美好生活!

  • 思源道
    思源道2024-07-27 17:15:00云南

    二战后的三十年间,在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所架构的框架内,社会成员生发出对于“美好生活”的乐观向往,这套“道德-亲密-经济体”包含阶层流动、就业保障、政治与社会平等、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等内容。随着二十世纪末福利国家退场与新自由主义兴起,原先维系“美好生活”的基础性设施分崩离析,但人们的向往仍在延续。“残酷的乐观主义”在这一历史时刻浮现,它意味着特定的历史感(historic sense)。某些场景/对象激发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人们将在某种可预见的结果内获得满足。然而,那些激发渴望的事物/场景实际无法成为现实,并将人们困在如莫比乌斯环般的“僵局”中。一方面,人们被“渴望”赋予生命力并得以确证自身和周遭世界的意义;另一方面,难以实现的“渴望”却使人们甘愿持久地忍受自我消耗和磨损的状态。

  • momo
    momo2024-03-02 17:58:26广东

    人生之书,焕发了巨大的文本力量,作者想要诠释的是一种介乎日常与反日常缝隙/生活的脆弱的主体性,情感(affect)也不是情感研究意义上的情感,而是受雷蒙特影响下对历史性当下的反应:新自由主义、主权等概念,这非常酷儿,以进行性(ongoingness)/生活再生产/历史性当下破除危机/僵局/结构,与近年媒介情感研究“技术怀旧”冥冥之中互文;马克思、哈贝马斯、福柯等理论家全部成为服务/挪用对象,研究对象从小说、自传、散文横跨电影、纪录片、档案,笔力惊人;其实本书逻辑是很清晰的,哪里有美好的生活?或许挣扎和撕裂才是人生常态

  • HolaH.P
    HolaH.P2024-01-28 12:00:29河南

    这本得再读一遍!!

  • 冬至
    冬至2024-01-30 16:06:24上海

    贝兰特论述的现实/作品中的现实,同样是其他心理或社会学者所关注的,差别在于用怎样的概念作为切入口,呈现怎样的结构。贝兰特的语言是精细的、缠绕的、综合的,所以读来比较费力,但对现实的剖析会显得更具层次和肌理:创伤的话语已成为过时的体裁,充满危机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存的僵局,既是逐渐崩解的社会所创造的现实处境,也是个体维持内心存在的短暂收容所。由此,幻想成为人们心理调节的工具。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乐观,既是在维持本体的存在感,也在不断消磨自身的生命活力,在挣扎与痛苦过后,要么冷漠麻木,要么自我毁灭。

  • Weifan
    Weifan2024-01-23 14:14:10美国

    如何说呢?燃烧直觉的写作手法很容易写出天书,当思维跳跃先行,想法压缩在文字之间时,不得不面对一个取舍:如果要做code switching来面向更广泛的读者,势必要牺牲原文字的一部分“情动”(affect)。更何况,理论有时候不是用来“吃透”的,而是用来“启迪”的(一如Hegel…)。本书的晦涩不是纯纯“掉书袋”的昏昧,而是暗藏着与人产生联结的激情的。愿我们在残酷之中仍然能回到情动中去…

  • 赵富有
    赵富有2023-12-02 12:03:29上海

    又名书影评论合集,真的很掉书袋,特别是看完全没看过的书影的分析,很不友好,阅读建议就是遇到书影分析就快速浏览。这本书的特点:先描述一个现象,然后在书影里面找论据,最后竟然在书影里面找方法。打4星的原因是作者的有些描述很精准,比如对创伤的描述,但离谱的是,提到的方法竟然就是简单讲一下,总的来说,书还是可以看的,但别认真看,笔记晚点补

  • angry crane
    angry crane2024-10-05 12:11:51美国

    从来没涉及过的文化研究,频频截图跟朋友吐槽说这还是中文吗我怎么看不懂,佩服译者老师。能get到一些概念上的点,但在脑子里转译了一下之后就又没觉得很新了。材料…选择的材料对于我这种门外挂件就不评论了。总的来说在概念上有些启发

  • 小波福娃
    小波福娃2024-04-13 17:25:26上海

    补m,吃饭正好跟某老师讨论了这本书

  • 九尾泥鳅
    九尾泥鳅2024-03-23 18:06:18四川

    马苏米是最难懂的我感觉 这本还好 比较喜欢

  • 小鱼学长
    小鱼学长2024-04-23 18:13:10北京

    参考

  • 一只大鱼
    一只大鱼2024-09-23 11:18:56广东

    对文学、电影的分析有时候读着会摸不着头脑;第一章内容很高能。残酷的乐观主义指向一种日常生活的僵局,必须为一些虚假的“美好生活”的承诺去行动,始终无法实现承诺但又无法停止、放弃、退出,一种没有退路的生活。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