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永远在上》(世间罕有的孤独天才,强烈致瘾的神奇佳作!《纽约时报》年度图书,两度入选比尔·盖茨年终书单,备受乔纳森·弗兰岑、村上春树等文艺界大咖推崇!)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渡边2022-06-02 11:02:14
这是华莱士生前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原书名oblivion《遗忘》,本版我加入了《永远在上》一篇,并征得华莱士文学基金会同意改作书名,目录排序也重新调整,全书由国内翻译华莱士最多的青年译者林晓筱全新翻译,并附万字长文译后记,对解读全书极有帮助,建议先读后记。作为本书责编,之所以大费周章更名重编,只是因为,我不想DFW被“遗忘”,我希望他“永远在上”。献给DFW。
- blueshadow2022-12-20 10:31:59美国
读的时候我在想:作者正在经受折磨。现实正在膨胀,就在这么点的面积里,怎么能塞进这么多名词,直至象征性的眩晕和沸腾?
- louiseishere2024-03-18 00:13:58山东
书本身4星,短篇的顺序安排加一星,每个短篇都像小小的寓言,读到《遗忘》时与前文猛然呼应,像对古典音乐一知半解的观众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高潮迭起的部分,到了《灼伤之子的转世》,文字有实实在在的灼伤人的实质的热度——在这种紧压着胸口、喘不过气来的感受里,读到《美好的昔日霓虹》。我简直都无法呼吸,床头柜上散着过去几周聚会剩的烟盒,投影仪在播放张悬的《喜欢》,正唱到“而我不再觉得失去是舍不得”,时间恰巧是午夜,我想到昨晚这个时候,我在值夜班的间隙看到高危药品的柜子,里面码着一排氯化钾,就在那一瞬间犹如大海浮起的白色泡沫,我想到假如,假如能借此离开呢,但是,另一个声音也悄声告诉我说,别再说了。音乐会停止。
- 安提戈涅2024-09-27 16:32:40云南
读后还是觉得同名短篇《永远在上》最好,《灵魂并非铁匠铺》的隐喻感最强。很多作家都尝试过第二人称的叙事(何塞·多诺索的《两封信》、福克纳《押沙龙》里有部分……),华莱士的第二人称是比较成功的。本学期短篇小说课阅读材料之一。
- 月の出2023-12-05 15:28:32上海
「Forever Overhead」对“恐惧”的呈现非常细腻,表面上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从“准备-等待-到达”跳水板的“恐惧-克服恐惧-恐惧”的心理过程,真正的恐惧实则指向的是“长大成人”,无论是强调那一天为男孩的十三岁生辰,还是对生理上男性性征的描绘,对于第一次经历如此重大变化的他来说,“恐惧”无疑是最首要的情感。在这个层面上,“受难”可视为青春期的另一个代名词。“恐惧”和“受难”是连接「Forever Overhead」与短篇集《Oblivion》的两大节点,而不是“遗忘”,这是我不太赞同译者将oblivion译为遗忘的原因之一,oblivion似乎更意指a state of being unconscious,小说人物多处于分神或出神的状态,多线叙事也要求读者进入此一状态。
- 橙黄2023-05-09 13:35:44江苏
DFW的文字可译性太弱了,这和译者无关。整本小说集读来有一种窒息感,一种被压倒感,庞然却无甚意义。
- frozenmoon2022-08-19 16:16:29北京
第一次关注到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因为那部电影《旅行终点》。大卫像枪花乐队里的Axl Rose一样,戴着头巾包着长发,在自家门口安静地扫雪。故事里的记者紧张兮兮又兴致勃勃,他和女友在沙发上读大卫小说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厚厚一本,两人读得屏声静气又大呼神作。之后真的读到厚厚的《系统的扫帚》时,只有一个感觉:根本读不懂。相比而言,《永远在上》好读一些,即便它还是拥有不分段也没有标点的几个整页的叙述,但囿于篇幅,它更易于进入。看一段:每当一个或多个男人轻轻调整办公桌椅……椅子的轮子就在毯子上留下了对称的胀开痕迹。这是神经质的艺术家才能写出的细节,它映射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大卫是一个看见荒诞的惨烈的生活本质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继续生活在虚妄和矫饰的生活表象里,所以他的结局很可以理解。
- 鹿为马262022-10-16 18:39:34上海
读其中几篇时有一种感觉,作者似乎将人的精神疾病症状转变成了一种特有的叙事模式,以此书写后911时代个人与集体的创伤体验。在与外部环境的对峙中,主人公封闭内心、悬置自身,以解离体验般的疏离口吻与真正的伤痛绕道而行。然而,越是试图将痛苦驱逐出意识的领域,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噩梦般的漩涡将他深深卷入。华莱士像一位恐惧和痛苦的建筑师,他拆解人类遗忘的过程,捕捉语言与意识的纠缠,将感官记忆图景进行极速压缩和内部剪辑,最终搭建出一个定格痛苦的场所。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奇迹般地“将任何人说过、想过的一切折叠起来,爆裂成一个巨大的、组合起来的、瞬时的声音”,这或许是他在“遗忘”的时代中重塑自我的一种方式。
- 恶鸟2022-03-28 13:36:30
华莱士的小说从来都不算好读,一个文本长句和不分段,第二他的百科全书式知识、数学和辩证哲学的三位一体,第三他的天才和神经质气息,这本翻译很不错,尤其《遗忘》系列,建议先看译后记,我看完译后记又重看了开篇《永远在上》
- 鼠2022-03-21 20:51:51
尼采说健忘之人亦是有福之人,可渴望遗忘却和刻意追求睡眠质量一样往往适得其反。是什么让人渴望遗忘呢?来看小说吧,概括难免庸俗化。华莱士真的很喜欢在短时间里塞入庞杂的信息量来表现人物意识,《永远在上》最早给我这感觉,《哲学与自然之境》再次印证。海量的信息提供了某种在场感,又让我们仿佛直接走进了人的内心,在《灵魂并非铁匠铺》里就是那个阅读障碍同时又好像有超忆症的人,在《黏糊糊先生》里是分析师,很多篇都是安排了角色和叙事相符的身份。重点不只是事件更是视线、思绪。
- 碧色头颅2024-11-09 01:40:42江苏
与以往的叙诡小说不同,华莱士的叙述区别于那些由可辨的“线”缠绕打结而成的复杂地图式情节,而是呈现为噪声向外扩散的“波”,不可触碰,不可抵抗,只能强制地忍受着波与波的紊乱声场。正如书中窗边的我总是会被某些事情分神一样,对情节的阅读近乎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受难体验,如同固定在某处的广角镜头,在镜头内目睹着事情的全貌,叙事中那些令人不安的幻觉与创伤则成了噪音的发声源,记忆不再是主体自发地回忆闭环,而是一次逆转时间的倒灌。
- xxxRRRRx2023-02-16 22:10:16加拿大
我嫉妒这种充分感受和记录碎片瞬间的能力
- 坏瓦斯2022-05-14 23:30:24
翻译真好,感谢译者。这大概是华莱士到目前为止引进的简中小说中最好的翻译了
- rand72022-11-12 00:46:59上海
Dr. G. would later say that the whole my whole life flashed before me phenomenon at the end is more like being a whitecap on the surface of the ocean, meaning that it’s only at the moment you subside and start sliding back in that you’re really even aware there’s an ocean at all.
- Paradox2022-11-09 18:03:23浙江
还没读完。只读了《永远在上》(这篇最简单,也是最能感受到华莱士文风对读者影响的一篇)和《遗忘》中两篇最短的及《黏糊糊先生》(这篇像在读几万字理科题目)。后记很有帮助。 做个可能不恰当的对比。如果说纳博科夫是在用词上平均地、偏向审美的,华莱士则是不平均的(少很多优美的形容词副词),用极端列举沉入现实。 “如果你从未哭过,却想大哭一场,那就生个孩子吧。”(347)
- 欢喜鸭2022-11-12 19:45:41四川
费脑子
- 小猪(退休版)2022-11-11 14:25:40上海
翻得不太妙
- 惡水2022-11-12 11:37:54云南
最喜欢《另一个先锋》、《美好的昔日霓虹》。扎迪·斯密斯说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高超的数学技能、复杂的辩证思考于一身。稠密的文字与思考。期待无尽的玩笑。
- 昨日世界2022-11-20 21:37:40浙江
很会写,虽然主观上和我的阅读审美不是很适配。技巧和信息的轰炸。还是最喜欢同名篇。
- 赵抑抑2022-11-25 17:30:53北京
对他的喜爱是说不出原因的。这本书的内封非常好,想起大卫·霍克尼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