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金色牢笼:厌食症的心理成因与治疗》希尔德·布鲁赫【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蓟川
    蓟川2023-02-25 01:42:03上海

    有幸提前读了稿子,也写了很正式的荐语,但相对不那么正式的可能才是我心里最想说的: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是由三位亲历者推动的,确实很不容易,这些年看到国内的精神障碍亲历者社群也慢慢发展了起来(虽然也有曲折),精神健康领域的发展终究离不开更多亲历者的参与和倡导,但在污名歧视还很严重的当下,能够站出来的我觉得都是有着最大的勇气、毅力与实干精神的,当她们愿意为了那个存在又或许还不存在的社群发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自己,对于任何精神障碍来说,病耻感的突破都是很不容易的,而要想再进一步去为了社群而发声则更是要冒着被群嘲、奚落与攻击的风险,但我看到还是有她们在坚持,而且已经做得很好,这实在是这代人颇可引以为豪的地方,管它什么,我觉得要这么干,那干就对了,每每看到她们的存在就会让人相信精神健康的明天一定是灿烂的

  • 小波福娃
    小波福娃2024-03-11 12:05:53上海

    好看,有些细节真实到惊人。

  • 子文东🤪👻
    子文东🤪👻2023-09-24 10:07:27福建

    三位译者的后记很让人感动,才知道她们都曾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即使并不认识,读过这本书也能想到她们曾经历过怎样挣扎的成长,走出阴影后还有勇气转过身帮助更多人,太值得钦佩了。虽然我不记得有熟悉的朋友被厌食症困扰,但近两年听到相关的报道变多,也感到这个“没有”恐怕只是由于无知的错觉,所以更新一下认知非常有必要。这本书写得好的部分就不赘述了,但也有一点遗憾——感觉样本量太少了些。这显然是时代局限,但必须承认,以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看,这本书不能算是足够符合科学规范的作品吧。如果能有更新一些的研究出版就好了。但作为对公众进行科普的入门书,它还是很合适的。

  • 上里巴人
    上里巴人2024-01-24 07:55:51上海

    厌食症的心理学背景原来不仅是对瘦的渴望。不过这本书很多内容重复,章节之间重点区分布明显,好像从头到尾每一章都是一个意思

  • 莫里斯
    莫里斯2023-07-30 16:07:20湖北

    饮食障碍群体非常值得关注,典型的社会文化导向下的躯体化疾病类型。

  • 椰椰鹿红豆
    椰椰鹿红豆2024-08-05 13:04:36安徽

    抱着也许会与暴食有相似心理症状+也许会被开解的态度进行了阅读。非常理解Ta们不敢进行“合理”饮食调整的恐惧,恐惧体重会因此恢复以及与外界价值观绑定而去配合定义的焦虑。长期因此神经紧绷以至于自己及身边亲近的人在处理所有事情都在围绕“食物”作为第一要义,这种情绪的缠绕太过于折磨。而我也在长达数十年的减肥斗争中于最近选择了“放手”,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放下对一件事的控制&优先级对我来说有种重心转移的轻松感

  • Elainezeit
    Elainezeit2024-08-22 12:34:56江西

    如今看来其观点已显得过时且具有误导性。本书主要聚焦于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白人病患,将厌食症主要归咎于“失职的、强迫症的、歇斯底里的”母亲,这种单一化的解释不仅忽视了更广泛的结构性问题,而且给病患家属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二次伤害。虽然家庭确实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但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的畸形和情感上的冷漠与忽视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评价体系的扭曲和刻板。 厌食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充满了权力的痕迹,各方都在争夺治疗患者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正如福柯对精神病学的论述,精神疾病不同于普通疾病,它深深地烙印着权力的痕迹。除非能够改变社会评价体系,夺回对“正常”与“异常”的定义权,否则医生和制药公司都无法根除精神疾病。

  • 恶夫
    恶夫2024-03-09 14:15:09北京

    一个是时代局限性,毕竟是比较早的书,另外前几章的太散了,译者都是亲历者,所以有很强的感情投入,但原书本身不算很优秀的科普,无奈同类型的书太少了,应该多译介写。

  • 坑里的土真好吃
    坑里的土真好吃2024-03-09 02:39:48天津

    这些年似乎越来越多人关注到饮食失调症状,也许是因为它是抑郁的副产品,也许是因为过度减肥而带来了饮食失调的问题。这本书就描述的是这样的人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她们对自己做了什么?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我们刻板印象里对厌食症群体的致病原因:比如商业广告塑造了过于完美的女性形象等。它还提到了孩子在家庭中找不到位置,与父母中的一位过度绑定以至于无法发展等。

  • 不想停
    不想停2024-03-17 21:48:31天津

    很全面

  • 树
    2024-03-11 11:16:36福建

    每个厌食症患者对于自己所惧怕焦虑甚至视为敌人的“肥胖”的定义,背后都冻结封印着一个独属于自己经历故事的“深刻创伤(群)”。 社会关于女性性别符号化物化规训的价值观导向是女性厌食症进食障碍患者大量出现的社会(也进一步渗透进家庭)环境心理根因,其中传递着一种对女性身体物化与个体独特完整存在、自主性心理需求的极大的否定与不接纳,当身处其中被动内化这种价值现的女性本身则越来越强地陷入到一种自我不接纳、自我物化甚至厌弃、压抑与隔离自己真实需求的存在困境。在治疗中强调与秉持一种对女性个体主体化存在的平等、尊重、真诚、关怀的态度至关重要。

  • Fernando
    Fernando2024-02-24 09:41:47广东

    又看又听,略读。当人掌控不了生活的时候,就会通过掌控身体来求救。

  • 豆友212104640
    豆友2121046402023-12-23 21:06:22湖南

    相对于题材的新颖性,这本书很老了,写于1978年。由于是厌食症患者翻译,我相信如翻译所言,时代改变,许多背后的成因依旧类似。金色牢笼是自造的,我相信,人或多或少的都给自己造了笼子,此时此地的我也是。

  • 范文婧
    范文婧2023-12-27 23:42:51瑞典

    很意外我居然也有一些related的片段,也许女性的生命体验就是如此相似吧。不过我也在想,把“原生家庭”作为主要的病因是否是合理的?毕竟整个父权制对女性外貌的苛求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可不止是家庭

  • 不下雨
    不下雨2023-12-29 00:26:54北京

    我完全能理解她们,理解她们对月经的恐惧。我们不想再长大了,一种流失得以忍耐另一种失去…到底什么才是本能?

  • 寒烧白
    寒烧白2023-12-29 06:50:35北京

    神经性厌食不是关乎体重和食欲的疾病,背后藏着心理疾病才是关键。面对未知与困难,勇于反思,不断探索的人终会痊愈。也总有执迷不悟中病了一生错了一生的。

  • 喜欢书多过人
    喜欢书多过人2023-12-29 10:34:38上海

    3.5分左右。比较薄的一本书,对厌食症以及心理追求、关注度追求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梳理。尝试去解释了,为什么会存在厌食症,为什么出现厌食症更常出现在中产及富裕的家庭。(但相比《正午之魔》对抑郁症的描写,这本就的确没有那么让读者感同身受)

  • 领导同事在天堂
    领导同事在天堂2024-01-10 20:25:31湖南

    说到底,大部分厌食症患者都是女性的根源在于——对无条件的(父)爱的渴求、对安全感的追逐和对美的病态向往。

  • -
    -2023-12-16 13:14:46陕西

    对新的领域有了浅显的了解 要是翻译再通顺一些就更好了

  • 鷿鷉鷿鷉
    鷿鷉鷿鷉2023-12-17 02:05:46秘鲁

    因为Eugenia Cooney对厌食症产生了一种猎奇的好奇,对我来说是个越陷越深的兔子洞,所以读了这本书。书中的描述非常精准,只是这本书貌似对ED的严重性描写太少,只讲了康复的例子,却没提及更多康复失败而暴毙的患者。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