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中国大地上》保罗·索鲁【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马尔科2020-12-04 08:54:41
多半又把那些敏感的东西删减了。。
- 拧发条鸟2020-12-14 01:35:41
保罗.索鲁写完这本书的三十多年后,很多东西都已经变了。我们再也不会穿过俄罗斯的国境线时,听到广播里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消息,也不会在路过长春时,得知贝托鲁奇正在拍摄《末代皇帝》,更不可能看到旅游业尚不发达,像是一个城镇一般的拉萨城,甚至,绿皮火车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有些东西没有改变,就像同保罗.索鲁交谈的那位女大学生说的那样:“我们没有人闲逛,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具体的方向向前奔走的。” 也许是因为刚刚迈进社会,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我怀念去年自己闲逛的日子。
- 脱氧核糖十三2020-12-13 15:49:13
“中国人在25岁前看着都挺年轻,但从那之后就开始变得憔悴”… 哭了…
- 巴伐利亞酒神2021-01-14 19:41:13
保罗索鲁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做梦都想象不到他有多幸运,在1986年遇到这些可以肆无忌惮谈政治谈文革的中国人,这是历史拨乱反正下的一个珍贵缺口,而他赶上了,正如他赶上了蒸汽机车在这个广袤国度的最后浪漫那般。“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火车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个地方。”不知道那个像海狮一样忧伤的方先生,和在哈尔滨开往朗乡的慢车上高歌《Scarborough Fair》的田先生,现在过得好不好。而我依然期待,索鲁的下一次毒舌。
- Sean S.2020-12-09 14:56:34
你从未读过的船新简体字译本,译笔流畅,装帧精美。据说译者还是cuhk的知名美女呢!
- Silver Koma2020-12-08 14:45:12
It is interesting how can this book pass the censorship without delete half the sentences...
- L.D2021-01-02 18:50:01
一名中国司机仅仅射杀一只鸟,保罗·索鲁就义形于色,这司机在他看来就跟西方殖民者眼里的非洲土著一样了。 他不惜笔墨惟妙惟肖写中国人的笑、吐痰...他们如何邋遢、虚伪、狡狯、胆怯,他怎么就看不到中国老百姓的平和、善良、可爱、顽强的一面呢,至少我在文中看到他写的各色人等其实都是很好的,可他总要丑诋一番方罢——那个方先生被他臭得可不轻。不同于何伟,何伟笔下的村民、小商贩、官员、打工妹就总是充满温情。 在整个旅途中,保罗始终以西方文明人自居,既带有成见,他眼里看到的就不是客观的。 我不是说他写得不准确,但准确不代表客观。他的写作就跟照片一样,非常准确,不过照片摄取的只是瞬时的东西,它看不到历史,也看不到未来。
- 仙境兔子不忘记2021-01-21 17:26:41
我看的时候经常笑得嘎嘎嘎嘎的。何伟说他见过Paul,我问他真人是不是和书里一样mean,何伟说他真人其实很nice。我表示怀疑。(Leslie说她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觉得很不舒服,觉得Paul是racist!)很多写中国的外国作家在书里都是显得很温厚的。而Paul这种看不惯所有人的作家真是有趣,自从看了这本书我坐火车的时候都会想象,已经八十岁的Paul如果在火车上观察到我,是不是会评价一句“安静得无聊”。这本书里有我出生那年的欧洲, 苏联(东欧,蒙古),北上广成都厦门青海青岛烟台拉萨……今昔对比让我非常唏嘘。
- 祝羽捷2020-12-20 00:23:01
绿皮火车怀有情结的我一路跟着保罗·索鲁的步伐停不下来地阅读。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那类旅行者,很难被西方人想象出来的景点和异域风情兴奋,更不是好骗的“老外”,而是像个冷酷的吸尘器一样,搜罗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敏锐、批判地洞察,批评了大城市在进程中的粗暴和丢失身份——嘈杂、分贝大、拥挤、肮脏、粗糙、活力、狂乱、美丽、恐怖。对乡野情有独钟,但作为中国读者我并不会被冒犯到,而是通过他的观察更加懂得了自己生活的土地及其背后的逻辑。他在中国的第二次旅行在1986年,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记忆的80年代,即便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也不能如此纪录片式地了解真相,抓住途旅中的瞬间,只有眼前的所见所感是最珍贵的。读完这本书我更想念绿皮火车了,便捷让我们的观察力衰退,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
- 渡边2021-02-23 15:56:29
论田野,索鲁肯定比不上何伟那么深入敏感还善于思考,论旅行文学,他也比不上毛姆那么文笔优雅眼光毒辣,索鲁这本就胜在真实、接地,不客气,有时候有点憨,他很容易像早年“美国佬”游客一样,道听途说或凭借几个个例,就对中国下一个浅薄自得而不着调的判断。这点儿反而成了这本书里让人觉得好玩甚至亲切的地方。看多了和平队的知识分子味儿田野,保罗索鲁的这种二舅进城Vlog式游记读来反而兴趣盎然。里面颇多敏感内容,保留的尺度还是不小的,为什么后浪总能出些尺度稍大的东西?真是撑死胆儿大饿死胆儿小的。
- 王食欲2020-12-13 13:04:12
开往呼和浩特和兰州的324列车上,人人都在讨论普希金。
- 陆钓雪de飘飘2020-12-11 04:26:32
脑海中直接播放“开往北京滴火车,我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以及“关于郑州我知道的不多,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Paul Theroux为了更完善地研究中国人的种种习惯,在上海快线上阅读《金瓶梅》。在上海的人民公园英语角,他认识了一名精神病医生,问他有没有遇到过妄想症患者。“美国的幻想症患者老觉得自己是乔治·华盛顿,而其他地方的患者则总是自称希特勒或者拿破仑。要是中国人得了这种病,会说自己是哪个伟人呢?”“皇帝、毛主席,或者玉皇大帝。”他在锦江饭店跟一个属蛇的姓王的人吃午饭,后者在被批斗的时候被迫写他们给他定好的题目,比如《我为什么喜欢查尔斯·狄更斯》《我为什么喜欢莎士比亚》。“我觉得,他们是想让你写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这太可怕了,每天从单位回来,晚上还要写六页,然后他们还要说你写的是狗屎…”
- 鱼的九思2020-12-09 11:33:58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没变。
- 虾米2020-12-21 10:30:30
老先生太可爱了。他说自己旅行的座右铭是“像狗一样咧嘴傻笑,然后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于是他记录下中国人意味深长的各种笑(唯独没有发自肺腑的笑)、到处有人扯着你换钱“Shansh marnie”、乘务员打了鸡血一样凶神恶煞地争夺床单、有关部门形影不离的盯梢和热心过头地请吃饭,以及永垂不朽的国粹——吐痰。此书记录了改开初期的若干光景,作者旅行、创作、出版的过程中经历了Hu的下台,距那场不可描述的事件的发生还有一年。Wg和改开是贯穿全书的话题,“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短暂的过渡期,这也许只是其中一段。”“我希望时间长一些。”——这一对话太经典也太前瞻了,其中透露的焦虑,在当年尚掺杂着憧憬和期望,于今读来则令人感到丝丝苦涩和惆怅。
- 三蝶纪2020-12-14 17:11:37
我喜欢他的文笔和观察视角,是旅行更像是人间观察,里面很多的过客,很多路人的讲述,就是这些一点一点拼凑出一些更真实的80年代的中国,拼凑出那时候不同地方的人的思想。不在此山中就不必受此山的规矩所束缚。
- 伯凌2020-12-20 18:00:16
作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远胜于许多国人,已经准备阅读他的其他几部作品了。
- 592021-05-21 13:13:42
读的繁体版,多了得有一百多页。看完觉得过誉了,喜欢何伟更多一点,保罗索鲁过于傲慢与固执,这种旅行是不可能融入当地的,融不入就意味着只能带着原有的偏见看世界,寻找与偏见一样的素材自我印证,而那些与偏见相左的地方则被忽视了。保罗索鲁这一路都只有“果然这样”,不会有“原来是这样!”,最后西藏分分法像那部分,实在刻奇。
- 刀叢中的小詩2020-12-26 15:02:07
要真切地了解一个地方,除了吃一顿睡一觉证明你来过之外,或者还可以逛逛当地的菜市场。比较小的地方,不妨用脚丈量;大一点的地方,随意搭上某路公交车,兜上两圈;若是更大的异国,则不妨如本书作者,《在中国大地上》,心何如之,坐绿皮火车好啦,同时再参考前两种。越慢的方式,心就越容易抵达。故其下笔能入木三分,一方面是因为其目光犀利,再就是因为其始终沿着敏感红线潜行,接触到了一些真实的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所以真正的旅行文学,不仅是去拍一个照打一个卡,而是要将灵魂放逐在路上,尽量将自己的目光放低,放低,你才能看到别人若所不能看到的东西。可惜吾生也晚,侥幸坐了几十回绿皮火车,胡天胡地翻了若干跟头,光是顾着垂涎一个站台下一个站台那些冒着热气的当地吃食,倒不曾如此深刻。
- 邓安庆2021-02-18 13:14:06
很少会有国人能够像保罗·索鲁这样如此深入地走遍中国大地吧,他一路上尖酸刻薄、抱怨不断,却又永不疲倦地开启下一段火车之旅,真是活力十足,没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好身体是做不到这样的。阅读过程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写到中国的种种,就是我的童年背景,而陌生的是作者的视角,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肮脏、混乱、贫穷,却也有活力。从此书我得以窥见我出生两年后的1986年中国浮生相,它接续上了我的1990年去广州的火车童年记忆,如此新奇,又如此恐怖。30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巨变,出行越发便利,当年他所抱怨的大部分现象已经消失,随之而去的还有很多独属于那个时代的东西。
- 慌乱的钢琴家2021-04-10 21:11:25
是否删减不敢说,但是整体评分感觉高了。保罗.索鲁努力的保持客观、犀利的角度,但也难免透露出西方人骨子里对于中国的偏见(或者叫不了解)。不过庆幸吧,算是在国内比较开明自由的时候来的。要是现在来走走,环境是好了,但是嘴得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