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毒理学破案手册》【上海译文出品!一部毒理学的历史和科学惊悚片,关于化学和刑侦、毒药和谋杀的迷人故事】 (译文纪实)黛博拉·布鲁姆(Deborah Blum)【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kana
    kana2024-03-11 12:39:35广东

    译者还不如写机翻

  • 栉海
    栉海2023-03-10 08:48:24上海

    结构太长太拖沓了,把好的部分都败坏了

  • 叶隐
    叶隐2023-07-12 10:13:38广西

    内容其实还可以,毕竟这个题材本身就很有趣,但有点名不副实,有点想到哪写哪的混乱

  • Konkonkonkon
    Konkonkonkon2023-07-08 22:18:55浙江

    其实是行文欢乐的法医史与纽约政治史

  • anna
    anna2023-04-13 15:57:48美国

    熬过了前面几章对翻译的不适,后面顿时燃了起来,虽然每个章节是一种毒物为划分,但更多其实是编年史,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比如法医学,比如fda), 竟然是take it long way, 对文中两大主角诺里斯和格特勒肃然起敬,hats off to them

  • 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2023-04-29 20:56:01澳大利亚

    本来以为是一个个的破案故事,其实是纽约市二十世纪初期,从1915到1936这二十年间法医和毒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这期间遇到的几起案例。故事是围绕着纽约的首席验尸官查尔斯•诺里斯和毒理师亚历山大•格特勒展开的,他们两人推进了法医和毒理学的研究。 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惊心动魄但是也确实增加了一些知识。比如,原来酒精里面的乙醇会在胃里分解成乙酸和乙醛,而后者是致癌物质。看完这本书,果断打算戒酒了。还有一点,我知道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却不知道一开始大家认为镭是对身体有益的,因为镭可以更快消灭癌细胞,居然当时还有镭补这类的保健药品。科学进步都是人类一步步从错误中摸索出来的啊!

  • 文和乱武
    文和乱武2024-01-16 00:05:25上海

    作者黛博拉·布鲁姆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10种常见的有毒化合物,包括从木材中提取而来、一度被用来制造假酒的甲醇,呈现出诡异蓝色的氰化物,不断飘荡在我们生活中的一氧化碳,以及无色、无味、不留痕迹的铊。也回顾了美国毒理学的诞生过程,诺里斯和格特勒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着手搭建毒理学实验室,他们用标准化的化学检测辅助案件的侦破,一举提升了验尸官、法医、化学检测师在刑侦过程中的地位。 “毒理学的发展其实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从粗鲁到优雅,从迷信到科学,从取人性命到救死扶伤。” 毒物的历史很长,毒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时候毒物与药物的区别仅仅在于剂量,但回顾历史,我们也发现总有人在设立和捍卫我们的道德标准,在利用技术追击暗处中的下毒者。这是一场永远不会停下的竞赛。

  • vanilla
    vanilla2023-03-16 08:08:05北京

    翻译太糟糕了

  • 糯米主义
    糯米主义2023-08-12 20:35:18江苏

    这个翻译跟我机翻出来的综述一样一样的。

  • 哆啦大胖
    哆啦大胖2024-01-21 22:51:57辽宁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作者黛博拉·布鲁姆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10种常见的有毒化合物。此外,本书也回顾了美国毒理学的诞生过程,诺里斯和格特勒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着手搭建毒理学实验室,他们用标准化的化学检测辅助案件的侦破,一举提升了验尸官、法医、化学检测师在刑侦过程中的地位。“毒理学的发展其实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从粗鲁到优雅,从迷信到科学,从取人性命到救死扶伤。”毒物的历史很长,毒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时候毒物与药物的区别仅仅在于剂量,但回顾历史,我们也发现总有人在设立和捍卫我们的道德标准,在利用技术追击暗处中的下毒者。这是一场永远不会停下的竞赛。

  • malingcat
    malingcat2023-08-01 16:51:28黑龙江

    氯仿、甲醇、氰化物、砷、汞、一氧化碳、镭、乙醇、二氧化碳、铊,最可靠的毒药是什么?本书写爵士时代的毒药谋杀,让人想起芝加哥、想起老一辈侦探小说,但其实一半是案件,另一半是毒物的药理-化学知识。作者是科学新闻项目负责人、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前主席、重要媒体撰稿人、普利策获奖者,故事讲得起伏跌宕,科学细节严谨细致。看的时候会有点背脊发冷,暑假解暑读物。

  • 暴躁谭谭
    暴躁谭谭2024-05-07 07:46:16江苏

    我觉得这本书的评分应该更高一点,虽然书里写了很多毒物,但是都是结合了相应的案例分析,并不枯燥,简单来说就是更加通俗易懂且很吸引人一直读下去。还有很妙的一点,就像一部推理小说那样,文中居然埋了一条“故事线”! 书中也少不了对美国政府拍脑袋决策的明嘲暗讽,例如禁酒令导致酗酒人数反而飙升,为应对私酒泛滥导致的人员伤亡,政府竟然召集化学家们在酒里掺毒素?还有一任新官上任就不管不顾削减经费,甚至拿走了法医办公室的时钟?

  • 黑猫要做好警长
    黑猫要做好警长2024-03-14 09:59:39北京

    😮‍💨冗杂

  • 小油饼儿
    小油饼儿2024-02-18 23:40:49北京

    毒理检验的创立及发展的一段历史,两位科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一些精彩的案例,很棒的题材,翻译也还好,阅读很流畅。又是涨知识涨见识的一次阅读。

  • 小八
    小八2024-02-25 01:29:59河南

    听书 有启发

  • 请叫额聂小仙儿
    请叫额聂小仙儿2024-01-15 11:57:14山东

    如果能重视这一块的研判,那朱令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吧

  • LINZ
    LINZ2023-12-24 18:47:03广东

    因为朱令案,读了这本书,书翻译得一般。

  • 暗夜骑士
    暗夜骑士2023-12-21 22:03:08北京

    比看有的犯罪小说还精彩 而且还科普

  • Iridescent.
    Iridescent.2024-01-14 18:03:24广东

    “毒杀在消除挥之不去的困难——比如富有的父母活得太长这类情况——时是如此常见,因此法国人给化学成分砒霜起了个绰号,叫“继承药粉”。 在许多个冬日,在被阳光照亮的早晨,当我开始谈起我书中的某种毒物,显示自己危险的专业知识时,我总是一边讲,一边静静地注视我的丈夫,下意识地将他的茶杯推到我够不到的地方。” 全文最有意思的两段就是上面在开头和结尾出现的这两段了 不得不说整本书的行文结构真的相当抽象 好像是说了一些毒理学的东西 但给人感觉重点不在这 对于那一段历史的回顾写的也很像流水账 还有很多没必要的重复 然后翻译十分不到位 更是雪上加霜

  • Rylee
    Rylee2024-01-14 12:20:20美国

    翻完了,着重介绍了10种毒药,还穿插着纽约法医学办公室成立的历史,禁酒令的大背景等。 读这本书能感受到禁酒令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之深,从1906年开始,美国政府要求改变工业酒精性质,在里面添加大剂量的甲醇,甚至苯、煤油灯,让工业酒精变得有毒而不能引用。然而这造成了化学家之间的拉锯战争,强大的私酒集团雇佣的化学家努力中和过滤毒物,洗白工业酒精,但显然还会有很多残留。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甲醇中毒。仅在1926年,纽约市就有约12000人因饮用工业酒精而患病或者失明。有的舆论认为政府是在杀人,有的人认为这些走进地下酒吧的顾客和喝下毒药的人一样,不值得同情,是个人的选择。 Fun Fact: 现在美国仍然有一种酒吧,叫Speakeasy, 是隐蔽的地下酒吧,是禁酒令时期的遗产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