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堂吉诃德的眼镜:小说细读十二讲》张秋子【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安提戈涅
    安提戈涅2022-11-04 16:39:57云南

    在这本书里,我依旧想尝试一种文学批评的可能:如果不用术语、不套黑话与概念,仅仅从文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细节出发,文学应该如何被讲述?这是多年前看詹姆斯伍德时最深切的感受,因而希望我的尝试不会变成一种东施效颦的拙劣模仿。同时,我想,对于文学的讲述与理解也不应该是我的独语,它应该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彼此激发,叠加,最后变得更加丰盈。还是希望,自己做好“中介”的这个工作——尽可能地,从文学自身出发,把独属于它的美与智识传达出去。

  • malingcat
    malingcat2022-12-21 21:25:21上海

    惊喜地在这里嗅到了南开中文系的味道,没错,中文系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现在还是这个名字吗?)。“像老佛爷一样供奉起来的书目,包括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F·R·利维斯的《伟大的传统》、埃里希·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对的;朱维之先生翻译的《失乐园》,对的;黄宝生先生考证的“框架故事”,对的;甚至《荷马史诗》中的梗——“牛眼的赫拉”、“胫甲坚固的阿开亚战士”,对的!它们全都在那里,好像从昔日的课堂上穿越而来。南开中文系的文本细读传统在张秋子这里发扬光大,这是一部新手友好的文学细读手册,纵横捭阖,又娓娓道来,不端着学院派的架子,不拿叙事学的大词汇吓人,真好真好。

  • 哭之笑之
    哭之笑之2022-12-15 11:06:56浙江

    副标题是小说细读十二讲,而内容是文学六讲(时空,恶,意义,老人,重复与省略,自我)和小说技术六讲(日常与反日常,套娃结构,虚构与现实,非小说,自欺与不自知,科学)。 每一讲都可以说得上问题明确,从一个适合讨论该问题的短篇小说开始,然后旁征博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古今之变,可以学习如何从这种角度阅读小说与文学。 最后,我觉得有一个类似理论先行的问题,不过要稍好一些,是问题先行,但是结果依然是忽视了文本。每一堂课细读的文本,最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细读,没有不可替换性,换一篇包含类似问题的也完全可以…… 从备课的角度来说,我可以理解,老师想讲授某一个知识点,于是围绕知识点安排课程内容、节奏、阅读材料。于是设计感太强了,学生虽然可以提问或者说感想,老师也会很欣赏学生的发言,最终却还是被老师牵着走。

  • co
    co2023-03-25 11:42:58安徽

    其实这本书更适合高中 建立文学通识 在大学讲 感觉有点浅 但鉴于我国的文科教育现状 可以理解

  • 龟城摧塔客
    龟城摧塔客2024-08-02 03:58:30江西

    50%。作者反对学院派的黑话,但转变成了废话,理论和结构基本还是最古板的那套。似乎默认读者不超过十五岁,各种学堂反问句让我读得脚趾扣地,不少摘抄的段落也不明所以,就像补丁衣上什么都有,唯独弥补不了审美。

  • x10
    x102023-11-14 21:03:30广东

    作者虽是女性却一直在抱怨女学生对文学的女权主义解读和思考。为什么作者一讲到黑人白人就逃脱不了种族主义视角,放到男女之间就突然看不得女权主义了?感觉作者被男权文学理论忽悠瘸了。

  • 不知冬
    不知冬2024-04-16 20:34:23浙江

    是很好的细读示范,但还是让人感觉,对每讲预定话题的引申明显盖过了对核心文本肌理内核的探究

  • 琳琅
    琳琅2024-08-18 07:33:32山东

    也许算是失望透顶,不得不说张秋子的文本细读中压根就没有那类或罗兰巴特或纳博科夫所拆解出来的叫人惊异的明亮时刻,有的是长篇累牍地将文本抛给课堂(奇怪的作为公共领域的客体)、随即书写一些所谓反学院的浮想(裨益并不多);但假如说仅仅是写作的通俗性,也许倒不坏,但除却粗浅且缺乏个人色彩的理解以外(你该如何去将批判化为滑稽的奚落呢)有的都是些角度颇为潦草的自我局限(以自以为开放的方式),而文本的解放也不在于此——假如希望文字和符号具备更本真的处境和位置,不是直截了当地砍去其关于性别和政治的枝蔓(那有如怨怼的语调),而恰恰在于正视其必然存在的同时去思考剔除的限度:不是一切都该像宛如打情骂俏的昆德拉式媚俗吧,解释强迫症式的病状更不该是俯拾即是;悲哀的是一种不够自知的口吃,而非文学和阅读。

  • 有时瞬间
    有时瞬间2022-12-05 11:34:41云南

    即便是对文学局部状态的探索,也照亮了我。 精彩到需要写一篇长文。

  • 远颂
    远颂2023-12-14 12:54:33山东

    非常糟糕的写作,作者意图“不用黑话和理论”,反而舍近求远。放弃现成的理论不用非用自己的话概括,只会额外增加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成本。再者,不是说报出福柯德里达的大名才叫用理论,作者将小说文本拆分出“日常和反日常”“时间和空间”这些维度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学理化的解读方式了。总而言之,只能说是两头不讨好吧。

  • 虫虫
    虫虫2023-03-08 20:19:49河北

    比起对文本的挖掘,我更佩服张秋子老师的共情能力,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共情能力实在重要,甚至文本细读的功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而共情能力更多的则是需要天赋和性格上的敏感,于是对我而言,读《好人难寻》中文学与恶的距离、《幸福》预设的终极意义和《巨翅老人》中的衰老几篇尤为触动。每一篇章涉及到标题作品的内容并不多,而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扩散,就像书中所说:我希望能建构起一套精读与泛读合理结合的批评与讲授模式。阅读量实际上框定了你对一个文本、一件事进行理解的最远边界,而如果什么都没读过,就只能往自己的经验上扯。

  • 白衣小生
    白衣小生2024-05-07 11:36:19广东

    前半部分讲的非常好;后半部分作者讲戏剧、电影、绘画、科学这些非本学科的内容,讲的很牵强

  • 渡边
    渡边2023-01-03 23:05:09上海

    用平实的常用的语言来讨论文学,解释好的文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去理解,还可以怎样理解,注重交流而非给出答案,真正的授人以渔。我从开始接触纯文学时就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书,很少,但这本就是。喜欢纯文学却不得其法的年轻读者有福了。

  • sentientbeing
    sentientbeing2022-11-17 16:27:50上海

    秋子老师是真正的以文学研究为志业的人!倾佩不已!想要拽着秋子老师的衣袖亦步亦趋呢!请您继续写下去哦,会一直看的!

  • 麦克默多的浮冰
    麦克默多的浮冰2023-08-31 11:03:30北京

    有挂羊头之嫌,其实更是在泛读小说中厘清概念、意义并细读生活。“张秋子”老师系统性的长篇作品,需要跟“安提戈涅”的书影评标记持久地进行对读。当做专著、入门书读,可能都并不足够好,但如果当做豆友个人的思考史呢?安提戈涅在豆瓣旷日持久的标记,是一种公开的邀约,展示着一位文学爱好者、专业学习者是如何走向专业阅读者、研究者的清晰道路,如此广博的阅读量编织成一张大大的网,不仅投射到课堂、正文中,更在浩如烟海的脚注里,其中并无什么艰涩的理论值得去钻牛角尖,重要的是提供无数思考的切口,有时心心相印,有时当头棒喝。总之同为豆友,个人阅读史建构的过程中注定要跟“张秋子”与“安提戈涅”的阅读史久久地交互缠绕,并长久地存有一种“影响的焦虑”:熊熊燃烧的敬佩与嫉妒之火,同时又明白,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只能自己寻。

  • 恶鸟
    恶鸟2022-12-03 13:35:52浙江

    过于学院派,这样的比较文学分析法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2023-03-18 20:58:07上海

    每一讲均以文本细读打底,启发性提问打开思路,围绕所涉主题和技法,延展至跨界史社哲,并辅以阅读经验。 1、对顺叙起点和终点意义的渴求转向空间化,时间的循环、错置、悬停、倒挂仍暗含某种秩序(电影的呼应)。 2、日常细节与场景的落地提供超验之外的逻辑和超越个体经验的普世性,提炼出更具思辨意义的哲学理解。 3、文学作品是否该拥有教化功能,作者是否需要对读者负道德责任,善恶在不同时代的流变。 4、从口口相传故事开始,经由语言和结构变迁,抵达泯灭虚实的边界(纪德“镜渊”式结构套娃,再次与电影连结)。 5、文学并不担负升华意义的功能,要警惕美化滤镜的虚假。 6、衰老在文学中的地位折射社会观念和文化塑形。 7、以重复或减省达到深层诉求,是手法也是风格。 8、“阅读量决定边界”,“经验相似性提供真实性保证”。

  • 小野山
    小野山2023-09-09 14:16:52江苏

    有种非常实在的偏见在其中,但也可以称之为比较站得住的一家之言。教师的好处是掰碎了喂给你吃,且条理清晰得以秒杀市面上的一些读书博主;教师的坏处是还是较为急迫地给你一个答案。三星半。

  • 黄克思
    黄克思2023-01-03 12:49:54四川

    很难说喜欢。这有种“经典的隔膜”,用陌生文本的阅读来介绍文学与生活的关联,文本细读相关不如“剃刀三人帮”。主题先行,感觉像在做《心理学与生活》的翻版。但教材的丰富还是比不了。 这类书有种“经典的隔膜”,现在火热的文艺作品也可以拿来说这些,但为什么选的是经典,现代作品量太大,难选。

  • 曼仔
    曼仔2023-01-10 17:35:14北京

    非常好看,几乎可算是当代版《普通读者》,许多视角都给我启发。而且非常读者友好,涉及到没有读过的篇目,也完全不影响理解和阅读体验。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